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过刊目录

    2025年, 第34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5-07-15
    上一期   

    国别与区域
    世界政治与经济
    城市与创新
    产业与布局
    教学研究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国别与区域
    受众视角下中国在“一带一路”共建地区影响力的时空演变研究
    张玉, 刘琳, 张正勇, 曹宇, 刘欣怡
    2025, 34(7): 1-1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7.20240252
    摘要 ( )   HTML ( )   PDF(1763KB) ( )  

    解析和评估作为倡导者与推动者的中国在“一带一路”共建地区的影响力,对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维护区域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众视角侧重于信息接收者的反馈,可更为客观、有效地反映影响力的范围与程度。基于受众视角构建国家影响力评估体系模型,采用GDELT新闻事件与谷歌趋势数据进行量化测算,分析2016—2022年间中国在“一带一路”共建地区影响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围绕“国家实力-国家影响力”转化过程探析中国影响力的演变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中国影响力整体呈小幅波动并逐渐下降趋势,年均下降5%,且经历了整体平稳、迅速下降、局部回升3个阶段;②中国影响力在空间上整体符合距离衰减规律,形成了“核心-边缘”结构,而局部区域高值国家分别呈现出带状与点状分布;③国家影响力的时空演变是静态的国家实力与动态的国家间交互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实力是国家影响力形成的支撑因素,国家间交互形式是国家实力转化为国家影响力的中介因素,交互技巧以及多维距离为调节因素;④中国影响力的提升滞后于国家实力的增长,尽管在软实力、交互形式、交互技巧等方面有所改善,但仍有较大的提升潜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与孟加拉湾沿岸国家的贸易关系与网络结构研究
    蒲岳, 唐慧, 朱亚君
    2025, 34(7): 16-2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7.20240271
    摘要 ( )   HTML ( )   PDF(1943KB) ( )  

    基于1995—2021年中国与孟加拉湾沿岸国家之间的贸易数据,在分析中国与孟加拉湾沿岸国家货物贸易规模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测算了贸易竞争指数和贸易互补指数,并采用网络分析法来揭示中国与孟加拉湾沿岸国家间贸易关系的整体特征以及各个国家在贸易网络中的功能特征。研究表明:①中国与孟加拉湾沿岸国家的贸易往来越来越紧密。出口产品多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且在部分行业中存在一定的产业内贸易特征。②在样本观测期间,中国与孟加拉湾沿岸国家的贸易竞争关系逐渐趋于缓和,贸易互补关系有所增强。③中国与孟加拉湾沿岸国家的贸易竞争关系网络整体较为稳定,且该区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贸易互补关系网络。同时,中国与孟加拉湾沿岸国家的贸易合作潜力较大。④中国与孟加拉湾沿岸的贸易竞争关系网络结构的演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竞争关系网络和贸易互补关系网络的相关系数呈现递减的趋势。基于研究结果,为发展和优化中国与孟加拉湾沿岸国家的贸易关系提供了政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白俄罗斯贸易效率及潜力研究
    王苑, 刘举胜, 邱志萍, 李新
    2025, 34(7): 29-4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7.20240219
    摘要 ( )   HTML ( )   PDF(2015KB) ( )  

    探究中国与白俄罗斯的贸易关系、效率与潜力,对营造两国间的良好关系意义非凡。基于2000—2022年世界贸易数据,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一带一路”贸易网络的结构特征,揭示中白两国在网络中的地位动态演化,并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中白两国的贸易效率及潜力空间。研究发现,2000—2022年,中白两国在“一带一路”贸易网络中的板块位置发生变化,两国的贸易联系逐步加强,但仍存在提升空间。中国在贸易网络中的核心地位逐渐提升,而白俄罗斯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中白之间的贸易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其他国家的GDP和人口、是否接壤等因素与贸易效率呈正相关关系,而两国自身的人口和距离则与贸易效率呈负相关关系。贸易非效率模型结果指出,商品贸易程度、自然资源、互联网发展、基础设施和政府效率与贸易效率呈正相关关系,而关税和是否加入世贸组织则与贸易效率呈负相关关系。样本期间中白两国的出口效率、双边贸易效率和潜力均在增加,但进口效率逐年下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洲大湖地区就业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研究
    李明, 李彦霖, 杨叶华, 李安林, 牛乐德
    2025, 34(7): 43-5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7.20240257
    摘要 ( )   HTML ( )   PDF(1686KB) ( )  

    采用地理集中度、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随机森林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讨非洲大湖地区2000—2020年就业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主要结论如下:① 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表明,区域内产业发展存在显著不平衡,农业普遍呈现劳动力过剩而工业就业机会不足,服务业发展能力参差不齐,凸显了结构调整的必要性;② 经济和就业人口的地理集中度高度一致,揭示了地理位置对经济活动和就业分布的决定性影响,为区域发展策略提供了空间指向性的参考;③ 耦合协调度分析显示区域间差异显著,且随时间演变呈现出东部优于西部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国家随时间变化的不同趋势;④ 在三次产业就业中,性别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男性的影响远超过女性,强调了促进性别平等在提升女性就业质量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本研究对中非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可为非洲大湖地区及类似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实证依据和政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政治与经济
    战略性关键金属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组态路径
    许礼刚, 郭翔, 张颖, 贾扬蕾
    2025, 34(7): 56-6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7.20240217
    摘要 ( )   PDF(1045KB) ( )  

    战略性关键金属具有广泛用途,是国际新一轮新兴产业竞争的焦点,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高质量发展对保障国家资源、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波特钻石模型为基础,在R语言环境下采用改进的面板数据定性比较分析(PD-QCA)方法,对2020—2022年具有代表性的钨、钴、锑、锂4种金属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单一条件不构成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必要条件;组态整体解释力度仍较强,组态1对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解释力度具有鲁棒性;组态1和组态2存在一定的“非良性偏差”,钨、锑和锂中的一致性都显著高于钴。研究认为,战略性关键金属的国际竞争力受多重因素影响且存在两条组态路径驱动;扩大内需是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同业竞争对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解释力度在案例年份呈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半导体产业集群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刘清, 薛德升, 高权
    2025, 34(7): 69-8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7.20230901
    摘要 ( )   HTML ( )   PDF(1902KB) ( )  

    基于Web of Science中1994—2024年经济地理学领域半导体产业集群研究文献数据,采用Citespace V软件文献计量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回顾,梳理和评述了世界典型国家/地区的半导体集群的区位分布、组织结构、企业形态、影响机制及集群网络,厘清了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的半导体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发现:①加州学派更关注硅谷中小初创企业的地理集聚和高度本地化网络,新产业集群研究更加强调美日大型垂直集成半导体厂商的层级组织,形成了纯集聚型、产业综合体型和社会网络型集群三种集群模式。②中国台湾半导体产业以大量小规模、专业化的公司为主导,且严重依赖政府公共部门、GRI、科技园区的力量;日韩更注重私营部门,由少数大型多元化和生产高度垄断的财团/财阀主导,大型家族集团企业所塑造的系统厂商与IDM企业占核心,而中小规模企业相对不发达;新加坡通过跨国公司的技术杠杆作用建立了外向型半导体集群。最后,本文从半导体价值链细分环节集群、全球价值链中集群间联系以及地缘政治危机下的半导体集群重组视角,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创新
    中国城市科创风险投资网络的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
    覃雄合, 解迎会, 刘树峰, 佘艺
    2025, 34(7): 83-9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7.20230750
    摘要 ( )   HTML ( )   PDF(1611KB) ( )  

    科创企业的风险投资活动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重要支撑。基于2006—2020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科创型初创引擎企业的科创风险投资数据,借助复杂网络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国城市科创风险投资网络的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中国城市科创风险投资网络的联系总体规模呈阶段性扩大趋势,参与城市数量和网络密度等网络指标仍处于较低水平,科创风险投资资本逐渐向高科技产业集中; 另外,科创型初创企业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②中国城市科创风险投融资双方的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但多数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和部分沿海省份城市尚未嵌入科创风险投资网络;投资方空间分布具有路径依赖和路径突破的特点,北京、上海和深圳等东部沿海城市始终是网络的核心地区,同时,科创风险投资向成都、合肥等中西部内陆城市的突破趋势加强。③科创风险投资网络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层次结构特征,从以北京、上海为双核心的层级结构演变为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的四核心层次结构,并且各层次城市的圈层跃进明显。④面板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程度、创业活跃度、创业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程度均对科创风险投资活动有显著正向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用地转型的时空演化与驱动因素
    刘宝涛
    2025, 34(7): 98-11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7.20230744
    摘要 ( )   HTML ( )   PDF(1065KB) ( )  

    系统阐述建设用地转型的理论内涵并构建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TOPSIS模型、全局趋势面、重心迁移模型与标准差椭圆方法揭示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用地转型时空演化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识别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如下:①建设用地转型时序演化表现为快速上升-震荡波动-平稳上升的阶段特征;②建设用地转型空间演化表现为东北高-西南低、区域协同、平稳提升的格局特征;③建设用地转型重心位于京津冀几何中心东南方位且最终向东北方向偏移,标准差椭圆具有明显的东北-西南方向性特征,空间分布较为平稳;④建设用地转型是由多核心因素驱动演化的,且驱动因素的交互作用均为增强关系,交互探测结果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说明驱动因素的交互作用增强了对建设用地转型时空演化的解释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徽省人口流失县土地资源错配的时空格局与驱动机制
    曹筱杨, 张博胜
    2025, 34(7): 112-12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7.20240176
    摘要 ( )   HTML ( )   PDF(1003KB) ( )  

    本研究揭示了人口流失县土地资源错配的时空格局与驱动机制,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与GIS制图等方法分析2010—2021年安徽省人口流失县土地资源错配时空格局,借助计量经济固定效应非平衡面板回归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检验人口流失县土地资源错配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安徽省人口流失县土地资源错配主要表现为配置相对过剩,并呈逐渐改善的变化趋势。皖北地区改善明显,皖中地区局部有所调整,皖南地区错配加重。②驱动机制分析表明,经济增长、财政压力和人口流失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77 6、0.308 8和0.314 6,是人口流失县土地资源错配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造成土地资源配置相对过剩的主要原因,而土地资源配置相对短缺则主要受到人口流失的影响。③受地理环境和人口规模因素制约,皖北、皖中和皖南地区人口流失县土地资源错配的影响机制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特征。未来应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居民消费福利,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群一体化政策能否缓解集聚阴影?
    唐晓超
    2025, 34(7): 126-13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7.20230723
    摘要 ( )   HTML ( )   PDF(875KB) ( )  

    由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所造成的集聚阴影现象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方面与体现。城市群作为我国人口与经济要素集聚区域,一体化建设必然会对集聚阴影以及区域的协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选取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所处7省2市的656个区县级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理断点回归方法,探究城市群一体化政策是否有利于缓解城市群内部集聚阴影的形成。结果发现:①2010—2020年,三大城市群区域人均GDP整体有所提高,内部经济发展差距呈缩小趋势,城市群一体化政策对缓解内部集聚阴影现象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②分区域来看,长三角城市群政策效果最为显著,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经济圈)政策效果不显著。③机制研究发现,城市群内部可以通过中心地区工业产业向外围地区转移扩散有效缓解集聚阴影。尽管高铁的开通存在加剧地区集聚阴影的情况,但相较于城市群外部地区,在城市群内部对缓解集聚阴影仍发挥着积极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要拓展政策效应的作用范围与深度、强化城市群产业协调及产业集群建设以及完善高铁网络实现区域要素自由流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研究
    张少华, 任悦
    2025, 34(7): 139-15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7.20230890
    摘要 ( )   HTML ( )   PDF(697KB) ( )  

    考察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对构建高质量创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单中心-多中心视角,使用2009—2019年中国14个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实证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数字经济发展能够缩小城市间的创新差距,推动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向多中心模式演进。细分维度来看,数字金融发展对城市群创新多中心空间结构演进的促进作用最大,数字创新能力次之。②数字经济对城市群创新多中心空间结构的促进作用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逐渐显现,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以后得到进一步增强。③缩小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差距和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是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群创新多中心空间结构演进的两条重要途径,其中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发挥的中介效应更大。研究结论为深化数字经济发展、优化城市群创新空间格局提供了政策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与布局
    供应商地理分布扩张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李波, 谢倩玲
    2025, 34(7): 154-16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7.20230675
    摘要 ( )   HTML ( )   PDF(736KB) ( )  

    随着全国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企业供应商的地理分布持续向外延伸。利用高铁开通的时空压缩优势,充分发挥供应商地理分布扩张的生产率效应,对高质量发展阶段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2008—2021年上市公司及其前五大供应商数据信息,结合企业与供应商所在地的经纬度及其高铁连通情况,深入探讨供应商地理分布扩张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对高铁开通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供应商地理分布扩张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经过替换变量、工具变量检验、考虑外生政策冲击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②供应商地理分布扩张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因企业所有制、地理区域及行业技术人才密集程度的差异而存在异质性;③机制分析表明,供应商地理分布扩张通过专业化分工、创新溢出、供应链韧性提升三个机制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④高铁开通能够强化供应商地理分布扩张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武汉都市圈制造业空间格局特征及演化机制分析
    杨昕晨, 袁满, 黄亚平, 谢来荣
    2025, 34(7): 170-18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7.20230777
    摘要 ( )   HTML ( )   PDF(2310KB) ( )  

    制造业是都市圈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优化制造业在都市圈内的布局,可以提高都市圈的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以武汉都市圈为例,基于1990—2022年制造业企业数据以及制造业用地矢量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核密度分析法等多种空间统计方法,探讨武汉都市圈制造业空间格局特征及演化过程,并揭示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①武汉都市圈制造业现状空间总体格局特征为:分布布局不均衡,且不同类型的制造业空间格局具有差异性;②武汉都市圈制造业空间呈现圈层发展、点轴发展、多极化发展的演化模式;③市场的调控、政策制度的引导、交通设施的支撑以及创新环境的驱动共同影响了制造业空间的演化过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研究
    高等院校世界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朱永恒, 徐婧
    2025, 34(7): 185-19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7.20230521
    摘要 ( )   HTML ( )   PDF(1204KB) ( )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世界地理作为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研究全世界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地理格局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空间分异,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更能服务于中国的未来发展,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世界地理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充分参照融合原则,构建课程思政要素模型和搭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开展具体的实施路径:设置双向课程思政目标,引领课程改革;借助时政鲜活实例,切入思政元素;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设计课程。重构以思政案例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建设线上线下交互式混合教学平台、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混合教学方法,形成目标差异化的混合式教学评价。目前,针对开展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教学文件、课程资源库、教学方法和手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