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推荐文章更多...

2025年, 第34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15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国别与区域
法国城市外交活力的时空演化特征及机制
高勤, 阎德学, 孙路力, 赵书浩
2025, 34(8): 1-1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8.20240453
摘要 ( )   HTML ( )   PDF(1467KB) ( )  

城市外交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力与资源整合对于全面推进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如何充分激活城市外交活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选取1945—2023年法国城市的13 488项去中心化合作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多层级治理理论,利用ArcGIS等软件进行描述性和因果性分析。研究表明:①法国城市外交在时间上可以分为5个演化阶段:探索期、发展期、黄金期、稳定期以及改革期,受到“全球-大区域-国家-地方”四重因素的影响;②法国城市外交的空间分布服务于国家在不同阶段的总体外交需求,呈现极不均衡的特征;③在“全球-大区域-国家-地方”的互动中,法国城市逐渐发展出了契合本国全球影响力的多层级公私合作网络机制。在填补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本文旨在借法国城市外交之石,为中国城市走向外交前台并更有效地参与和推动国家战略提供参考和启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的社会嵌入测度与对比
黄丽, 孙晓睿
2025, 34(8): 17-2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8.20240556
摘要 ( )   HTML ( )   PDF(1425KB) ( )  

采用社会嵌入理论的经典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以经济地理相关指标为层一变量,结构、认知、政治、文化和关系嵌入为层二变量,分五大区域构建多层次混合效应模型,测度与对比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区域形成的社会嵌入类型。研究结果表明:①相比经济因子,社会因子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的影响强度更高。其中,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直接促进贸易,认知嵌入直接抑制贸易,政治和文化嵌入则不会对贸易产生直接影响。另外,5个社会嵌入变量均通过经济因子对贸易产生间接影响;②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大区域形成4种社会嵌入类型:东南亚的关系决定型、中亚和中东欧的结构决定型、西亚和北非的结构主导型以及南亚的协同作用型。据此建议,在制定“一带一路”相关贸易政策时,需着重考虑结构和关系嵌入的影响,并根据社会嵌入类型,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投资和合作政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先锋国威胁认知、大国竞争性介入与东盟冲突管理行为模式
申亚娟, 韦红
2025, 34(8): 29-4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8.20240326
摘要 ( )   HTML ( )   PDF(536KB) ( )  

东盟对不同的地区冲突采用的冲突管理模式有3种,即静默管理模式、规范倡导管理模式和权力干预管理模式,冲突管理模式选择主要受到先锋国威胁认知和大国竞争性介入这两大因素的影响。当先锋国对冲突威胁的认知程度弱且域外大国的竞争性介入程度弱时,东盟会选择静默管理模式;当东盟先锋国对威胁的认知程度强且域外大国的竞争性介入程度弱时,东盟倾向于选择规范倡导管理模式;当东盟先锋国对威胁认知程度强且域外大国的竞争性介入程度强时,东盟则选择权力干预管理模式。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1975年东帝汶冲突、2008年泰柬冲突和1978年的柬埔寨冲突为例,对东盟冲突管理的行为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一方面可以丰富对东盟冲突管理行为的理论研究,分析和掌握东盟冲突管理行为的模式与规律;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入认识东盟的行为规律,从而更有效地管理地区冲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政治与经济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时间性”研究进展
罗伟杰, 陶伟, 蔡浩辉
2025, 34(8): 41-5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8.20240099
摘要 ( )   HTML ( )   PDF(710KB) ( )  

自文化转向以来,时间性(temporality)逐渐成为人文地理学探讨人地关系的重要视角。基于文献梳理,本文厘清了西方人文地理学关于时间的研究脉络,总结并分析了时间性的4个重点研究议题:“节奏与节奏分析”“时间政治”“人类-非人类的时间性交互”“过去、现在、未来”。研究指出,当前西方人文地理学不仅注重社会时间的探讨、强调空间的时间维度与主体的时间感知差异,而且开始关注人类主体与非人类主体的时间互动。在人地关系的探讨中,地理学需要关注地方和主体的时间性,注重“空间?时间?主体”的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综合效应。结合西方研究进展及国内实际,进一步提出未来可重点关注的4个方面,包括流动性背景下主体的节奏融合与变迁、城乡区域的时间变迁及空间效应、家的时间性研究以及人类?非人类的时间性交互。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外人才流动空间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喻思齐, 段德忠
2025, 34(8): 56-7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8.20240151
摘要 ( )   HTML ( )   PDF(635KB) ( )  

在全球人才流动的新浪潮下,面向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的战略任务,中国如何更好地引进人才并留住人才成了时下紧迫课题之一,而该任务的前提是理清人才流动的客观规律。国外人才流动相关研究起步较早,其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以及相关人才政策制定的经验能够为中国人才流动空间研究相关议题提供经验借鉴。对此,本文重点关注国外人才流动空间研究的发展进程及主要议题,并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对比。研究发现:①国外学界对人才流动的关注在竞争视角下的“人才流失”中加入了竞合视角下的“人才回流”和“人才循环”,研究主题也逐渐从宏观的国家间科技竞合发展为更加重视流动中人才的微观个体特征。在人才流动驱动因素上,国外人才流动研究的关注焦点也在国家/地区间差异的基础上加入了对人才个体的社会关系与个体特征的探索;②国内人才流动研究的实用性和政策性较强,主要关注中国地域内的人才流动模式、驱动因素,研究对象主要是顶尖学术人才或更为广泛的高学历劳动力,研究目的主要是揭示人才流动的方向和成因,以及对此提出吸引/留住人才的相关政策。相较于国外,国内人才流动相关研究仍有许多未尽之处,对此文章最后提出了未来中国人才地理学在人才流动研究中的若干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法框架下南极蓝碳保护的实施路径及中国方案
李学峰, 桑新春, 张祥国, 岳奇, 滕欣
2025, 34(8): 74-8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8.20240339
摘要 ( )   HTML ( )   PDF(826KB) ( )  

近年来,蓝碳保护的重要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南大洋吸收了全球海洋二氧化碳总量的40%,在南极地区正在形成世界上最大的蓝色碳汇,成为全球实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对南极蓝碳循环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发现海冰消融、冰架崩解与冰川退缩是南极蓝碳形成的3种重要路径,这将进一步激发南极蓝碳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力。基于《巴黎协定》与南极条约体系形成的国际法框架提议,通过建立南极蓝碳非市场方法框架、南极蓝碳特别保护区、南极蓝碳海洋保护区等保护机制来实现南极蓝碳的有效保护。然而,南极蓝碳保护还需面对来自国际法、科学证据、经济权益与地缘政治层面的诸多治理困境。因此,建议我国通过加强南极蓝碳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参与南极蓝碳保护规则制定、构建南极蓝碳保护区体系、推进南极蓝碳保护国际合作,构建起基于国际法框架的全方位、多层次与立体化的南极蓝碳保护体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文本挖掘的各国北极战略共性理念识别研究
李振福, 唐钰婷, 齐芯莉
2025, 34(8): 87-10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8.20240512
摘要 ( )   HTML ( )   PDF(1553KB) ( )  

本文以2008—2024年北极国家、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欧盟的北极政策文件为样本,运用词频分析、聚类分析、社会语义网络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北极政策文件进行关注点挖掘和共性理念识别。研究表明:①“合作”“环境”“发展”“经济”是北极政策中关注的重点领域。②各国北极发展战略可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初步探索期(2008—2013年)、深化交流期(2014—2018年)和全面优化期(2019—2024年),其中各阶段均存在诸多有利于北极地区发展且延续的共性理念。主要表现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具有双重取向,倾向于在“低政治”领域展开合作;科学研究在各国战略地位持续上升,且普遍提倡科研合作的共享机制;经济目标被视为核心利益之一,北极资源开发和航线建设尤其得到重视;北极地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被置于优先地位;各国致力于提升新威胁应对能力来抵御潜在安全风险。③各国的北极战略理念呈现出战略认知改变下的合作路径重构与安全观念转型、多维度考量与系统性应对策略下的政策构建精细化,以及国家利益维护与全球责任担当下的快速响应能力增强等特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产业
新型城镇化、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基于城乡收入分配视角
高星
2025, 34(8): 101-11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8.20240040
摘要 ( )   HTML ( )   PDF(809KB) ( )  

推进共同富裕关键在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新型城镇化通过城乡统筹发展为达成此目标提供了根本途径。基于2011—2021年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将数字经济引入分析框架中,考察新型城镇化、数字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①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抑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②机制分析显示,新型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在缓解城乡收入差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③地区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积极效应存在“西部>中部>东部>东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④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在缓解城乡收入差距中存在替代效应,即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新型城镇化抑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积极作用更为突出。本研究可为持续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差异性发展策略、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及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决策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境技术创新溢出网络演化研究:中国香港案例
唐志华, 杨钰琳, 陈致昂, 李文辉
2025, 34(8): 114-12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8.20230805
摘要 ( )   HTML ( )   PDF(1145KB) ( )  

技术创新溢出的跨境流动正塑造着全球创新格局,有效吸收溢出日渐成为提升创新实力的关键途径。基于内地对香港专利的9 763次引用文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相关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香港向内地跨境技术创新溢出网络的演化过程及其作用机理。结论如下:①香港向内地跨境技术创新溢出时序演化具有时滞性,溢出高峰出现在专利申请公开后2年左右,随后专利被引用次数呈阶梯式递减;②香港向内地跨境技术创新溢出区域范围逐渐增大,总体呈从东南向西北拓展态势,溢出平均地理距离为1 313.19km;但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区域等级层次和空间异质性,“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马太效应”明显;③ 香港向内地跨境技术创新的溢出网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个体网络呈“大分散、小聚集”的“小世界”特征,创新主体间建立溢出关系的机会空间增大;网络演化过程受经济邻近、关系邻近、组织邻近和技术邻近等多维邻近综合作用影响,兼具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特征,地理邻近和正向技术势差对网络演化的影响作用不明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城市空间大数据的重庆主城区居住小区活力评价
明雨佳, 刘勇
2025, 34(8): 128-13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8.20230837
摘要 ( )   HTML ( )   PDF(1760KB) ( )  

在“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导向下,识别居住小区的活力空间分布特征,制定有效的提升措施,营造富有活力的居住小区,对于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从物质环境、邻里环境和人口集聚3个维度构建了居住小区活力的评价体系,并以重庆主城区为例,融合三维建筑模型、人口热力图、兴趣点(POI)等城市空间大数据,在精细尺度上识别其居住小区活力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居住小区活力呈现多中心、组团式分布格局;小区活力从核心区域向外围逐步降低,活力较高的区域分布在主/副中心及城市组团,而新兴区域的小区活力较低;POI密度、人口热力、容积率等因素对居住小区活力的贡献较大;重庆小区活力的分布受山地地形显著影响。本研究构建的多维度居住小区活力的综合评价体系,融合精细尺度上的城市空间大数据,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同时,对居住小区活力的低值区域的有效识别,可为小区活力营造和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省域制造业碳排放时空交互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丹, 程钰, 赵鸿潇
2025, 34(8): 139-15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8.20230785
摘要 ( )   HTML ( )   PDF(1536KB) ( )  

制造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探究中国省域制造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5—2019年,中国制造业碳排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制造业碳排放量空间集聚与分异特征明显,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分布格局。②在制造业碳排放的空间结构与依赖方向上,东北地区制造业碳排放空间结构的动态性较强,但空间依赖方向并不稳定;西部地区制造业碳排放的空间结构和空间依赖方向都比较稳定。制造业碳排放时空跃迁具有一定的空间依赖性和转移惰性,其时空网络格局以正向关联为主,大部分省份间存在合作共赢关系。③能源结构、城镇化率、制造业总产值、经济规模对制造业碳排放量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对制造业碳排放量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各影响因素对不同跃迁类型的省份、不同行业的制造业碳排放量存在一定异质性,相较于低碳行业和III型省份,高碳行业和I、II型省份的制造业碳排放量影响更为显著。研究从发挥区域优势,加强协同合作等方面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碳减排提供对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与社会
信息化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关联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方远平, 张峰, 刘凤, 陆文心
2025, 34(8): 170-18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8.20230138
摘要 ( )   HTML ( )   PDF(1082KB) ( )  

以广东省各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深入探究广东省区域信息化水平与科技创新的空间关联性及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总体上看,广东省信息化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呈现增强趋势,但内部不平衡性较大。②从空间关联上看,广东省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以HH集聚和LL集聚为主。③广东省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在各地市之间存在空间扩散效应,但该扩散效应只发生在局部区域。④从影响因素来看,信息化水平对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且经济发展水平、工业产业基础、人力资本、研发投入、教育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均能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来影响区域创新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城市科技人才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勤, 刘澄浩, 王光辉
2025, 34(8): 183-19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8.20240726
摘要 ( )   HTML ( )   PDF(1529KB) ( )  

科技人才是国家科技创新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合理的科技人才分布关系到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构建了人才流动的多维动因分析框架,运用空间统计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剖析中国城市科技人才分布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发现:①中国城市科技人才规模分布表现出极不均衡性,西部城市呈现出不稳定的减弱态势。②东中部与西部城市科技人才分布的密度存在较大差距,并呈现扩大趋势,形成“东强中西弱”和以五大城市群为核心的分布格局。③科技人才分布呈现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由高-高型集聚城市组成的科技人才集聚区以及由低-低型集聚城市组成的人才流失区正对其相邻城市产生同质化影响,而部分省会城市和核心城市所构建“中心-外围”的人才聚集格局正面临瓦解。④科技人才分布的时空格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职业需求、创新环境与研发投入,影响因子间有显著的双因子增强作用,但各维度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有较大差异。研究揭示了科技人才分布的时空格局及与“四位一体”人才流动机制的关系,为推动合理有序的城市科技人才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书评
《非洲科技发展与科技组织》评介
刘鸿武
2025, 34(8): 197-198. 
摘要 ( )   HTML ( )   PDF(2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