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5-06-15
    上一期   

    国别与区域
    世界政治与经济
    城市与产业
    资源与环境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国别与区域
    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与东盟贸易格局的演化特征研究
    王春杨, 杨壹
    2025, 34(6): 1-1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6.20240178
    摘要 ( )   HTML ( )   PDF(1593KB) ( )  

    基于2015—2022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数据,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指数、结构变动指数和结构优化指数,对沿线地区与东盟之间的商品贸易格局及演化特征进行刻画。结果表明:①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与东盟之间的商品贸易总额持续增长,贸易顺差持续增大;贸易增长由西南地区向西北地区蔓延,辐射范围不断扩大。②广西、四川和云南对东盟的出口依存度相对较高,重庆、广西和云南对东盟的进口依存度也相对较高;考察期内,各地区对东盟的出口依存度有所减弱,但进口依存度保持相对稳定。③通道沿线地区在机械设备、化工产品、植物产品等商品出口中具有显著的区域比较优势,并与东盟各国呈现出较强的贸易互补性。④从商品贸易结构的演化特征看,考察期内,通道沿线地区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结构变动幅度不断减小,并且出口贸易结构逐渐向东盟国家的进口需求靠拢。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1世纪以来沙特阿拉伯原油出口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邱佳敏, 赵媛, 孟欣怡
    2025, 34(6): 16-2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6.20240129
    摘要 ( )   HTML ( )   PDF(761KB) ( )  

    基于国际市场占有率、市场渗透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贡献率4个指标,构建沙特阿拉伯原油出口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分析沙特2000—2021年原油出口国际竞争力的变化特征,并运用因子贡献度模型解释其影响因子的首位度变化。结果表明:①20年来,沙特原油出口综合竞争力呈现幅度小、频率大的波动变化,且稳定性逐渐减弱。②竞争力主要受国际原油供需状况的影响。2014年前,地缘政治因素引起的国际原油供需变化是主导沙特竞争力变化的关键因素,但沙特仍对全球能源市场具有极强的控制与主导作用;2015年后,随着全球能源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能源转型的推进,沙特的能源权力持续减弱,原油出口竞争力也显著下降。③从长远来看,4项指标均存在下降趋势;短期内,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市场渗透率有望提升。④不同时期各首要因子均对综合竞争力产生了负面影响,贡献度较大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和出口贡献率的下滑限制了竞争力的增长,而市场份额的两项指标有可能成为综合竞争力的增长点。最后,针对沙特与中国的合作提出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智库对中国参与南极治理的认知及启示
    李雪平, 杨子涵
    2025, 34(6): 29-4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6.20240300
    摘要 ( )   HTML ( )   PDF(596KB) ( )  

    在中美战略竞争的总体态势下,美国利用南北极事务遏制中国的趋势持续加剧,准确研判美国智库对中国参与南极治理的认知,有助于洞悉美国当前战略并评判未来的决策走向,从而为中国的正确应对提供参考。以美国8所智库的13篇代表性文献作为样本,梳理其对中国参与南极治理的主要认知,并分析其特点、成因与影响,研究表明:美国智库基于当前南极治理的众多核心议题,对中国参与南极治理的认知以负面结论为主,体现“利益-斗争”的零和博弈思维,反映出美国地缘安全逻辑的泛化与绝对化,是对客观事实的误解与歪曲;这些负面认知或将进而影响美国政府的决策及其他参与国的态度,并影响南极治理的客观公正性。基于此,中国应加强对美国智库涉南极议题的研判,辩证地看待美国智库的认知,推进中国南极话语的建构与传播,在智库交流等方面强化合作以增信释疑,以此实现“中国南极威胁论”的有力破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政治与经济
    “数字丝绸之路”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收敛性研究
    郑玉雯, 薛伟贤
    2025, 34(6): 42-5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6.20240115
    摘要 ( )   HTML ( )   PDF(744KB) ( )  

    以“数字丝绸之路”发展的形态属性为基础,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定量考察2018—2022年“数字丝绸之路”的发展水平,采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检验“数字丝绸之路”发展水平的俱乐部收敛现象,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探析。结果表明:①考察期内“数字丝绸之路”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的态势,但空间发展不均衡。②“数字丝绸之路”发展不存在整体收敛的趋势,28个样本国家中存在3个潜在收敛俱乐部:收敛俱乐部I主要由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连接的国家构成,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收敛俱乐部II主要由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连接的国家构成,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收敛俱乐部III主要由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连接的国家构成,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英国和孟加拉国未进入任何收敛俱乐部。③初始条件和区域政策是形成“数字丝绸之路”发展水平收敛俱乐部的重要原因。地理位置仅对移动电话订阅量的收敛俱乐部的形成影响显著,对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收敛俱乐部的形成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显示,“数字丝绸之路”将处于不同水平收敛俱乐部的国家紧密连接在一起,促进了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贸易制裁网络视角下的国际关系演化研究
    高敏, 韩筱璞, 刘雪梅
    2025, 34(6): 56-6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6.20240120
    摘要 ( )   HTML ( )   PDF(1794KB) ( )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贸易制裁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和贸易格局的强制性工具。本文基于1950—2021年全球贸易制裁数据,构建贸易制裁网络和国际关系网络,通过相似性分析、聚类分析、网络社团识别等手段,系统研究了贸易制裁网络中国际关系的演化趋势。研究发现,各国在贸易制裁网络中存在显著的角色差异和目标集合趋势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将各国区分出两种类别:一类主要包含西方发达国家,更倾向于针对相对固定的目标国反复地发起制裁,在制裁活动中扮演支配性角色;另一类则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更多被动地承受制裁。在国际关系网络中,社团相似性会在年份差超过29年后急剧下降,表明国际关系格局有潜在寿命限制,而非一成不变;进一步挖掘国际关系与国际贸易的网络结构相似性后发现,国际关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趋于下降。本研究可以为挖掘国际关系演变趋势提供新的视角。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界海洋保护区治理中的协调合作机制:瓦登海的实践
    张平, 叶芳
    2025, 34(6): 70-8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6.20240103
    摘要 ( )   HTML ( )   PDF(1085KB) ( )  

    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海洋保护区通常是跨行政边界的,这一属性使其无法仅依靠单一国家(地区)的努力,还需要区域协调合作。协调合作机制与跨界海洋保护区治理高度契合,建立协调合作机制是推进海洋保护区跨界治理的有效途径。当前,跨界海洋保护区存在诸多协调困境,需要建构治理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协调合作框架,形成由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和约束机制共同发挥作用的有效运转体系。文章介绍了瓦登海保护区在跨界协调合作方面的经验,剖析了其在海洋生态治理跨界协调合作中的具体策略。瓦登海保护区在治理中强调丹麦、德国、荷兰三边协调合作,形成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为动力机制、瓦登海委员会等组织为协调机制、系列政治合作工具为约束机制的协调合作模式。瓦登海保护区的合作经过利益相关方长期的探索和磨合,走出了一条可操作、可复制的有效路径,在跨界海洋治理场景日益增多的未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产业
    地理学视角下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评述及展望
    栾心晨, 金文纨, 朱晟君, 杨博飞
    2025, 34(6): 83-9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6.20230490
    摘要 ( )   HTML ( )   PDF(604KB) ( )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关注的重点话题。现有地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等学科都关注到了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开展了相关研究。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对金融发展的支持作用提出了新需求,而信息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金融发展格局的巨大变化,这都对从地理学视角深入理解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新要求。为此,从地理学视角出发,综述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以明晰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研究。使用文献综述方法,收集并整合分析现有研究,在论述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前提条件和机制途径的基础上,从集聚效应、溢出效应和边界效应3个方面探讨金融发展的空间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结合当前金融发展实际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诉求对现有研究进行评述,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供应链协同水平及其对农村电商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汪凡, 汪明峰, 林娟, 张英浩, 匡爱平
    2025, 34(6): 95-10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6.20240140
    摘要 ( )   HTML ( )   PDF(1817KB) ( )  

    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抓手,电子商务是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本文以淘宝村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分析和零膨胀负二项回归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地区农村电商一体化发展趋势及其供应链进行探究,并将供应链协同作为重要因素纳入回归模型,对电商发展的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区域层面来看,长三角地区农村电商发展区域差异逐渐扩大,一体化发展仍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②长三角地区农村电商发展的供应链环境具有结构性差异,供应链各环节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东强西弱的态势;③区域供应链各环节对农村电商发展均有显著影响,批发和物流环节需要生产环节的匹配才能发挥显著作用,供应链协同是影响长三角地区农村电商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海市医疗韧性设施的空间可达性研究
    拔芊, 杜宁, 刘勇, 高鹏, 何丹
    2025, 34(6): 108-11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6.20230547
    摘要 ( )   HTML ( )   PDF(1298KB) ( )  

    基于“韧性”理论,本文提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韧性设施”这一概念。本研究聚焦可改建为临时应急医院的体育馆、大型会展中心等“医疗韧性设施”,估算了上海市域范围内医疗韧性设施可供给的应急床位数,并基于核密度型两步移动搜索法对其可达性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显示:①上海市域36处医疗韧性设施可为每千人提供4.5个应急床位;②供给规模受医疗韧性设施类别影响较大,会展中心和大型体育中心供给能力远高于一般体育馆;③医疗韧性设施在30分钟、45分钟、60分钟出行时间内可分别覆盖全市70%、91%、97%的需求点;④通过敏感性检验发现,医疗韧性设施的可达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且可达性值由高值核心区向低值边缘区呈圈层式结构递减。可达性高值核心区为除杨浦区以外的中心城区以及闵行区中北部、青浦区东部和松江区东北部;可达性低值边缘区为奉贤区、金山区、浦东新区的临港片区和崇明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省际农村劳动力流动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李子成, 王珏, 王稳妮
    2025, 34(6): 120-13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6.20230705
    摘要 ( )   HTML ( )   PDF(2001KB) ( )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基于2006—2021年中国省际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数据,结合我国2035年、2050年现代化战略目标,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省际农村劳动力流动矩阵,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灰色预测模型,分析中国省际农村劳动力流动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和驱动因素,得出如下结果:①我国省际农村劳动力流动空间关联强度由“三极分化”格局逐渐向“两极分化”格局演变,并趋向于“一元化”格局,江苏和安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空间关联强度最高;②省际农村劳动力流动整体网络密度与网络效率波动上升,网络关联度均为1,网络等级整体呈“阶梯形”上升特征,空间关联强度的稳定性有待增强。东部沿海地区点入度较高,是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流入地;大部分西部省份点出度较高,是劳动力流动的流出地区;江西、广东等地的中间中心度与接近中心度均高于全国平均值,对劳动力跨省流动发挥着主要的桥梁作用;③凝聚子群分析表明,随着交通设施与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完善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省际农村劳动力流动空间格局的经济和地域特征逐渐减弱;④农村居民收入差异、R&D投入差异和财政支农差异等因素对我国省际农村劳动力流动空间关联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土地流转差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差异和产业结构差异因素则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资水平差异和人口规模差异无显著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边境城镇产业演化的时空特征与优化路径研究
    王可心, 葛旭瑞, 华红莲, 李灿松, 王涛, 钱镜帆
    2025, 34(6): 135-14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6.20230089
    摘要 ( )   HTML ( )   PDF(1427KB) ( )  

    边境城镇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地区,推动其产业发展对优化开放格局和促进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广西边境城镇为例,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边境城镇产业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并采用灰色关联和TOPSIS双重分析模型优化其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发现:①整体来说,西南边境城镇以进出口贸易为主导产业,辅之以零售业和旅游业;且产值呈现不均衡状态,昆明和南宁较高,其余城镇较低。②在时间上,西南边境城镇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长幅度较大,且差距明显;在空间上,全局空间集聚程度较低为弱集聚空间格局,局部上呈现较低的正相关性。③在发展路径上,西南边境城镇产业应优先发展进出口贸易、旅游业、零售业以及工业。同时,应以边境贸易为主导产业,以旅游业和零售业为强化产业,以工业和林业为突破产业,以农牧渔产业为特色产业。依据西南边境两省产业选择结果,根据边境城镇实际情况提出主导产业发展建议,并制定因地制宜的措施,为边境城镇振兴提供参考和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与环境
    “双碳”目标下减污降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机理与实证探讨
    陈小龙, 狄乾斌, 梁晨露, 陈科其, 侯智文
    2025, 34(6): 149-16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6.20222458
    摘要 ( )   HTML ( )   PDF(1866KB) ( )  

    “双碳目标”与“双循环战略”统筹发展是实现生态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基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探讨减污降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协同机理,并以中国沿海城市群为案例,分别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GWTR模型,测度2010—2019年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与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关系及驱动因素。结果发现:①减污降碳和高质量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增长态势;长三角城市群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综合水平整体上优于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综合发展水平整体较高,但区域间差异显著。②从协同关系看,研究期间均由勉强协调水平进入初级协调水平,最终演变为中级协调水平;空间上呈现以直辖市、省会城市等行政级别较高的城市为中心连片发展的特点。③协同驱动因素中政府能力、科技水平、城镇化水平、市场化水平对耦合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空间扰动作用对城市群两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影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是减污降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主要影响因素,强大的科技能力促进二者的协调度逐年上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边境地区土地利用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效率的互动关系
    杨新, 陆汝成, 庞彩萍, 莫守钰, 张利国
    2025, 34(6): 164-18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6.20230647
    摘要 ( )   HTML ( )   PDF(2799KB) ( )  

    科学探析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互动关系,有助于统筹城乡融合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本研究综合运用核密度、超效率SBM模型以及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中国边境地区2005—2020 年的土地利用转型、城乡融合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两者的交互关系。结果显示:①中国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实现大幅度转型的对象较为固定,主要表现为草地与未利用地的相互转化,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水平持续提升并呈现出“东北、北部、西南高,新疆、西藏边境地区低”的格局;②研究区中,城乡融合发展效率的总体变化细微且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格局分布,其中低效率区、中等效率区较为集中,中高效率区、高效率区分布较为分散;③城乡融合发展对当地土地利用转型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土地利用转型尚未成为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的直接作用因素。中国边境地区要获得良性发展,须转变单向城市化思维,认清城乡转型是以城乡连续体的形态存在,顺应地区土地多样化混合利用的趋势,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培育社会经济发展新动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流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约束效应及其空间关联网络
    陈立, 于伟, 张学波, 宋金平, 贾立志
    2025, 34(6): 181-19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6.20230674
    摘要 ( )   HTML ( )   PDF(1768KB) ( )  

    利用基于熵技术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改进的多目标模糊隶属度函数,测度2011—2020年黄河流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约束效应,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其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研究表明:①2011—2020年,水资源约束效应呈现“倒U”形变化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上游>中游>下游”的不均衡特征;②黄河流域水资源约束效应逐渐形成以宁夏和黄河流域中下游交界处为双核心的复杂网络形态,网络结构稳定性逐步增强;③中原城市群处于关联网络的中心位置,山东半岛城市群承接其他板块的溢出效应,晋中、呼包鄂榆城市群、关中平原、兰西、宁夏沿黄城市群呈双向溢出态势,在网络中具有“调节”功能。研究结论对于实现黄河流域城市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