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推荐文章更多...

2024年, 第33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4-12-15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世界政治与经济
全球稻米贸易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邵文忠, 武友德, 熊理然, 樊艳翔, 牛福长, 刘晶丽
2024, 33(12): 1-1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2.20230154
摘要 ( )   HTML ( )   PDF(1126KB) ( )  

稻米作为主粮之一,在全球粮食安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基于FAOSTAT全球稻米贸易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和回归模型,对2010—2021年全球稻米贸易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度与解析。结果表明:(1)全球稻米贸易形成了以东亚、南亚、东南亚为核心圈层,以西亚、东非、南非、大洋洲为第二圈层,以欧洲、北非、西非、南美洲、北美洲为第三圈层的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层级递减的空间格局。(2)全球稻米贸易的空间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且处于核心区的超级地位仍在不断强化。(3)全球稻米贸易空间格局的形成是自然、人文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口规模、消费习惯是影响全球稻米贸易格局的主导因子。研究发现,相关国家或区域制定粮食进出口贸易政策对维护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联网络视角下全球地缘政治风险空间溢出研究
郭文伟, 罗胜涛
2024, 33(12): 14-2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2.20230540
摘要 ( )   HTML ( )   PDF(1832KB) ( )  

中东战争、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事件的爆发使得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急剧上升,进而产生了国家或地区间的地缘政治风险溢出,加剧了国际地缘政治风险传染危机。如何识别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传染水平及其传染路径,成为各国防范外部风险传染、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为了研究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溢出水平的大小以及溢出方向,本文基于全球43个国家或地区的1985—2022年月度地缘政治风险指数,将广义方差分解溢出指数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相结合,构建出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溢出网络并分析其网络特征,且进一步引入时变参数溢出指数模型(TVP-VAR-DY)和分位数溢出指数模型(QVAR-DY)进行溢出效应及其风险传染网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整体上来看,系统性地缘政治风险较高,并且全球各国和地区间地缘政治风险溢出效应明显;第二,美国和德国在地缘政治风险空间溢出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第三,在时变视角下,不同发展程度和不同地理位置的国家或地区间地缘政治风险溢出网络不同;第四,在分位数视角下,当地缘政治风险较小时巴西是最大的风险流入国,而当地缘政治风险较大时中国是最大的风险流入国;第五,在时频视角下,地缘政治风险溢出网络在短周期和长周期下有所差异。根据以上实证结论,为中国防范地缘政治风险提供了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别与区域
俄乌地缘政治冲突对欧洲能源安全格局的短期影响研究
党牛, 王强, 庄星辉
2024, 33(12): 29-4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2.20230175
摘要 ( )   HTML ( )   PDF(1194KB) ( )  

俄乌冲突引发的地缘政治形势变化,导致欧洲能源安全格局面临巨大挑战。利用欧洲能源实时贸易数据和GDELT地缘关系量化评价数据,基于能源的可获得性和能源的可负担性两个视角,对地缘政治事件的短期能源安全响应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俄乌冲突爆发后,由于欧盟对俄罗斯提出相关经济制裁,俄罗斯也降低了对欧能源出口,欧洲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度随之由31.3%下降为22.1%,俄罗斯在欧洲能源供应链中的地位显著下降;②俄罗斯的能源地缘影响力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反映出东欧面临的能源安全风险大于西欧;③俄乌冲突以来,欧洲能源可获得性小幅上升,但整体能源供给的赫芬达尔指数仍高达0.39,呈现过度集聚,表明欧洲外部能源可获得性仍存在巨大风险;④相较于2021年,2022年欧洲能源进口总量同比上升9%,但能源支出同比上升约124%,能源可负担性普遍降低。研究可用于中国短期能源地缘格局突变的应急管理机制构建,也能为长期能源安全建设和可再生能源转型提供政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亚太盟国对华战略调整的逻辑
王金阳
2024, 33(12): 42-5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2.20230632
摘要 ( )   HTML ( )   PDF(831KB) ( )  

冷战结束后,中国实力的崛起引起了美国及其在亚太地区的联盟国的对华战略调整,并且调整方向各不相同。本文通过构建同盟战略联动效应的分析框架,勾勒出美国亚太盟国对华战略调整进程的大致轮廓,即美国亚太盟国依据战略联动情形下对华战略成本、收益的预评估,调节其与美国的战略联动效果,形成对华战略调整的结果。以菲律宾、澳大利亚为例,对阿基诺三世政府、杜特尔特政府、特恩布尔政府及莫里森政府的对华战略调整进行分析,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研究表明,美国亚太盟国对华战略成本与收益的匹配程度影响了其与美国战略联动的调节,进而决定了亚太盟国对华战略调整的方向。据此,中国应合理判断美国亚太盟国对华战略成本、收益的状况,提升其对华战略调整的成本并降低战略联动对预期获益的影响,从而引导其进行有利于中国的战略调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冠疫情对非洲旅游业的影响研究
王新蓓, 张振克, 郭新亚, 毕墨, 冯首铭
2024, 33(12): 54-6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2.20230085
摘要 ( )   HTML ( )   PDF(1855KB) ( )  

新冠疫情对全球旅游业产生了巨大冲击。非洲作为世界重要旅游经济的增长区域,疫情对其旅游业影响备受学界关注,但现有研究较少从综合性和整体性视角对其进行探究。在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基于此类公共卫生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路径,综合分析了新冠疫情对非洲旅游业的影响。利用ArcGIS的可视化功能对非洲北部、东部以及南部的国际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数据进行区域时空变化分析,并对埃及、毛里求斯、加纳和南非进行国家尺度上的分析,增加了对这一影响过程的微观认识。研究表明,非洲国际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在2020年跌幅较大。但从区域分析结果来看,疫情并没有改变原本的国际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总体空间格局。微观层面上的国别案例研究表明,面对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非洲国家采用了一系列以经济手段为核心的措施复苏旅游业。后疫情时代,非洲国家应抓住机遇,积极开放旅游市场,推动旅游业发展,关注疫情后旅游市场新变化,适应旅游业复苏发展新趋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拉伯区域国别地理研究进展及研究框架
刘小鹏, 王知连, 牛庆蕊
2024, 33(12): 66-7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2.20240393
摘要 ( )   HTML ( )   PDF(2111KB) ( )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WoS),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1983—2023年国内外阿拉伯地理研究进行可视化,系统梳理和分析阿拉伯地理研究的特点,提出了阿拉伯区域国别地理的研究范式、研究领域和学科交叉共同体的基本思路。结果表明:(1)阿拉伯地理研究发文较少,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从事阿拉伯地理研究的国外学者远多于国内,国外研究机构多且合作联系紧密;(2)刊发阿拉伯地理研究文章的中文期刊主要有《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干旱区地理》《国外人文地理》等,英文期刊主要有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Remote SensingQuaternary International等;(3)在阿拉伯地理研究方面,法国发文量排名第一,日本中介中心性最大,摩洛哥是唯一发文量和中介中心性皆排名前十的国家;(4)中文文献研究的主要关键词有“地缘环境”“生态环境”“国际旅游”等,英文文献研究的主要关键词则是climate change、remote sensing和biogeography等;(5)基于地理学“过程-格局-机制”研究范式,以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为纽带,阿拉伯区域国别地理研究的重点领域应突出全球化、区域化和地方化,并构建学科交叉共同体协同创新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产业
中国区域创新高地空间格局的多尺度分析——高新技术企业视角
郭红星, 邓智团
2024, 33(12): 79-9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2.20230051
摘要 ( )   HTML ( )   PDF(1164KB) ( )  

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创新高地不断涌现,我国区域创新高地的空间格局已成为理论与实践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高新技术企业数据,综合运用DO指数法和自然断裂点法,尝试识别我国已有的区域创新高地的空间格局。研究发现:(1)综合类创新高地与服务类创新高地的空间格局高度重合,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形成“三足鼎立”的空间格局——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呈“W”形分布,珠三角以深圳为中心呈“O”形分布,京津冀以北京为中心呈“工”字形分布。(2)制造类创新高地则形成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主导的“两极”格局——长三角以苏州为中心呈“E”形分布,珠三角以深圳为中心呈“C”形分布。(3)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创新要素呈现高-高集聚特征,其他地区仍以高-低集聚为主,中国整体创新水平仍有待提升。(4)综合考虑三类创新高地,由各省中心城市构成的创新高地网状格局已具雏形,其核心节点是三大城市群的中心和次中心城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源大数据下中国特大城市人口夜间热力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吴淼淼, 师满江, 曹琦, 宁志中
2024, 33(12): 94-10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2.20230223
摘要 ( )   HTML ( )   PDF(2623KB) ( )  

掌握城市人口夜间的时空热力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对繁荣城市夜间经济和推动城市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城市多源大数据的不断发掘,为实时追踪城市人口夜间热力变化提供了可能。基于百度人口热力图、珞珈(LJ1-01)夜光遥感和城市兴趣点(POI)等多源大数据,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和武汉6座特大城市为案例区,构建人口夜间热力模型,测算了上述6座城市在20∶00—20∶30期间的人口热力特征,并进一步采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分析了影响案例区人口夜间热力特征的因素。结果表明:(1)特大城市人口夜间热力分布与城市主要道路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主要呈现出“核心-边缘”梯度递减、“一核多中心”连片分布和“组团式”分布三种类型;(2)与常住人口相比,各城市人口夜间热力规模较小,平均仅占常住人口的0.416‰,且接近47%的人口夜间聚集在中等热力区;(3)城市土地利用混合度、商业活力和道路通达度是影响城市人口夜间热力的首要因素,但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影响程度有所差异。研究结果对特大城市制定夜间消费政策和优化城市人口夜间管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也为今后城市夜间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及空间格局演化研究
殷为华, 陈雨婷
2024, 33(12): 107-11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2.20230249
摘要 ( )   HTML ( )   PDF(1012KB) ( )  

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满足民众多样化消费需求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2005—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及其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水平具有显著差异。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水平最高,浙江和江苏分别有82%、54%的城市达到平均水平,安徽仅有合肥高于平均水平。(2)41个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由强到弱可分为五大聚类。上海位列最强类,但比较优势趋于弱化;南京、杭州、苏州为次强类,且保持较快提升;无锡等9个城市属于较强类;徐州等其他城市属于较弱类和最弱类。(3)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呈现正向的空间相关关系。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等高-高型空间关联显著,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热点地区。徐州、宿迁、阜阳和亳州等低-低型空间关联显著,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冷点地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整治区域生态资产的变化研究——以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为例
潘路康, 陆衍, 过仲阳, 杜欣怡, 李永阔
2024, 33(12): 119-13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2.20230286
摘要 ( )   HTML ( )   PDF(1028KB) ( )  

利用多时相高分二号影像及气象、土壤和社会经济等数据,对上海市泖港镇生态资产面积、质量及生态服务价值(ESV)进行核算,分析2017、2019和2022年泖港镇生态资产变化状况及主导因素。核算结果显示:(1)2017—2022年,泖港镇城镇不断扩张,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在土地整治前开始减少,同时质量下降。2019—2022年土地整治后森林生态系统面积恢复,且优、良级面积占比增加。从生态资产综合指数分析,泖港镇生态资产综合指数在2017—2022年间先下降后上升,2017年泖港镇生态资产综合指数为49.54,2019年泖港镇生态资产综合指数为46.26,2022年泖港镇生态资产综合指数为50.38。(2)土地综合整治开展前,泖港镇生态服务价值(ESV)减少,从2017年的49 062.41万元减少至2019年的45 599.69万元。土地整治开展后,2022年ESV增长至49 337.27万元,其中土地整治重点区域行政村ESV增长10.80%,非土地整治重点区域行政村ESV增长7.23%,可见土地整治措施带来一定生态经济成效。(3)CP、POP、GDP、Slope、DEM与ESV存在负相关,PRE与ESV呈现正相关,其中社会经济因素CP、POP、GDP对ESV的影响相比自然因素更为显著,说明人类活动强度相较于自然因素对生态资产变化具有更明显的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与社会
空间研究的传统与地理学想象
董培海, 赵兴国, 施江义
2024, 33(12): 131-14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2.20230383
摘要 ( )   HTML ( )   PDF(854KB) ( )  

通过系统梳理空间研究的相关成果,立足学科差异视角,本文回溯了哲学、社会学及地理学的空间研究脉络,区分了经验主义、实践主义和批判主义的3条空间研究线索,探讨了空间研究的知识谱系。研究认为,“空间”概念的模糊性,尤其是对这一概念的混用,是当前空间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地理学因学科视角的综合性和研究内容的广博性,在空间问题研究中彰显着独树一帜的作用,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空间转向”和地理学研究“社会转向”“文化转向”背景下,地理学的探索打破空间研究的单一思维定式,“时间-空间-社会(或属性)”的分析框架也成为地理学阐释地理现象和建构地理秩序最有力的分析工具。通过学科间的交叉和碰撞,地理学的想象力从根本上得以重塑。研究对“空间”进行知识考古学的分析,揭示空间问题研究在本体意义上演化的内在过程和理路,能够为空间问题的跨学科研究建立对话与交流的平台,也为当下地理学学科自省和批判反思提供一种有益的镜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虚拟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殷紫燕, 黄安民
2024, 33(12): 148-16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2.20230079
摘要 ( )   HTML ( )   PDF(1155KB) ( )  

考察虚拟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不仅可以了解各地虚拟旅游的发展现状,也有利于了解民众对虚拟旅游的兴趣并作为预测各地旅游需求的重要指标。但旅游领域网络关注度研究主要集中在实地旅游,而虚拟旅游对网络的依赖性更高,却极少有研究将百度指数应用到虚拟旅游中。因此,本研究以我国31个省(市、区)的虚拟旅游百度指数为基础,采用季节性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变差系数、首位度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我国虚拟旅游的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上虚拟旅游网络关注度呈现出平稳发展态势,2016年达到最高峰。虚拟旅游网络关注度季节性变化幅度较大,3、4、5、6和10月为网络搜索的旺季,大众倾向于在春季和秋季关注虚拟旅游。(2)整体上,虚拟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演化格局较为稳定,呈现 “胡焕庸线”为界的分布特征。区域上,虚拟旅游网络关注度呈现东-中-西依次减少的态势。区域内部,虚拟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差异西部最大,东部和中部较为均衡,且东部差异有缩小趋势,中部和西部差异有进一步扩大趋势。(3)虚拟旅游网络关注度受到经济条件、人口因素、教育发展程度、旅游发展水平和数字化程度的影响。此外,政策支持、典型虚拟旅游项目及热点事件等也会对虚拟旅游网络关注度产生影响。本研究在理论上拓展和丰富了虚拟旅游及网络关注度的研究框架,从实践上为我国虚拟旅游的政策制定、虚拟旅游项目开发及未来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间视角下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通格局及整合策略
王克岭, 谭心, 何洁丽
2024, 33(12): 163-17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2.20222526
摘要 ( )   HTML ( )   PDF(1489KB) ( )  

以金沙江流域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灰色关联度模型和景观空间关联指数等方法,分析二者的空间联通格局,进而从整体性视角提出整合开发策略。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功能上具有密切互补性,在空间上具有交叠性和复合性。基于空间结构、空间分布以及空间关系三个维度审视二者的空间格局,表现为“空间结构差异显著、空间分布集聚明显、空间关系紧密联结”的联通格局,天然具备一体化建设、联动整合开发的优势。据此,在二者地理空间协调相连的基础上,以“旅游+”融合发展为落脚点,基于“人-地-业”一体化产业生态认知,形成“联盟主体推动+要素空间重构+特色产业发展”的整合开发策略,发挥“由点串线及面联网”的空间扩散效应,以期促进金沙江流域传统村落与非遗要素整合与资源集聚,进而以特色产业开发模式为主题,助力区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景区交通可达性与旅游流空间耦合研究
商宁, 曹开军
2024, 33(12): 176-18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12.20230007
摘要 ( )   HTML ( )   PDF(1710KB) ( )  

在交旅融合背景下,准确把握景区可达性和旅游流网络结构及二者耦合关系,对区域交通网络规划建设及评估景区区位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新疆4A、5A级高等级景区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软件栅格成本距离法、网络分析法测算了景区可达性,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刻画了新疆景区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分析了可达性与旅游流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景区可达性空间差异显著且水平不高,整体呈现北疆强南疆弱的特征,与高等级交通网络空间分布相吻合,交通指向性明显;(2)等时圈呈现为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的不规则环状结构,表现出距离衰减规律;(3)新疆4A、5A级景区旅游流网络规模一般,但网络通达性较好,凝聚力比较强,整体表现为“核心-边缘”特征;(4)5A级景区核心地位突出,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承担着主要集聚与扩散功能,形成了“1个5A核心景区+若干4A级景区”的游览模式;(5)新疆交通可达性与旅游流耦合水平总体偏低,旅游流网络中景区多处于6h等时圈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