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中美科技竞争与合作
    中美科技竞争力比较研究
    杜德斌, 段德忠, 夏启繁
    2019, 28(4): 1-1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9.04.2018851
    摘要 ( )   PDF(2580KB) ( )  
    在界定国家科技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从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科技财力资源竞争力、科学研究竞争力、技术创新竞争力和科技国际化竞争力五个方面建构了国家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而详细对比了中美两国在科技发展上的差异。研究发现,无论是整体竞争力还是科技投入、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科技国际化等单项竞争力,中国都与美国都存在不小差距,中国科技竞争力虽然加速提升,但仍显著落后于美国,中国科技发展任重道远。基于中美两国科技竞争力的现状对比及趋势研判,本文认为:中国进一步提升科技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既需要对标先进、参照一流,进一步深化开放式创新,充分学习和借鉴美国等科技强国的成功经验,更需要立足自身、正视短板,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发展速度和创新质量有机统一、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互促进,着力推动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创新战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集聚高端科创人才,以实现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持续稳步增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美城际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的空间演化
    许佳琪, 梁滨, 刘承良, 杜德斌
    2019, 28(4): 12-2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9.04.2018850
    摘要 ( )   PDF(3948KB) ( )  
    知识与技术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表征,中美科技竞争与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地理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本文集成数据挖掘、知识计量、社会网络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论文合著、专利合作及专利交易三个维度,刻画了中美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的空间演化规律:(1)中美参与双边科技创新合作的城市数量持续增长,但美国城市仍占据主导位置;(2)参与科技合作的节点以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城市为主,且保持时间惯性和空间粘性;(3)论文和专利等知识合作城市的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而专利技术转移则具显著空间集聚性,高度集中于少数科技创新中心;(4)中国科技创新合作枢纽城市高度集中于东南部沿海和和港澳地区,而美国则呈明显的接触扩散特征;(5)中美城市科技创新合作呈现网络化态势,论文合作网络由三核点对式主导向四核轴—辐式演化,专利合作联系范围日益分散,高度依赖个别枢纽城市;(6)中国对美国的专利技术依赖度过大且持续加深,而美国对中国则持续减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段德忠, 杜德斌, 张杨
    2019, 28(4): 24-3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9.04.2018852
    摘要 ( )   PDF(3979KB) ( )  
    中美竞争,关键在于科技竞争,核心依托在于产业技术创新。本文基于IPC- NAICS的从专利类别到产业分类的识别体系,以装备制造业和信息通信产业为例,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在装备制造业和信息通信产业上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研究发现:(1)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但无论是在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上,还是在机械设备、医疗设备、运输设备和电气设备四个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上皆显著落后于美国;(2)中国信息通信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快速追赶美国,尤其在通信设备产业上已实现反超,但在计算机、半导体和仪器测量三个子产业上与美国的差距依然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政治与经济
    中非农产品贸易强度及其国际地位演变分析
    栾一博, 曹桂英, 史培军
    2019, 28(4): 35-4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9.04.2017314
    摘要 ( )   PDF(3239KB) ( )  
    近年来中国和非洲农业合作日渐频繁,中非农产品贸易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非农产品贸易在全球中的横向对比、中国与非洲各国之间的横向对比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为掌握在全球背景下中非农产品贸易关系及强度的历史状况,利用FAOSTAT中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对中非农产品贸易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农产品贸易展开横向对比,并对中国与非洲各国之间贸易强度的历史变化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尽管非洲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不断上升,但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持续徘徊在低位,并无显著变化;2)中非之间的贸易关系在1986-2013年间的变化并不突出,欧美仍是其主要的贸易伙伴;3)大多数非洲国家对华年次贸易频率低且贸易量小;4)南非、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马里、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马达加斯加、毛里塔尼亚和尼日尔等国不仅拥有较多农用地资源,且具有较好的对华农业贸易的历史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东盟研究的智力支持
    高璇雨, 孟玉, 贾丹丹, 冯忠江, 刘超
    2019, 28(4): 44-5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9.04.2018293
    摘要 ( )   PDF(963KB) ( )  
    东盟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通过梳理东盟研究智力支持与“一带一路”倡议“五通”的作用机理,运用文献计量及空间分析的方法,分别对东盟国家的研究机构、研究人才、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语言专业培养以及联系机制等进行多角度解析,旨在揭示“一带一路”倡议下东盟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措施。结果表明,东盟研究智力支持现状与问题如下:1)面向东盟的智力支持机构数量少、基础不足、地域分布不均;2)智力支持人才建设不足,以国内平台为主,呈现“相对集中,宏观分散”的特征;3)智力支持方法与成果,关注面相对窄、学科分布不均衡、定量方法运用较少;4)语言智力支持方面,非通用语学科建设不足、语言学术衔接不畅、语言人才培养较少;5)智力支持联系机制缺乏平台建设,受地缘环境主导思维影响大等。立足于东盟研究智力支持的现状与问题,依次提出:整合优化组织机构、重视人才培养与就业相对接、打破学科壁垒,优化成果质量、加强非通用语人才培养与衔接、建设有效沟通平台等相应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对金砖国家直接投资效益与投资环境时空耦合分析
    黎玲君, 陈瑛, 周进
    2019, 28(4): 55-6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9.04.2018184
    摘要 ( )   PDF(505KB) ( )  
    2005年以来,中国对金砖国家的直接投资快速上升,研究金砖四国利用COFDI的效益与投资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状况,有利于中国对其投资的持续良好发展。通过计算COFDI业绩指数,衡量金砖四国引进及利用COFDI的能力;并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教、自然环境五方面选取26个指标,基于改进的熵权法计算出2005-2015年金砖国家的投资环境分值,用以衡量各国投资环境的优劣;进而建立起金砖四国COFDI业绩指数与投资环境分值的耦合协调模型,探究二者耦合协调程度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表明:金砖四国COFDI与投资环境耦合状况差异较小,俄罗斯耦合度最好,处于中等关联,其余三国次之,在较低关联或中等关联之间波动。协调度的区域差异较大,南非协调度最佳,达到初级协调至良好协调,俄罗斯从濒临失调发展到勉强协调,巴西和印度相对落后基本处于失调状态。研究可为中国对金砖四国的进一步直接投资提供启示与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影视作品的情感地缘政治研究
    程国宇, 安宁, 林铭亮
    2019, 28(4): 65-7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9.04.2019066
    摘要 ( )   PDF(2011KB) ( )  
    以情感地缘政治为切入点,以三部中国海外军事行动题材的影视作品以及观众在“豆瓣电影”论坛影评为主要分析对象,通过视觉分析、叙事解构与NVivo分析的方法,探究了影视作品中的地缘政治叙事以及观众对于这类电影的情绪性“阅读”,尝试解构这类电影如何影响“情感”在地缘政治关系的认知中发挥作用。研究结论包括:首先,此类影视作品与现实中的地缘政治话题相契合,影视作品通过对地缘政治事件的改编与重塑将地缘政治情感放大与传递;其次,全媒体时代下影视作品正成为一种新的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媒介,通过观众与影片叙事情节的互动产生意义,并作用于“情感”这一维度;最后,身体是民族情感重要的载体,影视作品的视听刺激以及观众网络媒介下的评论互动是唤醒与维持民族情感、生产地缘政治力量的重要方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区域
    伦敦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
    楚天骄
    2019, 28(4): 76-8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9.04.2018830
    摘要 ( )   PDF(757KB) ( )  
    运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超大型城市管理的新路子,是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世界领先的智慧城市建设实践者,伦敦在凸显以人和企业为核心、充分利用城市数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高地、融合数字基础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本文从上述四个方面考察伦敦的具体做法,总结其成功经验,并结合上海的现状,提出了以数据为核心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WoS和Citespace的应急避难场所知识图谱和进展分析
    唐波, 邱锦安
    2019, 28(4): 85-9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9.04.2018191
    摘要 ( )   PDF(4623KB) ( )  
    以近30 年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收录的2472 篇应急避难场所相关文献为基础,首先统计发文数量时间分布和期刊分布,然后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从发文作者、机构、国家、关键词和学科方向5个方面分别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应急避难场所研究发文呈现由缓慢探索、稳步发展向高速发展的阶段;发文期刊主要为自然灾害类、紧急医学类、工程技术类;研究作者群较多,学术交流较为紧密;美国和中国为发文量最多的国家;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主要的发文机构;从关键词发现应急避难场所目标人群主要围绕灾害救援和社会弱势群体,研究视角从单一问题和事件开始向综合系统演变,研究方法从定性的方法模型转向动力机制和信息系统开发,研究内容则注重多学科交叉和微观尺度、重视案例实证和信息共享和强调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学科方向主要为工程学和公共环境与健康两个学科。在建设韧性城市的背景下,可借鉴国际经验来构建中国应急避难场所研究体系和管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污染型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燕, 赵海霞
    2019, 28(4): 96-10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9.04.2018095
    摘要 ( )   PDF(1277KB) ( )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地区,污染型制造业在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选取83个直辖市、地级市、州为研究对象,对 2005-2015年污染型制造业格局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①时序变化特点表现为污染型制造业在下游地区呈衰减趋势的同时,中游却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空间格局总体呈现出由沪宁杭沿长江向安徽皖江城市带、九江、荆州、长沙等中游地区扩散的态势;②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升级是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地区污染型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经济发展和政府调控对污染型制造业空间集聚具有重要拉动作用。要素成本、基础设施、市场因素等传统产业区位因素呈负相关关系;③分地区看,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和创新能力是中游地区污染型制造业集聚的主要拉力,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政府调控和创新能力对下游地区污染型制造业的衰减具有明显推动作用,特别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环境规制的倒逼作用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部欠发达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演变
    陈浩, 权东计, 赵新正, 何金璐
    2019, 28(4): 105-11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9.04.2018117
    摘要 ( )   PDF(1870KB) ( )  
    探索西部欠发达城市人口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与东部发达城市人口分布形成对照,有利于认识城市人口分布规律,引导城市人口有序疏解。以西部欠发达城市兰州为例,对其乡镇街道尺度的常住人口数据进行空间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借鉴标准差椭圆分析思路,提出变形椭圆圈层法,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和人口密度模型拟合等方法,多角度揭示2000-2010年兰州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兰州市人口分布呈现“带状集聚”特征和“圈层-分异”结构,形成“中心区和近郊区人口缓慢增长,外围区人口快速增长,远郊区人口明显减少”的格局;兰州市人口重心在10年间向东偏北方向移动,人口空间呈“西北-东南”分布格局,总体上表现出集聚态势,且10年间集聚态势有所强化;Smeed模型是刻画兰州市人口分布的最佳单中心模型,10年间人口分布的单中心趋势增强,人口多中心结构尚不成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异质性
    郑紫颜, 仇方道, 王立韬
    2019, 28(4): 115-12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9.04.2018245
    摘要 ( )   PDF(845KB) ( )  
    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偏离份额等方法,分析1995—2015年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呈减弱之势;结构效应和净竞争效应上,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皆处于劣势,第三产业则呈相反态势,分别以大城市和小城市表现最为显著;区位效应上,第二、三产业区位效应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皆为劣势,空间相互依赖作用逐步降低,其中森工类城市第二产业区位效应最为劣势。“结构性减速”成为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主导因素,因地、因类制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与布局
    2000—2015年中国大陆人才的空间聚集及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张波
    2019, 28(4): 124-13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9.04.2018169
    摘要 ( )   PDF(4488KB) ( )  
    基于中国大陆31个省市数据,以人才密度为核心指标,运用计量地理学方法,对2000-2015年期间中国人才的空间聚集特征及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有:1)中国各省市人才分布表现出非随机性和空间非均衡性,人才主要聚集在京、沪、津等省市,呈现一横两带“Π”型的空间格局,北方人才密度高于南方且逐渐向南偏移,中部出现“塌陷现象”;2)从局部聚集特征来看,高—高型人才集聚地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低—低型则集中在西南地区;3)人才集聚“冷点地区”位于西南地区,且出现逐渐扩大趋势。对此,建议中央政府加强鼓励和引导人才向相对落后地区特别是向人才薄弱地区转移,同时这些地区要主动对接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吸引优秀人才聚集,实现各地区均衡协调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中国高学历人才时空分异研究
    王若宇, 薛德升, 刘晔, 黄旭
    2019, 28(4): 134-14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9.04.2018170
    摘要 ( )   PDF(1294KB) ( )  
    基于2001~2016年全国统计年鉴数据,采用集聚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描绘中国高学历人才的空间格局及变化,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影响高学历人才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人才分布表现出较大的非均衡性,集聚程度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且2000~2015年间,人才稀疏区面积下降而集聚区面积上升;(2)中国人才密度的全局莫兰指数为正,表明中国的高学历人才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而2000~2015年此指数有所下降,表明人才分布整体上有分散趋势。2000年热点区与次级热点区主要分布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其中热点区为京、津、沪;而2015年,热点以及冷点区域均有所扩张,表明局部地区人才仍然有集中化的趋势;(3)工资水平、高校发展、公共服务水平是决定人才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但没有证据表明生活支出比、失业率、房价有显著影响。人才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工资水平、高校发展、公共服务水平等影响因素也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旅游投资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苏建军, 朱海艳
    2019, 28(4): 144-15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9.04.2018157
    摘要 ( )   PDF(1736KB) ( )  
    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1999—2015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旅游投资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旅游投资规模水平和投资效率水平提升很快,但区域差异显著,东部依然处于主导地位,中西部跟进速度快;旅游投资水平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负相关性,即旅游投资水平高的省区与低的省区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大杂居、小集聚的态势;同时旅游投资空间相关性在减弱,体现为各省区旅游投资水平的空间集聚度在不断下降,旅游投资逐渐趋于空间上的离散布局,即高水平与低水平省区呈现出空间分散性与异质性;各因素对旅游投资水平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其中,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是旅游投资水平最关键的驱动因素,且前者贡献度高于后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亚制造业生产网络的变化特征研究
    梁经伟, 文淑惠, 李彦
    2019, 28(4): 156-16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9.04.2018078
    摘要 ( )   PDF(3924KB) ( )  
    本文基于进出口贸易数据和商品门类数据,对2003年以来东亚地区制造业贸易网络及其生产过程进行研究。首先,由进出口贸易网络可知,无论是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的参与程度均高于周边国家;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东南亚国家也逐渐参与生产网络分工,不断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贸易经济联系。其次,从产品的生产过程来看,早期“三角贸易”的现象较为明显,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以汽车制造业为主的陆上交通工具,但是近年来随着周边国家参与度的提升该模式逐渐在削弱。最后,东亚边缘国家对大国的依赖性比较强,特别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小范围区域内的联系在不断加强,如泰国、马来西亚等新兴国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易型展览创新功能的理论研究动向
    贾岷江, 甘霞, 练红宇
    2019, 28(4): 166-17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9.04.2018090
    摘要 ( )   PDF(460KB) ( )  
    传统观点认为交易型展览只有商品销售、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功能。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电子商务的挑战。事实上,现代展览还可能具有政治、外交、教育、娱乐和创新等功能。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有关交易型展览创新功能的研究文献主要涉及营销学和经济地理学,而不是旅游学。其中,营销学学者和经济地理学学者分别将展览视为临时市场和临时集群,并从多角度进行了研究。虽然营销学学者和经济地理学学者各自特别重视展览现场的信息沟通和知识转移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但都认为国际展览比国家和区域型展览具有更高的创新价值,并且参展者之间的关系建设是信息沟通和知识转移的重要前提。20世纪以来,两大学科学者(特别是国外学者)对交易型展览创新功能的研究日益增加。这些研究集中于解释展览的创新功能和探索展览创新功能发挥的机制。对主要研究成果从营销学和经济地理学两个角度按出版时间顺序进行了回顾,根据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和建议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四个主要方向:(1)重视展览类型对创新类型或阶段的影响;(2)展览溢出效应对企业创新的负面效应;(3)展览与其他会展活动的协同创新机制;(4)展览对城市产业和社会创新的贡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与社会
    离散旅游研究进展及研究框架
    徐晓晟, 刘培学, 张建新, 丁蕾, 马莉
    2019, 28(4): 176-18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9.04.2018045
    摘要 ( )   PDF(2064KB) ( )  
    离散旅游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回家”的形式,而随着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旅游活动变得愈发便捷,也愈发国际化,这些背井离乡、散居他国的群体回到故乡的旅游体验更为复杂和多样化。这个趋势使得离散研究开始在地理学和旅游学的领域迅速发展,离散群体的旅游行为成为学术界一个新的焦点,也同样逐渐得到旅游市场的重视。文章在对近20年的相关文献和已有实证研究基础上,从离散研究范式的演变入手,梳理了离散旅游的研究进展并归纳其研究视角:地方依恋为内在心理驱动,跨国主义为外在地理特征。结合其他学者研究,从离散旅游活动的空间性和旅游活动的参与者角度对离散旅游进行了界定与分类。重点分析了离散旅游的时空特征、离散群体的旅游体验以及这一细分市场对祖国旅游市场的影响。最后将离散旅游的概念引入中国,指出现有华侨旅游研究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构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研究框架,阐明我国发展华人华侨离散旅游研究的意义和重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视觉方法的历史街区“微改造”空间感知研究
    何慧妍, 王敏
    2019, 28(4): 189-20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9.04.2018248
    摘要 ( )   PDF(894KB) ( )  
    历史街区改造是城市存量规划背景下的重要研究议题,近年来以保留现状格局为主的微改造模式被提出,目前其影响和成效被不断地争议与讨论。广州市恩宁路是具有深厚西关文化底蕴的历史街区,采用视觉方法结合内容分析、符号学及情绪评价解读其微改造空间的感知构筑,探讨微改造模式的影响,并试图揭示历史街区改造的感知建构机制。研究表明,微改造片区的感知强度最大,基础需求的满足实现了良好的情绪体验,参与型节庆活动能提升街区的感知度,而肌理维持和文化细节保留能进行历史感传递,促进怀旧情绪的触发。然在微改造模式的材料替换、功能转化等影响下,外来元素介入到感知实践中,导致文化符码和感知构筑的变动。本文尝试在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视觉感知特质提炼的基础上,以情绪评定形式进行改造前、后感知差异的量化探讨,在空间感知的研究领域进行新方法实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扎根理论与文本分析的海洋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
    蔡礼彬, 罗威
    2019, 28(4): 201-21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9.04.2018120
    摘要 ( )   PDF(1130KB) ( )  
    旅游目的地意象在旅游者决策与目的地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旅游研究中的热点领域。海洋旅游目的地意象的研究对于提高目的地竞争力与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夏威夷为例,基于国内旅游者发布在网络上的游记,利用扎根理论与文本分析法对夏威夷的认知意象、情感意象与总体意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海洋自然吸引物”、“海洋人文吸引物”、“海洋旅游活动”、“目的地软环境”、“旅游服务”、“公共场所与服务”是构成海洋旅游目的地认知意象的六个主范畴;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取游记中的情感语句并结合“情感环状模型”发现夏威夷的情感意象以正面情感为主;从语义网络与重游意愿来看,夏威夷的总体意象较为积极,并未出现明显的负面感知要素。研究旨在为国内海洋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与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厦门城市自助游网络结构及机制研究
    李蕊蕊, 赵伟, 陈思雯
    2019, 28(4): 211-22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9.04.2018149
    摘要 ( )   PDF(1342KB) ( )  
    从省外自助游客发表在携程网上的厦门游记中提取旅游流信息,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QAP相关分析对城市自助游网络结构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经济等多重制约因素的影响下,厦门旅游节点呈现高度的不均衡性,处于核心区域的7个节点间彼此联系密切,且节点间的距离较近,形成高度集聚效应,对省外自助游客形成了“刚性”吸引力,其他边缘区旅游产品是第二选择;边缘区节点“抱团”现象也很普遍,无论是节点较为密集的环岛路还是岛外的节点群,说明即便在交通体系已经很发达的厦门,距离摩擦对于游客游览路线的选择均起到一定影响;QAP相关分析得出旅游流的形成与距离对外交通设施和酒店的远近相关性不显著,与节点的公共交通通达性、网络知名度及节点的集聚程度有显著的相关性;针对岛内外节点应采取不同的策略来降低时间和经济成本,提高核心节点游览效率,完善预警机制,同时挖掘岛内外旅游产品的互补性,从而实现旅游空间的相对均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