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世界地理研究, 2020, 29(5): 1006-101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5.2019541

产业与布局

产业链旅游:概念内涵与案例分析

张海洲,1,2, 陆林,1, 贺亚楠1

1.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2.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 510275

Industry chain tourism: Concept and cases

Haizhou ZHANG,1,2, Lin LU,1, Yanan HE1

1.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2.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通讯作者: 陆林(1962-),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旅游管理与人文地理研究,E-mail:llin@263.net

收稿日期: 2019-10-27   修回日期: 2020-01-08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1930644

Received: 2019-10-27   Revised: 2020-01-08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张海洲(1994-),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和旅游规划,E-mail:zhztourism@126.com

摘要

基于全域旅游和“旅游+”的产业实践,通过分析已有的产业链、旅游产业链和旅游产业融合理论,提出产业链旅游概念。通过理论演绎和典型案例实证分析阐释了产业链旅游的内涵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发现:产业链旅游的概念涵盖了旅游赋能的价值链、产旅融合的企业链、旅游者体验的供需链以及线路可达的空间链等独特内涵;产业链旅游从母产业依附性、链型体验性和多元创新性方面区别于传统旅游;产业链旅游的产生发展是产业内生发展诉求、创新旅游发展理念、链性耦合组织和技术、知识与制度革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既是对产业实践发展中涌现出的新业态、新现象的科学认知和概念抽象,也是对旅游产业链和旅游产业融合等理论的有益梳理和辨析拓展,尝试为业界和学界提供了一个更为科学地从整体性把握新的旅游发展规律、参与旅游产业实践的新视角,希冀为新时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科学参考。

关键词: 产业链旅游 ; 产业融合 ; 旅游产业链 ; 旅游新业态

Abstract

Within the current industrial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Holistic Tourism” and “Tourism+” in China, and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analysis of Industry Chain Theory, Tourism Industry Chain Theory and Tourism Industry Convergence Theory, we proposed the new concept of Industry Chain Tourism(ICT), and analyzed its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ing ru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nique connotation of ICT covers the value chain of tourism enabled, the enterprise chain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with tourism, the supply-demand chain of tourists experience and the space chain of accessibility; ICT is strict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tourism in the aspects of dependence on original industry, chain experience and multiple innovation;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CT result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industrial endogenous demands, innovative concept of tourism industry, chain coupling organiz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institution. Finally, we mak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CT with four typical cases, namely Wine ICT, Tea ICT, Gardening ICT and Film ICT. This research is not only a scientific cognition and concept abstraction of the new business forms and new phenomena emerging tourism industry, but also a useful combing and analysis of Industry Chain Theory, Tourism Industry Chain Theory and Tourism Industry Convergence Theory. We attempt to provide the industry and academics with a new perspective to learn the law of new tourism development, participate in the practice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hope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industry chain tourism ; industry convergence ; tourism industry chain ; new tourism formats

PDF (1519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张海洲, 陆林, 贺亚楠. 产业链旅游:概念内涵与案例分析. 世界地理研究[J], 2020, 29(5): 1006-1016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20.05.2019541

Haizhou ZHANG, Lin LU, Yanan HE. Industry chain tourism: Concept and cases. World Regional Studies[J], 2020, 29(5): 1006-1016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20.05.2019541

旅游产业与制造业产业不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产相同产品的单个企业的集合”,而是多个产业中某一部分产品和劳务的多重“集合”。当前旅游产业正在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通过与其他产业磨合、融合、组合,旅游业不断衍生新产品和新业态,不仅激发了产业“乘数效应”,推动产业全环节升级、全方位提质、全链条增值,同时催生出新技术、新产业和新模式[1]。产旅融合的过程既是旅游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丰富产品供给的过程,也是相关产业通过旅游“赋能”实现产业链再生和延伸的过程。产业链旅游是通过行业部门产旅融合所形成的,与原产业链生产内容和联系具有一定耦合性的链型旅游形式,是产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新的旅游现象。产业链旅游既是一种新的旅游产品类型、新的旅游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产业链系统再生方式、延伸方式和新的跨行业产业组织形式。

1 理论基础

1.1 产业链

产业链是社会分工造成的一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早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有了产业链的思想论述,其认为“工业生产是一系列基于分工的迂回生产的链条”。马歇尔进一步将分工扩展到了企业与企业之间,强调企业间分工协作。贝恩提出产业组织SCP(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理论为产业链系统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中从“关联效应”角度指出必然会有一种产业对其他产业产生较强的影响,其发展将会很大程度地促进前向、后向产业的发展。这些理论多是基于“产业链”的思想从宏观层面讨论劳动分工、专业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2]。1985年姚齐源等首次将产业链作为明确的经济学概念提出[2,3],随着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的动态发展,产业链理论内涵不断得到拓展丰富。

在现代迂回生产背景下,企业个体基于降低交易费用、价值创造最大化、规避风险等目的,通过技术进步、知识整合、产业联盟等形式不断推动产业分工深化[4],形成市场交易式、纵向一体化式、准市场式和混合式等产业链[5]。在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下,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深化、横向协同以及创新拓展延伸等方式,推动产业链经历产业集聚与产品系列化、集群分工与产业集成化、产业模块化和产业网络化等阶段的动态演化发展[6],形成了不同类型复杂多维的链式空间结构[78]。产业链主要包含了两层含义,狭义上作为“链条”指产业在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过程中按内在的技术经济关联要求将有关的经济活动、经济过程、生产阶段或经济业务按次序联结起来的链式结构;广义上作为产业价值系统中的“链接”包含了“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空间链”的概念维度群,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产业经济现象[8]。目前产业链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辨析、发生过程与培育机制的理论分析、传统工农业产业链实证分析以及以产业链为指导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经济增长研究等领域[5,9]。这些研究既包括产业—企业、供给—需求、内部—外部、纵向—横向等多组维度,也涉及全球—国家—地区—地方—产业区等多个尺度。同时学者藉由产业链的关联性,还提出了更为广泛的产业网络、产业集群、产业区、全球价值链等新的区域经济产业组织形式[9-10]。因此产业链研究被认为是兼顾了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边界模糊的中间层次研究[8]

1.2 旅游产业链

对比传统产业链以最终产品的纵向生产加工为核心的严格的投入产出关系,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各自具有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彼此间表现为最终无形的旅游产品的一种并列组合关系。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于旅游产业链中的“链接”方向与关系出现了不同的理解逻辑,主要包括基于制造业产业链从产业整体对产业链刻画[11-12];基于旅游者需求逻辑,始于旅游者决策与行动,止于旅游者消费体验实现的旅游企业价值链界定[13];基于旅游产品与服务供应分配的旅游产业供应链界定[13]以及按照知识分工和价值创造对旅游价值链进行“模块化”的划分[14-15]。除了第一种将旅游业作为广义的经济系统,类比制造业产业链最终产品的生产技术关联的链型关系进行模仿刻画外,旅游学者更倾向于在旅游产品层面,基于旅游者消费的时空逻辑,将旅游产业链理解为涉旅部门—企业—产品组合的链型关系。这种混合了消费价值链和企业商品链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更加符合旅游业本身独特性的视角。

1.3 旅游产业融合

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链延伸不再只是产业内部纵向专业化分工和企业模块重组,开始出现了部分环节与其他产业结合的侧向拓展现象,这种在两种以上的产业间发生的产业链交叉结合的延伸即为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在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再造、政府引导区域经济增长、企业战略管理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显著效应[16-17]。而对于基于旅游者需求,关联食、住、行、游、娱、购等多个产业发展起来的旅游业来说,其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产业渗透性和边界模糊特征,被认为具有天然的产业融合特质[18-19]。但旅游业的这一特殊性也导致了更为复杂的旅游产业融合现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经验对于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内涵和现象本质提出了不同观点,理论整合遭遇瓶颈。融合的本质是朝着一个点运动或者是两个或更多要素的汇合,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困境的问题在于对于旅游产业的认识不统一,从大旅游观的层面理解,开放且不断扩张的旅游系统中任意子系统或要素的融合均可称之为旅游产业融合[20],这里既包括了传统旅游产业内的子产业系统与其他产业的产品、技术、市场、制度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过程,也包括了以旅游作为一个产业整体与国民经济产业部门,例如农业、工业、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的过程[20]。另一种从狭义的业态层面理解,旅游产业融合是指旅游发展过程中,相关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或生产方式通过企业创新利用导致涵化了相关产业特征或要素的新业态出现的过程[21]。因此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新业态形成的过程与途径,旅游新业态则是旅游产业融合的结果表现形式。形成旅游新业态的产业融合路径主体是极具旅游产业特色的资源融合,即基于新的旅游资源观和旅游者需求,将其他产业特色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产品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22],这条路径的形成与旅游产业的新奇体验性和闲暇二重性密切相关[23],体现了“全域旅游”、“旅游+”等发展观的核心要义。考虑到产业链旅游研究分析的概念边界、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实际需要,本研究运用狭义上的产业融合概念。

2 产业链旅游的理论分析

旅游经验的不断丰富推动了旅游者对于更加新奇独特的体验性旅游的追求,新的旅游业态不断涌现[24]。成熟的产业链链核和节点企业陆续开始通过产旅融合实现产业链向旅游业的延伸拓展,在相关机构的组织下嵌入旅游产业链分享旅游市场,为旅游者提供具有产业链特色的系列旅游产品。这种以某种产品或产业的产业链(依附产业链、母产业链(图1a))作为核心吸引物,相关企业通过产旅融合为旅游者提供能够反映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特色以满足旅游活动需求的完整系列旅游产品组合即为产业链旅游(图1b)。

图1

图1   产业链旅游概念图

Fig.1   Concept map of Industry Chain Tourism (ICT)


2.1 产业链旅游的内涵

鉴于产业链概念的丰富性,以及产业链旅游同时包含了依附产业链的产业分工与旅游产业链的旅游组织,因此较传统具有严密边界的概念相比,产业链旅游概念呈现出一定的主体抽象和边界模糊的特点。借助产业链经典的“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空间链”四个概念维度进一步深入剖析产业链旅游现象,以揭示产业链旅游的概念内涵。

(1)价值链:旅游赋能。产业链旅游是依附母体产业链,实现旅游赋能的产业价值链。产业链旅游的价值链表现为从整个产业链旅游出发,相关节点企业开展的主题一致、内容差异、体验关联的旅游经营活动,实现整个产业链在旅游的维度上不断价值增值。价值链可能与产业链中的其他价值链存在着企业、空间、产品、服务、链接上的交叉与重合。(2)企业链:产旅融合。产业链中的企业是产业链旅游的产品提供者,这类企业的共同特征是产旅融合。产业链旅游中的母体产业链企业依托资源环境、设施设备、生产流程或产品文化进行旅游化,通过技术手段激活这类要素潜在的旅游功能,以产旅融合的方式实现原产业链的旅游价值创造。因此产业链旅游的企业链是由产旅融合的母体产业链企业和提供基础保障服务的旅游企业组成。(3)供需链:旅游者体验。在产业链旅游中,产业链即为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对象,因此需求链、供应链和技术链亦是以旅游者体验为中心,紧密围绕旅游活动进行组织的。需求链是指旅游者为完成一次完整的产业链旅游活动产生的一套程式化的需求组合,核心是对于节点产业链主题旅游活动的需求链;供应链主要是指产业链旅游中提供的各环节和层次的旅游活动、商品和服务组合。技术链是实现供应链满足需求链,达到旅游者满意,产生综合效益的技术组合。(4)空间链:线路可达。产业链旅游的空间链分别对应依附产业链的空间链和旅游者实际旅游活动的空间路线。受到旅游者旅游活动时间、企业链的可达性以及联系度等因素的支配,是供给与需求在空间的耦合。产业链旅游的空间链要求依附产业链核心链环的空间分布于旅游者舒适旅行线路的可达空间范围内。产业链旅游的空间链与依附产业链的空间链在方向上也存在着一定耦合性,一般为从上游到下游纵向的产业分工方向,空间链同时受到依附产业链部分节点生产的季节性影响。

2.2 产业链旅游主要特征

产业链旅游除了具有旅游的一般属性特征以外,还在产品特征、活动组织、运营模式、旅游者体验等视角上凸显与其他旅游组织或形式显著不同的独特性特征,主要概括如下:(1)母产业依附性。它紧密围绕母产业链进行相关旅游活动和产品的组织,旅游活动发生的场所一般是在产业链上下游的若干个企业,活动内容是基于企业的产品或生产工艺设计,面向旅游者的感知、体验、参与和消费的一系列活动。母产业链本身蕴含了生产性景观、专业知识、环境氛围等要素,完全异于旅游者惯常环境接触的事物,是旅游活动产生的主要“拉力”。而旅游者对于母产业的求知欲和对新奇事物的追求则构成了产业链旅游的“推力”。(2)链型体验性。旅游者参与产业链旅游不仅涉及“食住行游娱购”的旅游链性活动内容,还包括旅游者基于母产业链生产过程中的种植—采掘—生产—销售—消费的链式旅游活动。旅游体验是基于母产业链的发生逻辑表现为一定的链型连续性特征,这种链型的实质即依附产业链的生产分工上下游逻辑与旅游产业链的活动组织先后逻辑的时空耦合。(3)多元创新性。产业链旅游可以根据产业类型、产品类型为依据进行划分,根据产业类型可以分为农业产业链旅游、制造业产业链旅游、文化产业链旅游等;根据产品类型可以分为葡萄酒产业链旅游、茶产业链旅游、丝绸产业链旅游、电影产业链旅游、游戏产业链旅游等。其本质是产旅融合,鼓励将母产业先进的产品、技术、知识通过科技手段和文化创意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因此产业链旅游作为新业态通过引入其他产业的知识、技术、制度、文化、市场等要素并进行旅游再利用,呈现出多元创新性的特征,其中部分创新甚至会引导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产品升级。

2.3 产业链旅游的形成

2.3.1 产业内生发展诉求

产业链旅游形成内生性因素涉及母产业和旅游产业两个方面,但共同的核心动因是产业对于经济价值和产业创新的追求。从母产业层面来说,产业链自身潜在的旅游可开发的属性和价值是首要前提。当成熟的链核企业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达到一定限度时,为了降低企业风险、增加企业的收益,通过以产业或产品本身作为媒介,开始旅游业经营的多元化策略。同时对于产业(企业)来说,发展产业链旅游也是强化其文化和社会公关关系,传播母产业品牌的主要方式。从旅游产业层面,发展产业链旅游创新和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是加强旅游业与相关产业沟通合作,实现旅游产业链的横向延伸的路径之一,对于提高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具有一定作用,也是旅游产业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内容。

2.3.2 创新旅游发展理念

旅游业快速发展推动旅游市场高度细分化与多元化。其中以求新求异和深度休闲为主要特征的专项、定制旅游市场逐渐发展壮大。旅游发展理念经历了从传统资源利用导向到对创新创意的追求的供给侧改革转变。创新旅游发展理念更加强调对人本需求与可持续性的关注、对潜在市场需求的激发,以及通过持续创新的产品业态实现旅游价值链延伸。创新旅游发展理念直接推动产业链旅游的形成,关注潜在的产业链导向的旅游市场需求,通过产旅融合的过程创新实现产业链的吸引物化,为旅游者带来新的产品体验,开创和引导这类专项旅游市场的消费潮流。

2.3.3 链性耦合组织

链式体验是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一个重要的隐性特征,直接关联到最终满意度与体验价值。在基于人造资源的旅游活动中,供给者希望通过对体验过程的关键节点和顺序方向的有效设计,实现对旅游者可控的链式体验管理,从而提升产品价值。但囿于资源或吸引物本身的丰富性,许多旅游活动组织呈现出主题混乱、内容不足的短板,体验链的长度与深度都难以支撑旅游者基本需求。而在产业链旅游中,产业链的本身所富含的节点内容逻辑,能够从丰富性、内容性、连续性、逻辑性上有效地耦合旅游者的体验链。

2.3.4 技术、知识与制度革新

产业链旅游是一种新型商业发展模式,是根基在产业链上的产品和企业进行旅游化创新的形式。旅游化创新的过程就是利用技术与知识将产业链的资源要素打造成为满足旅游活动需求的“生产—消费”要素和方式新组合。21世纪以来,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科技为产业链旅游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路径。与传统产业融合一样,产业链旅游的发展同时得益于制度因素,近年来旅游部门实施的全域旅游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提倡的产旅融合政策以及产业链链核集团开展的服务业进军的计划均为产业链旅游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制度支撑。

3 案例:典型的产业链旅游

3.1 葡萄酒产业链旅游

葡萄酒旅游是发展较早的典型产业链旅游之一。1920年,第一条葡萄酒旅游路线在德国建立,其后欧洲各地葡萄种植区纷纷开发葡萄酒旅游线路,这被视为葡萄酒爱好者到葡萄酒产地追求与葡萄酒相关的各种体验的一种旅行,品尝葡萄酒或体验葡萄酒产区特色是旅游者主要目的,参观葡萄园、酿酒厂,参与葡萄酒节庆、观赏葡萄酒表演秀等是其主要活动。澳大利亚葡萄酒酿造商联合会将葡萄酒旅游的定义为:“葡萄酒旅游是游客对葡萄酒厂及葡萄酒产地的访问,以体验与品尝葡萄酒相关的独特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景观及文化活动[25]

早期葡萄酒旅游往往被归入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范畴,在20世纪50年代,葡萄酒旅游开始出现在法国的工业旅游中,葡萄酒产业链旅游形式初见端倪。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开始将“葡萄酒旅游”脱离乡村旅游和工业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类型进行研究和探索。葡萄酒产业拥有完整的生产链,是由葡萄种植者、葡萄酒生产者、消费者、资源回收者等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组成的链条,通过原料获取、产品制造和成品销售等环节完成价值创造和转移活动。葡萄酒的生产工艺复杂,要经过原酒发酵、贮藏管理、灌装生产等一系列的工艺程序,为旅游的嵌入提供了众多“节点”。在葡萄酒旅游中依托葡萄酒产品及其产业链,通过对地理相近的葡萄酒生产链节进行产旅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旅游吸引物组合,最终形成葡萄酒产业链旅游。产业链旅游发展不仅能够提供葡萄酒产业链横向延伸方向和新的利益增长点,赋予传统葡萄酒产业以新的动能,同时能够促进葡萄酒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以及各利益相关体专业联系和利益平衡,对于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6-27]。在国际著名的葡萄酒产区,如法国波尔多、美国加州纳帕谷、加拿大欧肯那根谷、澳大利亚巴罗萨谷等地,从大型酒庄或镇区的地理尺度上,都能够看到成熟的葡萄酒产业链旅游组织形式。

葡萄酒产业链旅游涉及到不同产业地理空间和产业链链节的产旅融合(图2)。从葡萄种植到葡萄酒酿造与窖藏,再到葡萄酒庄的销售和消费,不同链节之间均可以延伸出不同的旅游活动和产品。葡萄酒产业链旅游活动和商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传统葡萄酒景观与消费场所的旅游,涉及到葡萄种植园、葡萄酒庄(酒堡、酒窖)以及葡萄酒酒吧街区、葡萄酒博物馆;第二层次是葡萄酒产业链体验旅游,涉及到葡萄采摘和葡萄相关产品制作、葡萄酒生产工艺的参观与体验、葡萄酒品鉴等活动;第三层次是葡萄酒产业链定制创意旅游,涉及到葡萄种植园、葡萄酒实验室和工厂开展的研学旅游、葡萄酒赛事、节事和展览活动、借助产业链场景或景观创意设计的主题食宿和娱乐活动等。

图2

图2   葡萄酒产业链旅游示意图

Fig.2   Concept map of wine ICT


3.2 茶产业链旅游

我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具有几千年的茶叶发展史。我国亦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形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茶文化体系[28]。茶园的优质景观环境,茶的丰富文化内涵以及茶贸易诞生的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要素构成了我国的茶旅游体系,并在近年来不但被深度挖掘和规划开发,逐渐形成典型的茶产业链旅游。茶产业链旅游是依托传统的茶叶生产链和茶衍生产品的生产链,从产业链的上下游和横向部门之间以及研发、文化创意等相关机构开展产旅融合所形成的茶主题旅游产品组合(图3)。茶产业链旅游与葡萄酒产业链旅游一样,也涉及传统茶产地景观与消费场所的观光旅游、茶产业链体验旅游和茶产业链定制创意旅游三个层次。由于茶依然保留着传统作坊式生产形式,又具有现代工业生产形式和衍生品开发生产形式,因此从产业部门和内容上,茶产业链旅游进一步可以分为“茶园+茶坊+茶村+茶道”乡村休闲旅游、“茶场+实验室+工厂+展览馆+茶馆”茶工业旅游以及景观道、历史廊道、博物馆、茶主题街区等区域茶文化旅游[29-30]。与国际上具有百年历史的葡萄酒旅游不同,我国的茶旅游兴起于大众旅游时期,目前还处于以茶园、茶室、茶镇等点状旅游化为主的快速成长时期。在发展较早的杭州梅家坞、福建大田屏山乡等地,可以看到茶产业链旅游的雏形,但还不具有规模性和品牌性。

图3

图3   茶产业链旅游示意图

Fig.3   Concept map of tea ICT


3.3 花木产业链旅游

花木因“色、香、姿、韵”的审美意义被认为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观之一。在人类实践的长河中,兼具闲情文化、多功能性、泛人文观的花木文化渐成体系,并经当代多目的性的花木产业实践得以丰富与拓展[31]。传统花木旅游是一种以花木产品作为辅助景观要素的旅游在场或以花木产品与文化作为吸引物的旅游形式,例如公园景区和植物园中的花木利用或荷兰郁金香旅游、日本樱花旅游等。而花木产业链旅游则是以花木全产业链作为核心吸引物的一种产旅融合的发展模式和旅游形式。花木产业链的纵向加工生产的链节较少,迂回程度较低,其呈现出的典型特征是横向不同的生产加工方式以及不同方式间形成的商业型的网络链接。花木产业链旅游便是其中的部分网络节点产旅融合后所形成的链型旅游产品组合(图4),包括了花木育苗环节对于苗圃、花乡、生态园、花市的观光研学与农事体验;花木加工过程的景观设计工作室、植物实验室、产品工厂、展览馆的参观研学;花木景区和园博会的花木专项旅游以及花木主题的各类旅游场景体验等。当前我国花木旅游处于起步发展期,一般是苗圃和花市的传统组合,或是景区与博览会的组合,但充分整合花木“种产销”上下游的产业链旅游较少,这与花木产业本身的气候依赖和产业组织空间分散的特征有关。一些具有花木产业优势的地区开始积极对接旅游产业,通过旅游规划引导花木旅游的融合发展。在四川成都的三圣花乡、安徽合肥环巢湖区域、江苏沭阳、河南许昌等地正在通过花木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模式形成具有一定链性特征的花木产业链旅游。

图4

图4   花木产业链旅游示意图

Fig.4   Concept map of gardening ICT


3.4 影视产业链旅游

影视旅游是指以影视拍摄、制作的全过程及与影视相关的事物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33]。影视产业链旅游是基于影视制作和生产的全产业链过程,通过部分环节的产旅融合组织形成的能够基本专业化的展示与体验影视产业内涵的旅游形式(图5),前期筹备阶段的由要素发展出的旅游活动,如舞台剧、剧本体验、教育培训、影视文化教育、群众演员体验等;拍摄制作阶段的场景、道具、器械、技术吸引物化的旅游内容,如影视基地参观、拍摄科技研学、影视主题乐园;后期活动的放映、宣传与节庆,如首映礼、影视节、博物馆以及可能延伸出的影视旅游,如拍摄地探访、影视周边商品以及会展等。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本身的商品无形性和彼此之间的交互耦合性,作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结果,影视产业链旅游的概念逻辑更多是基于抽象的价值链与供需链,企业链和空间链的链型特征相对较弱。影视产业链旅游发展依赖影视产业集聚发展后规模性、专业性、品牌性带来的综合外部性,因此主要出现在国际著名的大型影视基地。在美国洛杉矶好莱坞,从星光大道、环球影城、传媒公司总部到明星工作室、摄影棚、剧院、发布会、事件等,各类要素的时空集聚形成了典型的影视产业链旅游。在我国,浙江横店影视城正在积极地进行产旅融合发展,但囿于影视城本身作为产业链前端的影视制作部分,并未形成影视产业的全产业链,因此横店影视城更多是强调旅游者参与影视制作和演员工作的体验链,是片段性的影视产业链旅游。

图5

图5   影视产业链旅游示意图

Fig.5   Concept map of film ICT


4 结论与讨论

基于全域旅游和“旅游+”的产业实践发展背景,通过对已有的产业链、旅游产业链和旅游产业融合理论的系统梳理分析,并创新性地提出产业链旅游概念,即以某种产品或产业的产业链(依附产业链、母产业链)作为核心吸引物,通过产旅融合为旅游者提供能够反映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特色以满足旅游活动需求的完整系列旅游产品组合。并从理论上深入剖析产业链旅游的内涵特征与发生规律,发现产业链旅游的概念涵盖了旅游赋能的价值链、产旅融合的企业链、旅游者体验的供需链以及线路可达的空间链的独特内涵;产业链旅游从母产业依附性、链型体验性和多元创新性方面区别于传统旅游;产业链旅游的形成发展是产业内生发展诉求、创新旅游发展理念、链性耦合组织和技术、知识与制度革新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实践发展中,遴选出葡萄酒产业链旅游、茶产业链旅游、花木产业链旅游以及影视产业链旅游四个典型案例,对产业链旅游进行了综合实证分析,证实了产业链旅游概念的现实合法性,揭示了产业链旅游对于认知新兴旅游发展规律,指导实践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产业链旅游的提出既是对产业实践发展中涌现出的新业态、新现象的科学认知和概念抽象,也是对旅游产业链和旅游产业融合等理论的有益梳理和辨析拓展。同时也尝试为业界和学界更为科学地从整体性把握新的旅游发展规律、参与旅游产业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视角。例如近年来旅游小镇发展失败的案例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忽略了特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链性逻辑关系,导致融合程度低、体验链条短、市场供需错位的结果。产业链旅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从业者系统深入地认知产旅融合规律,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参与旅游业发展。但由于发端于制造业的产业链概念和发端于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概念在旅游业这一特殊的产业背景下呈现出新的概念内涵,同时两组概念的理解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层次和尺度,加之产业链旅游概念本身包含非旅游的母产业链和旅游产业链,因此理解上出现多组晦涩的概念辨析,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例如母产业与旅游业、旅游产业链与产业链旅游、产业链延伸与产旅融合以及产业链的四组链维等。本文尽管选取了四种典型的产业链旅游案例,但是由于四种案例核心要素的葡萄酒旅游、茶旅游、花木旅游和影视旅游也分别作为一种旅游形式被学者从不同角度的分析解读,其中不乏与本文产业链旅游视角解读的交叉重合甚至冲突,需要读者本身较高的理论自觉。

与西方丰富深入的葡萄酒旅游研究相比,我国的茶旅游研究始终未能够产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研究视角浮于现象,而缺乏对现象背后的产业规律的深入探索和整合。这亦是本研究的缘起之一,产业链旅游不仅是产业实践中一种崭露头角的旅游新业态,更是一种在理论上基于产业内部发展规律深刻认知旅游活动组织的概念工具。希冀未来研究中,学者、政府和规划师从互动、网络、系统等产业链旅游的研究视角,关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茶旅游产业组织、价值链组合、产业融合和可持续性等问题,为国际旅游研究提供能够比拟葡萄酒旅游研究价值的东方茶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囿于笔者有限学识和文章篇幅限制,部分内容还处于粗线条的理论勾勒和案例归纳层面。关于产业链旅游更为严格精确的边界确定、更为系统的综合研究框架构建、更为精细的发生发展过程刻画、更为有效的规模与绩效测量、更为前沿的融合应用技术分析,以及不同产业部门和产品类型的产业链旅游的差异都是未来重要的研究议题。希冀更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中共同关注和研究产业链旅游。

参考文献

李志刚.

“旅游+”加出全域发展新活力

中国旅游报, 2017-05-24.

[本文引用: 1]

Li Z.

Tourism +: New dynamism for development of "Holistic Tourism"

China Tourism News, 2017-05-24.

[本文引用: 1]

魏然.

产业链的理论渊源与研究现状综述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 31(6): 140-143.

[本文引用: 2]

Wei R.

A review on the theory origin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industry chain

Journal of Technical Economics & Management, 2010, 31(6): 140-143.

[本文引用: 2]

张利庠.

产业组织、产业链整合与产业可持续发展——基于我国饲料产业“千百十调研工程”与个案企业的分析

管理世界, 2007, 23(4): 78-87.

[本文引用: 1]

Zhang 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and industr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alysis of "Thousands of Research Projects" and case enterprises based on China's feed industry

Management World, 2007, 23(4): 78-87.

[本文引用: 1]

刘贵富.

产业链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

河南社会科学, 2009, 17(1): 49-52.

[本文引用: 1]

Liu G.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chain

Henan Social Sciences, 2009, 17(1): 49-52.

[本文引用: 1]

吴金明, 邵昶.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

4+4+4

模型

中国工业经济, 2006, 24(4): 36-43.

[本文引用: 2]

Wu J, Shao C.

Research on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y chain:“4+4+4” Model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2006, 24(4): 36-43.

[本文引用: 2]

孙理军, 方齐云, 郑晓军.

传统行业产业链的延伸发展

经济管理, 2006, 28(1): 14-17.

[本文引用: 1]

Sun L, Fang Q, Zheng X.

The extension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chain

Economic Management, 2006, 28(1): 14-17.

[本文引用: 1]

郁义鸿.

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

中国工业经济, 2005, 23(11): 35-42.

[本文引用: 1]

Yu Y.

Type of industrial chain and the benchmark of industrial chain efficiency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2005, 23(11): 35-42.

[本文引用: 1]

邵昶, 李健.

产业链“波粒二象性”研究——论产业链的特性、结构及其整合

中国工业经济, 2007, 25(9): 5-13.

[本文引用: 3]

Shao C, Li J.

Study on wave-particle duality of industrial chain——Characteristic, structure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2007, 25(9): 5-13.

[本文引用: 3]

Chen Y.

Structured methodology for supplier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in a supply chain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1, 181(9):1651-1670.

[本文引用: 2]

Alcácer J, Delgado M.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firms and location choices through the value chain

Management Science, 2015,62(11): 3213-3234.

[本文引用: 1]

赵小芸.

旅游产业的特殊性与旅游产业链的基本形态研究

上海经济研究, 2010, 29(6): 42-47.

[本文引用: 1]

Zhao X.

Research on the specificity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form of tourism industry chain

Shanghai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0, 29(6): 42-47.

[本文引用: 1]

Song H, Liu J, Chen G.

Tourism value chain governance: review and prospect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3, 52(1):15-28.

[本文引用: 1]

覃峭, 张林, 李丹枫.

利用品牌延伸整合旅游产业链的模式研究

人文地理, 2009,24(1): 98-101.

[本文引用: 2]

Qin Q, Zhang L, Li D.

Model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in tourism industry chain using brand extension

Human Geography, 2009, 24(1): 98-101.

[本文引用: 2]

Sotiriadis M. The emerald handbook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ourism, travel and hospitality. Bradford: Emerald Publishing Limited, 2018: 19-31.

[本文引用: 1]

张朝枝, 邓曾, 游旺.

基于旅游体验视角的旅游产业价值链分析

旅游学刊, 2010, 25(6): 19-25.

[本文引用: 1]

Zhang C.

Deng Z, You W

An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industrial value chai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experience. Tourism Tribune, 2010, 25(6): 19-25.

[本文引用: 1]

单元媛, 赵玉林.

国外产业融合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进展

经济评论, 2012, 33(5): 152-160.

[本文引用: 1]

Shan Y, Zhao Y.

Foreign theoretical research progress on industry convergence

.Economic Review, 2012, 33(5): 152-160.

[本文引用: 1]

Enkel E, Gassmann O.

Creative imitation: Exploring the case of cross-industry innovation

R&D Management, 2010, 40(3):256-270.

[本文引用: 1]

Shen W, Liu-Lastres B, Pennington-Gray L, et al.

Industry convergence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 China-featured term or a new initiative?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18, 20(10):1-5.

[本文引用: 1]

徐虹, 范清.

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及其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旅游科学, 2008, 28(4): 1-5.

[本文引用: 1]

Xu H, Fan Q.

A studying on the obstacles and competitiveness promotion strategy of Chinese tourism industrial convergence

Tourism Science, 2008, 28(4): 1-5.

[本文引用: 1]

梁坤,杜靖川.

产业融合视角下现代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世界地理研究,2015,24(3):152-159.

[本文引用: 2]

Liang K, Du J.

The development modes of industrial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merging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5,24(3):152-159.

[本文引用: 2]

郭为, 许珂.

旅游产业融合与新业态形成

旅游论坛, 2013, 25(6): 1-6.

[本文引用: 1]

Guo W, Xu K.

Toursim industrial convergence and new type of operation

Tourism Forum, 2013, 25(6): 1-6.

[本文引用: 1]

麻学锋, 张世兵, 龙茂兴.

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

经济地理, 2010, 30(4): 678-681.

[本文引用: 1]

Ma X, Zhang S, Long M.

An analysis on the ways of tourism industrial convergence

Economic Geography, 2010, 30(4): 678-681.

[本文引用: 1]

杨颖.

产业融合

: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 旅游科学, 2008, 28(4): 6-10.

[本文引用: 1]

Yang Y.

Industry convergence: A new perspectiv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rends

Tourism Science, 2008, 28(4): 6-10.

[本文引用: 1]

马波.

旅游场域的扩张

边界与政策含义. 旅游学刊, 2016, 31(9): 17-20.

[本文引用: 1]

Ma B.

Expansion of the tourism field: Boundari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Tourism Tribune, 2016, 31(9): 17-20.

[本文引用: 1]

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第三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66-269.

[本文引用: 1]

Bao J, Chu Y. Tourism geography (3rd edition). Beijing: High Education Press, 2012: 266-269.

[本文引用: 1]

Marianna S. Richard N S R.Wine tourism destination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Theory and cases.Cham: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AG, 2019: 381-497.

[本文引用: 1]

王磊, 刘家明, 李涛, .

葡萄酒旅游研究的国际进展及启示

旅游学刊, 2018, 33(10): 117-126.

[本文引用: 1]

Wang L, Liu J, Li T, et al.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gress on wine tourism and its implications

Tourism Tribune,2018, 33(10): 117-126.

[本文引用: 1]

张义丰, 刘春腊, 谭杰, .

新时期中国茶旅一体化发展及前景分析

资源科学, 2010, 32(1): 78-87.

[本文引用: 1]

Zhang Y, Liu C, Tan J, et al.

A study on tea and tourism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the new period and analyses of its prospects

Resources Science, 2010, 32(1): 78-87.

[本文引用: 1]

Mingming S, Geoffrey W, Yanan W.

Integrating tea and tourism: A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pproach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9, 27(10): 1591-1608.

[本文引用: 1]

Jolliffe L. Tea and tourism tourists, tradi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 Clevedon: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2007: 98-206.

[本文引用: 1]

徐媛媛, 周之澄, 周武忠.

中国花卉旅游发展轨迹研究

中国园林, 2016, 32(3): 43-46.

[本文引用: 1]

Xu Y, Zhou Z, Zhou W.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flower tourism in China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6, 32(3): 43-46.

[本文引用: 1]

Connell J.

Film tourism–Evolution, progress and prospects

Tourism Management, 2012, 33(5):1007-1029.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