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4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5-09-15
    上一期   

    国别与区域
    世界政治与经济
    城市与产业
    文化与社会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国别与区域
    基于集对分析的美国人口健康脆弱性评估及其障碍因子识别
    胡伟, 王珂欣, 富宁宁, 蒋自然, 袁丽华, 陈泓熠
    2025, 34(9): 1-1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9.20240562
    摘要 ( )   HTML ( )   PDF(1054KB) ( )  

    解析美国人口健康脆弱性不仅有助于深化国别人口健康脆弱性研究,也能够为改善中国人口健康脆弱性提供借鉴。文章构建了人口健康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利用集对分析法剖析了美国人口健康脆弱性的特征、障碍因子和类型。研究结果表明:①美国人口健康脆弱性和敏感性呈现“南高、东北低、中西部和西部居中”的空间格局,应对性呈现出“东北高,南部、中西部和西部低”的空间格局。②美国人口健康脆弱性以中等脆弱性区和较高脆弱性区为主,各州人口健康脆弱性的地域分异特征显著。③人均可支配收入、森林覆盖率、每千人医院床位数是美国人口健康脆弱性的主要障碍因子,其中,森林覆盖率和每千人医院床位数对美国人口健康脆弱性的贡献程度上升明显。④美国人口健康脆弱性可划分为敏感性主导、应对性主导和敏感性应对性共同主导3种类型,且敏感性应对性共同主导是最主要的类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边缘到核心:欧盟气候政策的演进研究
    何樱灏
    2025, 34(9): 16-2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9.20240813
    摘要 ( )   HTML ( )   PDF(704KB) ( )  

    20世纪末,气候政策还仅仅是欧盟环境政策的一个子议题。随着《欧洲绿色新政》的出台,气候政策成为六大政策领域之首。基于国际关系学界对权威、制度和规范的理论,本研究构建欧盟气候政策“权威空间”分析框架,把“权威空间”界定为具有明确管辖范围和合法性的权力关系领域,这种权威空间由相互关联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共同构成。前者代表正式的法律法规和政治机构,后者指赋予正式制度合法性的法律原则、价值理念及符合公民共同预期的规范。在既有的权威空间中,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理念规范)驱动力的不同,导致二者的进程出现差异,从而形成3种理想形式的权威空间扩展模式和预计政策效果。通过对1986—2007年、2007—2018年、2018年至今3个阶段的实证研究,揭示欧盟气候政策的兴起、转型和扩张历程,这一演变过程大致对应3种权威空间扩展模式,并导致差异化的政策结果和政策地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22022年滇缅边境小额贸易特点及发展研究
    刘央, 黄银洲, 孙治, 朱国栋
    2025, 34(9): 29-4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9.20230652
    摘要 ( )   HTML ( )   PDF(1267KB) ( )  

    云南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沿地带之一,滇缅边境贸易是中缅两国之间进行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地理分布集中度等指标,分析2002—2022年滇缅边境贸易的发展特点及商品结构。结果表明:①滇缅边境小额贸易规模在研究期间不断扩大,其中,2013年和2015年贸易额大幅增长, 2019—2021年间贸易额则呈现下降趋势;②滇缅边境小额贸易额占云南边境贸易额的比重不断提高,云南边境贸易的地理分布集中度不断提高,滇缅贸易逐渐成为云南边境的主要双边贸易;③云南从缅甸进口的商品集中度一直高于出口商品集中度;出口商品集中于工业产品,进口商品则集中于初级产品;④ 滇缅边境小额贸易发展的促进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的支持、口岸设施的优化及区位优势;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薄弱,以及其他非经济因素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政治与经济
    中国在东南亚、南亚国家面临的地缘环境风险研究
    余珍鑫, 李永宁, 胡志丁, 张喆
    2025, 34(9): 41-5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9.20230201
    摘要 ( )   HTML ( )   PDF(1871KB) ( )  

    准确识别并科学防范地缘环境风险,对维护中国的海外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在厘清地缘环境风险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地缘位势和地缘环境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地缘环境风险评估模型,对中国在东南亚、南亚面临的地缘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并探究其时空分异规律。结果表明:①中国在老挝、尼泊尔、马尔代夫、文莱、巴基斯坦、缅甸等六国的地缘环境风险主要受这些国家脆弱性的影响,在新加坡、印度的地缘环境风险受风险韧性和地缘位势比的影响,在越南受脆弱性、风险韧性和地缘位势比的影响,在剩余九国风险主要受到地缘位势比和脆弱性的影响。②中国在东南亚、南亚的地缘环境风险波动下降,呈现出东南亚国家偏低、南亚国家偏高,以及中南半岛低于南海周边国家的态势。③中国在老挝、尼泊尔、文莱、马尔代夫、不丹、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八国的地缘环境风险为低风险,在阿富汗、菲律宾、印度为高风险,在巴基斯坦和缅甸为中高风险,在其他五国为中风险。未来应重视东道国的地缘环境,提升国家竞争力,优化风险研判能力,在国际层面加强政府间沟通,维护中国的海外利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网络攻击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孙阳
    2025, 34(9): 59-7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9.20240431
    摘要 ( )   HTML ( )   PDF(1797KB) ( )  

    随着网络空间对全球经济和国家安全的影响深入,网络攻击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手段对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影响逐渐显现。本文运用网络空间分析方法,对2022年全球网络攻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揭示其空间格局和联系特征。通过建立网络模型,运用度、平均路径长度、网络密度等方法构建计量模型,对网络攻击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在地理分布上,网络攻击呈现“从西向东、从北到南”的地理分布,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荷兰、法国等是主要的攻击来源区域。易受攻击的目标区域包括英国、德国、法国、荷兰、美国、加拿大、巴西、日本、中国、新加坡及英属维尔京群岛。②在攻击类型和主要来源上,网站钓鱼攻击以美国、英国、德国为主要攻击源,美国是首要攻击来源和目标;恶意软件攻击主要源自英国、美国、德国,美国是首要攻击源;恶意控制攻击以美国、英国、新加坡为主要攻击源,美国是首要攻击来源和目标。③网络攻击具有持续性和趋势性,过去的攻击情况对未来攻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呈现循环累积效应。国家技术创新与网络攻击强度呈负相关,表明技术创新的提升可能引入更复杂和难以预测的网络攻击手段,从而导致网络攻击强度的提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海外园区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
    王淑芳, 杨鹏, 胡浩, 富宁宁
    2025, 34(9): 73-8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9.20240727
    摘要 ( )   HTML ( )   PDF(1649KB) ( )  

    海外园区作为中国企业抱团“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是中国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和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关键载体。本文通过构建海外园区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从联通、对接、聚焦3个维度解析海外园区助推“一带一路”实现高联通、高供给和高水平的发展路径。主要结论如下:①联通路径可促进“一带一路”高联通发展,应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融资手段、优化中欧班列运营效能、健全对外法律保障体系和加强境内外人文交流等方面提升联通水平;②对接路径可促进“一带一路”高供给发展,应从多尺度的战略对接、内外联动的产业对接和共研共享的技术对接等方面增强供给;③聚焦路径可促进“一带一路”高水平发展,应从精选入驻企业,强调园区精细化管理,关注园区专业化建设、绿色化发展和数字化创新等方面提升发展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产业
    中国五大城市群经济韧性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周霞, 王佳
    2025, 34(9): 86-10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9.20240160
    摘要 ( )   HTML ( )   PDF(1344KB) ( )  

    基于城市群视角,构建DPSR模型与适应性循环理论相结合的经济韧性分析框架,运用组合权重模型综合测度五大城市群93个城市2003—2021年的经济韧性水平,揭示五大城市群经济韧性时空演变规律,并基于TOE框架及空间计量模型来识别经济韧性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五大城市群经济韧性总体稳步提升,但在研究期末增幅变缓,各区域经济韧性均值排序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总体>长江中游>成渝。②京津冀呈“主次双核驱动、次中心引领、中强南北弱”的格局;长三角呈现“单核聚集—双核驱动—三足鼎立—单强多极体系化发展”的演变特征,高值区呈“>”形结构;珠三角呈“橄榄”形空间分布;长江中游呈以武汉、长沙及南昌为中心的三足鼎立局面,高韧性区域以三市为中心逐渐向四周蔓延;成渝呈双核分布。③经济韧性影响因素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教育支出、科技支出、创业活跃度对经济韧性具有促进作用;传统基础设施、科技支出、环境规制呈现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教育支出、创业活跃度呈现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财政支持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江经济带中介城市类型识别与影响因素研究
    万媛媛, 曹贤忠, 曾刚, 何金廖, 叶雷
    2025, 34(9): 103-11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9.20230833
    摘要 ( )   HTML ( )   PDF(2327KB) ( )  

    中介城市是维系城市间技术转移的关键主体。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明专利转移数据构建技术转移网络,结合中介城市得分、显性比较优势和面板Logit模型等方法,将长江经济带中介城市分为协调型、守门员型、代表型、顾问型和联络型5种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除守门员型城市分布较为均衡外,其他类型中介城市呈现向城市群高度集聚的趋势。其中,协调型、代表型城市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城市群;顾问型、联络型城市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②知识存量是长江经济带中介城市的重要禀赋。③不同类型中介城市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协调型城市为维系区域内部技术转移活动和知识库更新,重视本地技术转移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的培养;守门员型和代表型城市因参考与外部区域互动的方向而分别受到技术吸收和扩散能力的显著影响;顾问型和联络型城市强调技术扩散能力,积极推进创新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的新技术输出和应用过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县域集聚经济分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以中国1 384个区县为例
    陆扬, 刘晓, 陈欢, 钟章奇
    2025, 34(9): 116-12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9.20240169
    摘要 ( )   HTML ( )   PDF(741KB) ( )  

    随着区域集聚经济分化的不断加剧,世界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给各个区域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带来了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中国1 384个区县为例,通过实证检验探讨了县域集聚经济分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①整体而言,集聚经济分化显著提高了中国县域的碳排放水平;②劳动力流动与本地投资激励是集聚经济分化提高中国县域碳排放水平的重要机制;③虽然集聚经济分化提高了中国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水平,但却降低了中部与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水平。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5加快本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本地集聚经济分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由增排转向减排;②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阶段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碳减排战略,以增强或实现集聚经济分化的碳减排作用,最终降低区域的碳排放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转型地理视角下农村光伏技术扩散研究
    董柯, 胡晓辉
    2025, 34(9): 130-14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9.20240757
    摘要 ( )   HTML ( )   PDF(1154KB) ( )  

    近年来,“可持续转型”范式进入经济地理学研究视野,为探索地方新产业路径发展机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借助转型研究中的技术创新系统视角,构建符合中国乡村社会文化语境的转型地理分析框架,用于解析乡村光伏技术中产品设施的扩散过程及其转型的地理特征。通过对2017―2021年浙江嘉兴S村的田野调查和多主体访谈,研究发现:①在同村的不同组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扩散模式:一种以政府主导,即地方政府免费提供产品技术,通过一次性租用屋顶的方式推广落地;另一种以企业主导,即通过企业推销,村民自费购买的方式推广。②第一种模式因政府担保,社会接受度高,安装率高。但村民缺乏实际技术使用体验,无法形成基于使用的理性知识创造和传播,示范效应弱;第二种模式为私有企业竞争式推销,技术知识被商业化而失真,同时因缺乏政府担保,社会抵触度高,安装率低。③两种模式均缺乏理性的知识创造和传播,社会合法化过程不完善,技术创新系统构建失败。④中国农村的特殊社会文化语境是影响绿色技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核心因素,对可持续转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补充了当前聚焦城市可持续转型研究的传统,强调中国乡村社会文化语境及其能动性,为今后转型地理研究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三角地区间文旅产业发展差距的动态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毛润泽, 刘源, 刘震
    2025, 34(9): 143-15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9.20240023
    摘要 ( )   HTML ( )   PDF(1461KB) ( )  

    在统一大市场构建背景下,缩小地区间文旅产业的发展差距成为我国区域文旅产业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2010—2021年长三角4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文旅产业的发展差距及时空演化特征,并使用二次指派程序(QAP)法考察了文旅产业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地区文旅产业发展的整体差距显著,但该差距呈现缩小态势。②江苏省内文旅产业发展差距最大,安徽省内差距最小;比较而言,上海市与安徽省间文旅产业发展的差距最大,浙江省与江苏省间的差距最小。③省市间文旅产业发展差距相对最大,是未来推动长三角区域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着力点。④数字化水平差距和产业结构差距是影响长三角地区文旅产业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随着时间推移,数字化水平差距的影响在变小,产业结构差距的影响在变大。不同省份文旅产业差距的主要原因不同,数字化水平差距、产业结构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分别是江苏省内、安徽省内、浙江省内文旅产业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对于缩小长三角地区文旅产业发展差距,推动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与社会
    流动中的语言壁垒:方言差异对流动人口收入水平的影响
    李德山, 苟晨阳, 李双强
    2025, 34(9): 158-17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9.20240073
    摘要 ( )   HTML ( )   PDF(640KB) ( )  

    随着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转型不断加快,而以乡音为代表的群体间文化差异成为流动人口在经济和社会融合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之一。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检验了方言差异对流动人口收入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使用家乡方言显著降低了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这种方言差异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流动人口以及北方地区的流动人口中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方言差异会通过影响流动人口对邻居的信任度和小区邻里关系进而影响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方言距离也会对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为推动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山区农村相对贫困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刘愿理, 姚焱, 许亚茜, 汪蕊
    2025, 34(9): 171-18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9.20240358
    摘要 ( )   HTML ( )   PDF(1953KB) ( )  

    2020年后,农村相对贫困成为中国政府新时期反贫困问题的核心,影响着中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因此,本文基于多维贫困理论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以贵州省天柱县5 502户样本农户为研究对象,讨论农村相对贫困户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农村相对贫困程度较深,各维度差异性较大。其中,可行能力和经济条件两个维度的相对贫困程度最高,社会保障和内生动力相对贫困程度较低,并验证了以相对贫困指数中位数的60%划定农村相对贫困户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②研究区农村相对贫困户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属于凝聚型分布类型,整体呈现“中心分散,外围集聚”空间分布特征,即以县城为中心向外围集聚。③农村相对贫困户的空间分布受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共同影响,主要分布在高海拔、高坡度、耕地资源贫瘠、经济条件较差、劳动力禀赋匮乏、距离公路主干道较远和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但与地表水域面积没有直接关系。最后,应发挥政府、社会、市场和个体等多主体协同作用,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以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地化地理教育的启示与价值
    艾昕, 段玉山
    2025, 34(9): 186-19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9.20230820
    摘要 ( )   HTML ( )   PDF(593KB) ( )  

    在日益变化和全球化程度加剧的世界中,在地化地理教育可以弥合地理学发展与地理学科的“边缘地”,有利于学生参与解决全球社会面临的重大议题的讨论;建立学校和社区之间的互信关系;培养学习者作为地方公民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会正义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通过对2003—2023年国际在地化地理教育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当前绝大多数在地化地理教育研究来自“全球北方”英语国家,不仅仅基于地球科学、生态与环境和环境艺术等地理学科的主题模块开展,推动了地理学科参与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然而,在地化地理教育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对地理教师提出较高要求,难以建立明确的学习进阶机制,亟须加强地理学术研究群体与教育实践者的共同协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