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3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4-11-15
    上一期   

    世界政治与经济
    国别与区域
    城市与产业
    文化与社会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世界政治与经济
    全球生物医药产品贸易网络结构特征与中国地位演变
    张梅, 孙烨懿, 梁双陆
    2024, 33(11): 1-1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1.20230152
    摘要 ( )   HTML ( )   PDF(1823KB) ( )  

    随着各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球生物医药产品贸易日趋活跃。基于2000—2020年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中的生物医药产品贸易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全球生物医药产品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及中国在其中的地位演变趋势。研究表明:①全球生物医药产品贸易网络联系紧密,贸易网络结构相对稳定,并具有“小世界”网络特征。②贸易网络节点空间分布不均,高节点度国家位于网络核心位置,网络异质性不高。③整体贸易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由美国、德国、法国、比利时形成的“四足鼎立”局面向美国、法国、比利时形成的“三足鼎立”局面转变,社团结构呈现先分散后重组的演变趋势。④中国在全球生物医药产品贸易网络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枢纽作用明显,且对全球主要生物医药产品贸易国的依存度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气候治理演变历程及实践框架研究
    郭晓娜, 陈睿山, 李强, 张春焕
    2024, 33(11): 16-2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1.20230137
    摘要 ( )   HTML ( )   PDF(1059KB) ( )  

    过量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引起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研究气候治理对减缓气候变化并适应其影响、保护地球环境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CiteSpace软件探讨全球气候治理的演变历程、研究热点及典型案例,并提出了具有普适性的气候治理框架。研究发现:①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建立到《巴黎协定》的签署,气候治理经历了分散治理-自上而下治理-双轨制治理-自下而上治理的发展历程;②全球气候治理研究热点涵盖能源治理、气候政策、多层次治理、适应性治理、治理创新等领域;③气候治理需要从价值观、思维和实践三个层面进行深化,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民间社会的作用,并协调能源革命、经济发展、政治导向、环境质量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深化跨部门、跨学科合作;④未来气候治理需要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和适应性策略、开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促进社会变革和行为转变、增强公众参与和社会创新、加强跨学科综合研究和国际气候政策与合作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本研究将气候治理、国家战略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对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增加国际话语权、实现碳中和目标有重要指导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海仲裁案对中国与菲律宾经济联系的影响——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实证研究
    邹嘉龄, 隋广军, 唐丹玲
    2024, 33(11): 28-4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1.20230200
    摘要 ( )   HTML ( )   PDF(1327KB) ( )  

    贸易和投资是国家间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地缘政治争端会对双边经济联系产生影响,然而,关于其对贸易和投资的差异影响目前研究不足。本文主要基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国进口月度数据和2003—201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度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方法,考察了南海仲裁案对中国从菲律宾进口和中国对菲律宾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南海仲裁案对中国从菲律宾的进口没有显著影响,但2013—2019年中国对菲律宾的外商直接投资显著减少,并且通过改变控制池国家、改变事前结果选择和更改估计方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显著。研究结果显示,没有充分证据表明中国因南海仲裁案对菲律宾实施了贸易制裁,但由于南海仲裁案增加了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导致中国企业大幅减少了对菲律宾的直接投资,这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菲律宾因南海仲裁案而引发的经济发展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别与区域
    德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司月芳, 孟琦, 胡贤之
    2024, 33(11): 41-5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1.20230401
    摘要 ( )   HTML ( )   PDF(1632KB) ( )  

    自两德统一以来,东西德日益突出的区域不平衡问题制约着德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经济地理学者纷纷通过剖析德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以总结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本文基于2000—2020年德国的县级人均GDP数据,对其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特征和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归纳,并使用空间误差模型(SEM)进一步分析德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显示:(1)德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形态,且人均GDP高值区多分布在大都市核心区。(2)原东德与原西德之间的差距正逐渐缩小,但德国南北方向的区域间经济差异依然存在。(3)德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因子存在明显的尺度差异性和区域异质性。德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及其演变对我国区域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我国应重视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其中,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发展是培育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本文能为更好地理解德国发展与汲取德国经验提供有益补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越南生态用地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赵先超, 陈键, 谭书佳
    2024, 33(11): 53-6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1.20230069
    摘要 ( )   HTML ( )   PDF(1483KB) ( )  

    基于越南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小波相干模型等方法研究了越南生态用地的组成、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越南生态用地空间分布呈现西北部数量多、东南部数量少的空间格局,在越南生态用地类型中,林地的占比最高,2020年达到生态用地总面积的85.8%,空间集聚特征明显。(2)2000—2020年,越南生态用地面积由190 012.06 km2减少到178 545.07 km2,各个类型的生态用地面积持续而缓慢地减少,生态用地转出面积是转入面积的2.62倍,生态用地转出的主要类型是林地、灌木地转为耕地,生态用地转入的主要类型是耕地转为林地,生态用地转换主要集中在红河三角洲、黄连山脉等地。(3)通过构建“驱动-响应-状态”的驱动机制分析框架,发现农业经济开发是越南生态用地格局受到挤压的主因,城市化、工业化、全球气候变暖是决定越南生态用地转变方向的重要因素,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发展则起到维持并提高越南生态功能的重要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濑户内海地区旅游资源类型、空间分布及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陈锦浩, 王承云, 唐乃新, 刘雪茹
    2024, 33(11): 65-7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1.20230384
    摘要 ( )   HTML ( )   PDF(1242KB) ( )  

    以濑户内海1府10县区域内的3 704处旅游资源数据为靶向,厘清濑户内海地区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及其依据,运用最邻近指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对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凝练濑户内海地区旅游发展模式及经验。研究认为,濑户内海地区比较典型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节庆、温泉、艺术文化、宗教五类。各类型资源在空间上均具有明显的聚类特征。总体旅游资源呈“一极多点”格局并沿海岸线集聚分布;自然旅游资源集中在濑户内海西岸和南岸以及中部群岛核心区,呈“三中心”格局;人文旅游资源集中在濑户内海北岸经济发达的都市地区,呈“两极一带多中心”格局。节庆、艺术和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且沿海岸线呈带状集聚。温泉和宗教旅游资源则表现出显著的点状集聚特征。濑户内海地区旅游发展模式对我国沿海、岛屿发展旅游经济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艺术之岛”的文旅模式、特色旅游目的地与旅游目的地品牌化、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产业
    高房价是否会挤出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
    段舒涵, 孙燕铭
    2024, 33(11): 79-9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1.20230530
    摘要 ( )   HTML ( )   PDF(1156KB) ( )  

    房地产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产业链环节众多,对经济体系的诸多领域产生影响。那么,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是否会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利用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商品住房价格对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的实现分解为财政补贴、企业成本和企业投融资三种路径。研究发现,房价显著抑制了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但在不同路径下房价对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影响呈现出差异性。房价上涨带来的财政补贴的增加以及成本的上升会推动企业创新投入的增加,而房价上涨带来的企业投资方向的改变会对企业创新投入起到阻碍作用。从创新产出角度看,房价上涨只会通过企业投融资路径增加企业创新产出。房价对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影响,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产业以及不同技术密集度的行业中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缓解房价对企业创新的挤出效应。 因此,在当下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应继续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并加大对企业创新的财税支持力度,同时将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逐步推广,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技术创新流动网络演化研究——以深圳为案例
    陈穗丽, 陈致昂, 郑舒桐, 杨钰琳, 李文辉
    2024, 33(11): 94-10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1.20222497
    摘要 ( )   HTML ( )   PDF(1012KB) ( )  

    技术转移是打破跨区域创新要素流动壁垒的主要形式,对提升创新网络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深圳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区域间技术转移专利计量信息及其空间关系,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辐射、集聚两个维度,对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深圳与其他城市间技术创新流动网络时空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包括:①技术创新流动网络规模不断增大,呈“小世界”特征和“核心-边缘”结构演化趋势;网络整体较为稀疏,个体辐射和集聚能力有待提高。②网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其演化遵循累积循环作用机制和社会邻近作用机制,逐步向多中心趋势演化,反映了“路径依赖”“路径锁定”和“路径创造”效应。③集聚网络信息和资源传递的可达性强于辐射网络,而辐射网络的广度和深度均大于集聚网络,空间敏感度更强。④应不断提升个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民营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等的各自技术创新优势和影响力,提高技术创新流动的网络广度和深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三角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研究
    蔡世珍, 徐旳, 刘春卉
    2024, 33(11): 106-11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1.20220375
    摘要 ( )   HTML ( )   PDF(1452KB) ( )  

    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综合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及系统聚类分析方法,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地区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空间分布格局,重点剖析居留意愿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总体水平不高,具有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比例仅约37.91%,上海和合肥都市圈为居留意愿的两大高地;(2)受教育水平、流入地二产产值占比、流入地房价增长率、房价收入比对居留意愿整体产生显著提升作用,跨省流动、房租收入比、雇员身份对居留意愿整体表现为显著抑制作用,各指标的影响程度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3)长三角可划分为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四大影响区,分别为皖中皖北经济及流动特征主导区、苏中苏北住房因素主导区、上海及苏南多因素复杂作用区和浙江及皖南人力资本因素主导区。最后,针对长三角不同地区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影响因素的异质性特征,从管理制度、公共服务、就业与住房保障等方面提出差异化的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源数据的武汉半城市化空间识别研究
    叶菁, 李东倪, 关昱昕
    2024, 33(11): 120-13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1.20230393
    摘要 ( )   HTML ( )   PDF(2611KB) ( )  

    在多源数据支持下,以武汉市为研究区,从功能、结构、水平、密度四个维度,以社会经济、土地利用、景观、人口四个特征切入,运用Densi-Graph核密度估算和引力模型综合量化半城市化地区的空间范围,分析其空间分布、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以Densi-Graph法确定核密度等值线阈值拐点界定半城市化空间轮廓,结合基于格网的引力模型法识别半城市化空间集聚中心,能够有效解决数据的行政统计约束造成的特征属性表达不充分问题,实现城乡复杂情景下的多维度定量识别。(2)武汉市2020年半城市化空间面积为1 025.49 km2,占市域总面积的11.97%,围绕城市核心区、武湖、沌口等城市副中心及阳逻、邾城、纸坊等新城中心的外缘呈“圈层+轴向”式发展。(3)半城市化地区主要用地类型为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用地构成“半城半乡”,各类用地呈破碎化分布;景观类型具有多样性、异质性和破碎化程度较高的特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三省收缩城市的城镇化演化特征与作用机理研究
    罗宁, 孙平军, 曹乃刚, 刘菊, 彭雅丽
    2024, 33(11): 135-14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1.20222500
    摘要 ( )   HTML ( )   PDF(1655KB) ( )  

    城市收缩是一个人口、资本、企业等发展要素不断外流,以及要素外流-效应耦合的过程、现象相统一的综合概念,给基于增长的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城市收缩影响城市化的过程和内在作用机理,成为新时期新型城镇化、城市高质量发展,及城市-区域规划实践中需解决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基于对收缩城市与非收缩城市、收缩城市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发展类型分组的归纳比较,以东北三省为案例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三省收缩城市城镇化发展具有阶段性、类型性和空间分布异质性特征,存在明显的城镇化收缩效应;城镇化总体水平及其子系统城镇化水平呈现出“非收缩城市>收缩城市、收缩初期城市>收缩后期城市>收缩中期城市、资源依赖型收缩城市>综合型收缩城市>虹吸型收缩城市>区位制约型收缩城市”的发展演化特征,且呈现“轴带+核心-外围”的格局;(2)收缩城市源于自身发展势能的相对或绝对下降而对城镇化发展动力产生抑制作用,包括阻碍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对周边地区人口、原材料的汇聚作用,降低城市投入产出效率等,使其城镇化发展缓慢,进一步引发了对现有基于“增长情景模拟”的城镇化水平及其测度方法是否适用于收缩城市的反思。本研究为东北三省等收缩型城市较为集中的地区提供了城市化发展的新视角,可为东北振兴、东北三省区域一体化和收缩型城市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与社会
    黄河流域文保单位多尺度空间差异及其与地理环境空间关系研究
    周成, 靳轶婷, 周霖, 吕丝丝, 秦秋月
    2024, 33(11): 149-16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1.20222444
    摘要 ( )   HTML ( )   PDF(1412KB) ( )  

    以黄河流域全行政区为研究区域,以2 07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文保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集中度、不均衡指数和热点分析法,对文保单位的空间集散与冷热差异进行多尺度分析,并对其与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从空间集散来看,文保单位在黄河流域省域和市域尺度上均为集聚型分布,且市域尺度的不均衡性要大于省域尺度。②从热点分布来看,文保单位在省域尺度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在市域尺度则呈现“中心-边缘”的分布模式。③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来看,文保单位具有较强的低海拔、高积温(AAT10)、近河流指向性。同时,文保单位偏好分布于坡度≤2°、年降水量400~800mm的区域。地表植被(NDVI)并不对文保单位的空间分布产生显著影响。④从与人文环境的关系来看,地区GDP、公路里程对文保单位分布虽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呈线性回归关系;文保单位与人口规模、文化事业经费呈指数相关关系。此外,文保单位与A级景区、非遗项目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耦合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缩”背景下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域文化系统脆弱性评价及影响因素
    陈晨, 黄晓军, 程林
    2024, 33(11): 162-17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1.20222448
    摘要 ( )   HTML ( )   PDF(1112KB) ( )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仅是生态脆弱带,还是典型的文化脆弱带。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作为边远和欠发达的空间地域类型,带内小城镇难以规避人口流失和城镇收缩对地域文化系统的影响。引入脆弱性分析框架,以内蒙古达茂旗为例,实现城市收缩干扰下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域文化系统脆弱性的量化评估与空间可视化分析,揭示脆弱性形成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受系统内损性和外部扰动性因素的共同影响,达茂旗地域文化系统脆弱性较为明显。其中,不断减少的民间艺人数量和公共文化空间规模,社会环境的剧烈变迁,以及地缘关系稳定性的下降均是重要的驱动因子。此外,地方认同的缺失也是较为重要的指标因素。②脆弱性空间分布不均,具有“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其中,南部乡镇地域文化系统敏感性偏高,且向北逐渐递减。乡镇地域文化系统暴露度呈现中心高、外围低,南部高、北部低的空间特征。而从恢复力角度看,中心乡镇则较其他乡镇强。研究是人文科学领域中关于地域文化系统变迁研究的一次新尝试;以期探索地域文化系统脆弱性的量化分析方法,丰富脆弱性的研究维度;为提高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域文化系统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携带宠物出游:内涵、特征及其新物质主义分析
    张育芬, 王强, 陈钰峰
    2024, 33(11): 175-18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1.20230059
    摘要 ( )   HTML ( )   PDF(1268KB) ( )  

    携宠旅游市场逐渐成为我国旅游客源市场中一种重要的细分类型,然而相关科学研究较为缺乏。以马蜂窝网络游记为数据源,以携宠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文本内容分析、空间分析方法探讨携宠出游的行为特征,并基于新物质主义的物质能动性及拼装视角科学解析携宠出游行为的成因。结果表明:(1)携宠旅游者偏好私人自驾、房车的交通方式,以及草原型、滨海型、古城古镇型旅游地与民宿、客栈型住宿业态;其到访目的地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异质性与集聚性,总体呈现围绕核心省域及市域目的地向外围扩散的“核心-边缘”结构,主要形成云贵川、长三角、珠三角、华北地区等四大核心集聚密度区。(2)宠物具有主体性与能动性特征,宠物的物质主体能动性通过植入宠物主日常生活、唤醒携宠者内心情绪欲望、激发携宠动机情感,从而形成逃避与释放、陪伴与依恋、心理补偿、社会交往等携宠旅游行为背后四大物质能动性动机。(3)宠物这一新型物质实体具有拼装力,当这种拼装因物质能动性驱动而由“家”嵌入至“旅游”情境,携宠动机情感、个人需求偏好、目的地属性特征、管理规制、宠物、其他游客等人与非人的多元异质元素相互作用,并生成目的地、交通、住宿、景区等关联要素的携宠旅游拼装体,而该携宠旅游拼装体的生成过程也就解释了携宠旅游行为背后的成因。本研究弥补了对携宠旅游中宠物能动性参与的旅游行为探讨不足,并为我国携宠旅游市场培育及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解释与实践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