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过刊目录

    2018年, 第27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18-12-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世界政治与经济
    城市与区域
    产业与布局
    文化与社会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世界政治与经济
    在华外资研发的区位因子与空间演变: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
    祝影
    2018, 27(06): 1-13. 
    摘要 ( )   PDF(3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带一路”建设在印度洋地区面临的地缘风险分析
    郗笃刚 刘建忠1 周桥 韩志军
    2018, 27(06): 14-23. 
    摘要 ( )   PDF(389KB) ( )  
    印度洋是连接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海上通道,被认为是世界海权的中心,具有不可替代地缘战略价值。印度洋地区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地区,对“一带一路”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美国、印度等大国印度洋战略的实施,印度洋成为大国竞相角逐的热点区域。“一带一路”建设在印度洋地区具有广阔的前景,但也面临着复杂的地缘风险。本文从地缘政治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重点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在印度洋地区面临的地缘风险,并尝试提出一些维护印度洋地区安全稳定,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建议。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建设在印度地区的面临地缘风险主要包括,美、印对印度地区的战略控制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排斥、地缘支点国家态度的转向、恐怖主义势力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影响等方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临空型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研究
    张蕾
    2018, 27(06): 24-33. 
    摘要 ( )   PDF(436KB) ( )  
    当前,自贸区向空港延伸成为新的趋势,“自贸区+空港”为临空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在界定临空型自贸区概念的基础上,辨析了临空型自贸区与临海型自贸区、空港经济区的异同,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临空型自贸区适宜发展的主要产业,并深化探讨了这些产业在自贸区环境下的行业衍生发展趋势。依据目前世界主要临空型自贸区现状,将临空型自贸区产业模式归纳为转口贸易型、贸工结合型、出口加工型、科技服务型、航空产业型、综合型等六类,将临空型自贸区空间模式归纳为园区型和城市型两类。当前,在产业功能上,临空型自贸区有从贸易型、加工制造型向综合型和服务型转变的趋势,空间形态上,有从园区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趋势。最后,对国内临空型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出展望和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启动克拉地峡运河的地缘经济学分析
    杨丽娟
    2018, 27(06): 34-41. 
    摘要 ( )   PDF(446KB) ( )  
    囿于对马六甲海峡的高度依赖,亚太地区一直有拓展新航道的考虑。其中,克拉地峡运河是备受各方关注的议题。论文从地缘经济视角出发,将克拉地峡运河的辐射范围划分为三个圈层,针对启动克拉地峡运河的诉求、影响以及对策进行分析与讨论。克拉地峡运河将对全球航运地图产生深远影响,相关方应经过科学论证确定方案,开展区域协商共同确定运河的顶层设计。中国可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参与、推进克拉地峡运河开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区域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演化阶段及其供需耦合
    崔凤军 何晓霜 李山
    2018, 27(06): 42-53. 
    摘要 ( )   PDF(612KB) ( )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成熟区域和典型代表,其演化过程的探索对其他地区蓬勃开展的旅游合作实践具有积极的经验借鉴和理论启示价值,也有助于破解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空间不平衡和区域不充分问题。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资料文献的细致梳理和分析,将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进程划分为尝试探索(1978~1992)、实质起步(1992~2003)、快速发展(2003~2010)和稳步提升(2010~至今)等4个演化阶段,并发现其合作主体和合作内容呈现为一个多元叠合的“S型”演化过程;研究还发现,在不同演化阶段,其重点合作领域与游客多目的地旅行的“多样性偏好、高等级偏好和低单位成本”等成因偏好之间呈现出阶段性匹配,形成一种良好的供需耦合模式,有效推进了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历史进程。研究针对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进程给出的阶段划分、模式归纳和供需耦合等,固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但在实践借鉴时也需要因地制宜地给予优化调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主路径分析的城市可持续性研究综述
    海骏娇 曾刚 邹琳
    2018, 27(06): 54-64. 
    摘要 ( )   PDF(634KB) ( )  
    城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实践场地,得到了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经济地理学因其交叉学科的特色,是开展城市可持续性研究的重要视角。为了厘清该领域的研究脉络,提高文献综述的科学性,首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通过基于Pajek软件和Python语言的社会网络主路径分析技术,对城市可持续性研究文献进行引文关系分析,由此识别出54篇主路径文献,构成基本研究框架和4条主要演化路径。其次,识别并深入分析了3个热点领域,具体包括城市可持续性内涵(自然资本)、城市可持续性转型的治理体系、可持续的城市空间等内容。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公众感知的广州花城广场意象研究
    丁瑜 李爽
    2018, 27(06): 65-76. 
    摘要 ( )   PDF(664KB) ( )  
    城市广场意象是经由广场空间环境与人的双向互动后而产生的公众对广场空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和主观印象,它是衡量城市广场空间品质的有效手段。随着大众休闲时代的到来,公众对城市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广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公众使用感知的角度对广场意象的研究能为城市广场的建设和使用提供针对性指导。本文在梳理意象理论及相关主题研究基础上,尝试对城市广场意象进行概念界定和研究体系构建,结合认知地图法和开放式问题,从物质层面的结构性意象感知和精神层面的评价性意象感知对花城广场的公众意象感知进行了较为细致、全面的研究,以期为今后的城市广场空间布局、环境规划提供借鉴,更好地促进人与空间的和谐共处。研究结果表明:(1)在结构性意象感知方面,公众感知的花城广场主要为分布在金穗路以南的南半部,花城广场纺锤状的平面在公众意象中变形成长条形;强意象感知集中在四大文化场馆(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和大剧院),意象强度由南往北递减。花城广场意象结构认知地图由散点型、段型和单体型构成,意象结构感知不强,尤其是道路要素意象感最为模糊。(2)在评价性意象感知方面,公众意象由景观环境、建筑设施、文化资源、休闲氛围和地方感五类意象因子组成。花城广场在今后的投入使用中要加强自身的道路标识建设,增强意象可感知性,尤其要注重北部区域意象感塑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设施与城市化水平耦合协调关系演变——基于285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
    尹向来 张晓青 黄彩虹 白晨 蒙莎莎
    2018, 27(06): 77-87. 
    摘要 ( )   PDF(694KB) ( )  
    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6、2010和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空间关联和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地级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化水平总体较低,呈现出“金字塔”的等级层次结构。耦合度提升幅度较小,处于磨合阶段;协调度稳步提升,地市间差异较为显著,呈现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的时空格局,且中度失调类型的地市占多数。②协调度为显著的正相关集聚分布,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热点区,秦巴山区和四川盆地为冷点区,自东向西由热点逐渐过渡为冷点的总体格局保持相对稳定。③基础设施与城市化协调水平的空间分异主要受经济驱动、政策调控和区位交通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发区居民分类及其空间聚集性分析——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王玉娟 杨山 吴连霞
    2018, 27(06): 88-97. 
    摘要 ( )   PDF(708KB) ( )  
    作为城市空间延伸和经济社会提升的重要载体,开发区居民主体多元化、空间结构复杂化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居民主体属性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因子生态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初步探索了开发区居民类型及其空间聚集特征。研究表明,开发区居民类型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经济能力外,属地依恋程度也是其居民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不同居民组群的空间聚集特征具有较大差异,高经济能力组群居民占据了人居环境质量最好的城市核心区,中等经济能力的高属地依恋度居民在城市建设起步较早、生活便利的老住区聚集度高,低属地依恋度居民在毗邻产业区、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新住区聚集度较高,低经济能力的高属地依恋度居民热点聚集区则主要分布在环境质量较差的城中村和边缘区,低属地依恋度居民空间分布的随机性较强,在紧邻产业区的城中村、农民安置区、边缘区以及商品房区内都有分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与布局
    杭州文化创意特征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薛莹 刘婷 寻丹丹
    2018, 27(06): 98-107. 
    摘要 ( )   PDF(679KB) ( )  
    根据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及《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八大重点行业统计分类》,对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的特征产业和关联产业进行界定。针对杭州文化创意特征产业展开研究,具体包括广告服务、(有文化创意内容的)文化软件服务和(有文化创意内容的)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行业的企业。利用企业注册信息以及互联网调查、实地调研信息,采用ArcGIS地理分析方法,探索杭州文化创意特征产业的空间分布形态;并基于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企业区位选址的影响因素,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总体布局的合理调控提供认识依据,并基于杭州案例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提供实证内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民营企业空间集聚、扩散研究——基于民营企业500强
    王越 王承云
    2018, 27(06): 108-114. 
    摘要 ( )   PDF(646KB) ( )  
    基于2010-2017年我国民营企业500强的统计数据,利用Arcgis10.2进行空间分析,分析我国民营企业500强的空间集聚演化过程,并利用SPSS22.0对影响企业布局的影响因素探讨。研究发现:①我国民营企业500强的空间分布与经济格局基本吻合,呈“东强西弱”的特点,中部地区有逐渐崛起的态势。②整体来看,企业呈大分散、小集聚的多核心集聚模式。2010年到2017期间民营企业500强的集聚程度有所下降,集聚区域有所扩大。③从各产业的集聚过程来看,第二产业在2012年、2017年的集聚区域较多,在内蒙古中部、四川中部、湖南北部以及辽宁的中部地区也出现了集聚现象;第三产业近8年来的集聚程度逐年下降,其企业的空间分布与距离的相关性也逐渐减弱,这主要是由于2014年后,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中部地区逐渐崛起。④从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来看,经济发展、市场环境、公共政策环境都是影响企业分布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旅游与全球化研究进展及启示
    袁玲燕 张玥
    2018, 27(06): 115-126. 
    摘要 ( )   PDF(692KB) ( )  
    旅游与全球化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旅游与全球化是全球化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议题。本文在知识图谱分析的基础上,对1990至2017年国内外旅游与全球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评述。结果发现:①国内外在旅游与全球化研究的主题、内容及学科上存在差异;②旅游发展中全球化的过程研究沿着“地方—区域—国际”的尺度转换线索而展开,并主要关注了技术、市场、政策等层面的动力和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效应;③国内外文献在研究内容、方法、视角等方面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④未来研究应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构建研究理论体系、拓展研究方法体系、把握研究新动向、关注研究数据新来源等方面加以深化和拓展,以期为旅游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全球价值链到全球创新链:中国情景下全球创新价值链嵌入模式探析
    张战仁 张战仁
    2018, 27(06): 127-133. 
    摘要 ( )   PDF(628KB) ( )  
    摘要:国际分工组织形式,已从传统的全球价值链领域,深化发展到单个研发价值增值环节内部即全球创新价值链领域。本文在对全球创新价值链内涵及其嵌入特征界定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包括中国台湾)全球创新价值链嵌入经验,结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特殊背景,明确我国全球创新价值链嵌入的思路和路径,提出适合中国不同发展阶段及不同区域发展程度的全球创新价值链嵌入模式,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规划和决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与社会
    大争之寺:中美报纸媒介对少林寺形象表征差异
    郑鹏 李阿芳 皮瑞
    2018, 27(06): 134-145. 
    摘要 ( )   PDF(677KB) ( )  
    随着现代传播社会的发展,媒介成为参与建构目的地形象的重要力量。本研究选取在中国和美国发行量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报纸为研究样本,对其报道少林寺的相关内容进行搜集整理,综合运用扎根理论、卡方检验,分析中美报纸媒介对少林寺形象表征的差异。结果归纳出历史文化、现代发展、主要人物、整体认知四个主要范畴。研究发现:美国报纸整体上侧重于表征少林寺的历史文化,凸显以少林功夫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形象,关注少林寺的国际化和商业化,强调与社会规范不符的主要人物形象,整体上塑造了一个复杂矛盾的少林寺形象;中国报纸侧重于表征少林寺的现代发展,突出历史文化的悠久和丰富多样性,关注国际化和商业化的同时更为关注少林寺旅游业发展,对主要人物既有批评质疑也有肯定赞誉,投射出一个举世闻名的少林寺形象。这种差异被总结为媒介对少林寺传统与创新之主观表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活动空间视角下广州市穆斯林女性的社会融入
    王苑 文萍 周素红
    2018, 27(06): 146-157. 
    摘要 ( )   PDF(1056KB) ( )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穆斯林女性进入沿海大城市,既有研究对其在城市的社会融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但鲜有从日常活动空间视角进行切入。本文基于对广州穆斯林女性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其社会融入维度和特征演变,并结合日常活动空间的拓展,进行进一步解释。研究发现:穆斯林女性的社会融入可归纳为四个维度,经济与社会交往融入和心理融入程度较高,生活融入程度尚可,文化接纳程度相对较低;穆斯林女性在广州的活动空间经历了由初始锚点向周边扩展和向主要城市空间转移、并最终与城市居民趋同的过程;活动空间范围和主要活动点周边的建成环境对社会融入有显著影响,活动范围越大、家和工作地周边设施越丰富,融入程度越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 簇—群” 联结的传统村镇风貌解析与修复——以荆紫关镇为例
    刘磊
    2018, 27(06): 158-167. 
    摘要 ( )   PDF(745KB) ( )  
    “簇—群”联结,是广泛存在于传统村落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空间模式关系,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 过程中文化觉醒之于聚居实践的直接投射。以“簇—群”联结视角展开的传统村镇研究,不仅利于理解地域聚居的风貌演化规律,更有利于把握地域聚居演变的深层动因机制。同样,基于“簇—群”联结逻辑所还原出的空间发展轨迹图式,能够与现行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相印证,甄别其失准症结。尤其在面对中原这样物质基底残破严重、文化底蕴积淀深厚的典型地域时,有助于克服资料取证、文化梳理的障碍,完成对地域聚居原真文化特质的提炼,并及时将准适程度反馈、应用于相关部门的开发决策中。研究从构思背景、架构解读、实践应用三重层面系统阐述了“簇—群”联结的理念推导及应用过程,并对此专题研究的后续延伸和完善方向做出了体悟思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省际客源市场需求的区域差异与时空分布研究
    黄和平
    2018, 27(06): 168-176. 
    摘要 ( )   PDF(7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