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过刊目录

    2025年, 第3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15
    上一期   

    国别与区域
    世界政治与经济
    城市与产业
    文化与社会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国别与区域
    美国对南亚国家援助的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冯长强, 姜明波, 张晓楠, 孙姣, 郗笃刚
    2025, 34(2): 1-1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2.20230581
    摘要 ( )   HTML ( )   PDF(1614KB) ( )  

    对外援助是美国实施地缘战略博弈的重要工具,深入分析美国对外援助的演变特征有利于全面把握其地缘战略发展。基于美国国际开发署的对外援助数据库,利用分类统计、自然断裂点等方法对2001—2022财年美国对南亚国家援助的时空格局进行研究,分析其地缘战略内涵。结果表明:①美国对南亚援助规模先增长后下降,于奥巴马第一任期达到高峰,该状况与南亚在美国地缘战略布局中的定位变化一致。②美国对南亚国家援助项目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和阶段性特征,援助项目主要以经济科技类为主体、社会稳定类和军事安全类为重点、政治外交类和其他类为补充;特朗普政府时期为过渡期,前三类援助项目的主要援助对象由美国反恐盟友扩大到战略伙伴或中立国家,后两类援助项目的主要援助对象变化相对不大。③美国对南亚国家的援助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美国的反恐盟友为第一梯队,战略伙伴和部分支点国家为第二梯队,个别支点国家和边缘国家为第三梯队,但随着反恐战争接近尾声以及印太战略的推进,美国的重点援助对象开始由反恐盟友扩大到战略伙伴和中立国家。④美国对南亚国家进行差异化援助的主要战略意图是建立并维护美巴反恐同盟,保障反恐战争的胜利;促进美印战略伙伴关系,围堵遏制中国崛起;拉拢渗透中立友华国家,挤压中国战略空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俄罗斯对外化石能源贸易的依赖和竞争格局演化
    丁浚峰, 杜德斌, 易鑫磊, 夏启繁, 张强
    2025, 34(2): 13-2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2.20230583
    摘要 ( )   HTML ( )   PDF(1397KB) ( )  

    俄罗斯在全球能源版图重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厘清俄罗斯对外能源贸易的时空格局演化,对中国制定能源政策具有现实意义。基于2003—2021年全球能源贸易数据,运用贸易优势模型和贸易竞争模型,对俄罗斯对外能源贸易的空间分布、优势格局、竞争态势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俄罗斯对外能源贸易对国际环境高度敏感,主要进口产品从原油转向天然气,出口产品始终以原油为主。能源进口来源高度集中于里海周边国家,进口集中度年际波动较大;俄罗斯能源出口市场集中度与出口目的国数量均呈现稳步攀升的态势,对中国的能源出口增长迅速。俄罗斯对外能源贸易优势总体呈衰退趋势,高度优势区由中东欧向北非、西亚等地区转移。随着国际能源出口竞争不断加剧,俄罗斯在欧洲和东亚地区的市场地位日益受到挑战。近年来,俄罗斯与挪威、沙特的竞争关系趋于缓和,而与美国、澳大利亚的竞争急剧激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墨西哥资源民族主义的演进、影响与中企的应对策略
    邹占, 苟淑英, 郑晓莉
    2025, 34(2): 25-3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2.20230603
    摘要 ( )   HTML ( )   PDF(686KB) ( )  

    “资源”和“民族主义”是地理学的核心分析范畴,但“资源民族主义”的概念在该学科中却较少受到关注。墨西哥的资源民族主义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能源部门在经济和文化遗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系统梳理墨西哥资源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对墨西哥能矿资源行业的影响,理解其与历史和社会政治的关系。结果发现,当前墨西哥能源和矿业投资前景具有不确定性,绿色经济推动资源民族主义再度兴起,资源民族主义的政策导向使政府干预形式更加隐蔽,环境和人权问题成为外国投资面临的重大挑战,上述因素将导致能矿资源行业外国投资风险增加。对此,应加强风险管控,识别和衡量风险敞口;利用法律工具,寻求东道国国内补救措施或国际仲裁来保护投资;运用政治工具,寻求投资企业母国政府、国际组织或媒体参与规避投资风险;构建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优势管理并规避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政治与经济
    “一带一路”沿线数字产品贸易偏好网络的内生演化机制研究
    陈光达, 贺胜兵, 周华蓉
    2025, 34(2): 38-5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2.20230554
    摘要 ( )   HTML ( )   PDF(1673KB) ( )  

    区域数字产品贸易合作是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和实现“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探讨了“一带一路”沿线数字产品贸易偏好网络的内生演化机制。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沿线数字产品贸易偏好网络呈现“中心-边缘”结构;东亚社群和西亚东欧社群在网络中扮演双向溢出角色,非洲南亚社群和拉丁美洲社群在网络中扮演净受益角色;中国在网络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各项中心性指标排名均有大幅提升,网络位置由边缘向核心圈移动。时间随机指数图模型(TERGM)估计结果表明,贸易偏好网络具有互惠效应、等级效应、时间依赖效应,网络受内生结构因素与外生因素共同影响。随机行动者模型(SAOM)结果显示,内生机制对贸易偏好网络的演化十分重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贸易中介研究进展及“全球-地方”互动的新分析视角
    蒋晟, 俞国军, 贺灿飞
    2025, 34(2): 55-6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2.20230559
    摘要 ( )   HTML ( )   PDF(760KB) ( )  

    中介机构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行动者。贸易中介是一类典型的中介机构,主要负责为买卖双方提供物流仓储、报关清关等分销服务。现有研究关注3类议题,包括贸易中介的功能、类型和效应。但由于研究视域较窄,缺乏对经济全球化特征的整体把握,进而难以对上述3类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对此,可围绕经济地理学的“全球-地方”互动视角,从要素、产业组织和空间尺度3个维度对贸易中的功能、类型和效应进行分析。具体而言,分别从要素维度切入探讨贸易中介的商品媒介和知识媒介功能;从产业组织维度切入分析贸易中介在不同产业组织模式中所呈现的形态与功能差异;从空间尺度维度切入论述贸易中介在企业尺度、区域尺度和全球/国家尺度的社会经济效应。相比过往研究,基于“全球-地方”互动视角可更全面地对贸易中介的功能、类型和效应进行梳理,丰富了经济地理学对于中介机构的认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世界地理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展望
    师思琦, 蔺雪芹
    2025, 34(2): 70-8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2.20230451
    摘要 ( )   HTML ( )   PDF(982KB) ( )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区域集团化导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加速重构,给中国的世界地理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将世界地理的研究推向新高潮。论文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利用CiteSpace软件,构建了1992—2021年国内世界地理研究的知识图谱,系统分析了国内世界地理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研究认为:①近30年来中国的世界地理研究经历了探索起步、波动增长、快速发展、稳步增长4个阶段,各时期研究区域、对象和热点内容不断演进;②研究力量集中在少数学者和研究机构中,组成世界地理研究的领军人物和团队;学术合作仅建立在同机构、同团队的基础上,跨机构、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亟待加强;③世界地理当前主要议题包括世界地缘政治、“一带一路”建设、跨国公司和国际投资、世界城市和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5个方面,未来世界地理研究将重点围绕地缘政治理论、“一带一路”倡议、战略性资源以及国别地理展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产业
    城市群技术创新网络对创新效率的影响
    江凯乐, 刘春燕, 马海涛
    2025, 34(2): 87-9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2.20230047
    摘要 ( )   HTML ( )   PDF(1095KB) ( )  

    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协同创新有利于提升城市群整体创新效率,但城市群创新网络对创新效率的具体影响尚不明晰。以“十四五”规划提出重点建设的1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引入社会网络分析、随机前沿分析、普通最小二乘法、面板回归等方法,运用2000—2019年所有城市群的城市专利申请和城市间专利合作等数据,分析城市群创新网络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中国19个城市群的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相比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技术创新效率更高;②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对创新效率具有显著影响,不同网络指标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有所差异,节点指标与创新效率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网络总体指标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更加显著;③不同属性的多中心性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城市群功能多中心性的显著性比形态多中心性更加稳定,系数值也更高。本文揭示了城市群技术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旨在为城市群创新资源配置的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减污降碳的影响效应研究
    肖黎明, 张颖
    2025, 34(2): 98-11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2.20230885
    摘要 ( )   HTML ( )   PDF(1072KB) ( )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在“双碳”目标约束下,生态环境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竞争力和发展基础。基于2007—2021年中国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期DID和空间DID模型,系统考察了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对大气污染和碳排放的影响、作用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①自贸区的设立促进了城市减污降碳,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②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自贸区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和外商直接投资来降低大气污染与碳排放水平,但通过“去工业化”仅能降低碳排放;③异质性分析发现自贸区的减污降碳效果在东部地区、环保型自贸区更为明显;④自贸区的设立对邻近非试点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且最佳政策溢出效应为50~150 km。因此,未来应持续完善自贸区的顶层设计,将生态环境要求纳入其中,以充分发挥其对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驱动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进程中人地关系的时空耦合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陈绍军, 余丹阳
    2025, 34(2): 114-12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2.20230178
    摘要 ( )   HTML ( )   PDF(1441KB) ( )  

    促进人地协调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基于2006—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模型,并运用ArcGIS软件,测度人地关系时空耦合特征;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人地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对长三角城市群人地耦合特征影响显著;②长三角地区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不同城市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区域均衡性不断提升;③空间分布上,高值分布于上海与南京,低值则分布于区域边缘,东西方向上呈“西低东高”,南北方向上以长江主航道为轴线呈“倒U”形分布;④产业结构、人口承载压力、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对外开放程度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小,各地区间的影响因素差异较为显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三角空间一体化的多元发展路径与驱动机制研究
    甄延临, 张衔春, 周子航, 王诗逸
    2025, 34(2): 128-14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2.20230455
    摘要 ( )   HTML ( )   PDF(1428KB) ( )  

    基于中国区域一体化的政策发展背景,聚焦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提出空间是政府力与市场力复杂交织的结果。从主导事权、用益物权、空间产权三个要素特征的角度建构区域一体化驱动力的分析框架,并对沪浙边界平湖园、嘉善园两个产业园区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与区域发展战略在行政与市场主导模式下均起到关键作用;②行政主导区域一体化可以通过政府间合作为本地发展争取到更多的优势资源;③市场主导区域一体化通过制度策略创新提升了园区的发展效率;④行政主导与市场主导是区域一体化议程中的工具路径,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需要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⑤未来结合行政手段对公平的保障以及市场手段对效率的优化是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与社会
    在线社区对城市等级体系的表征与重塑
    黄洁滢, 梁颂岷, 刘晨
    2025, 34(2): 141-15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2.20230272
    摘要 ( )   HTML ( )   PDF(1026KB) ( )  

    在线社区作为一类数字城市平台,对城市空间的表征与重塑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研究以百度贴吧的“中华城市吧”社区为例,结合网络民族志与内容分析法进行数据收集与内容挖掘,深入分析在线社区用户生成内容的特征及其对城市等级体系的表征与重塑。结果表明:①社区用户对于城市的关注受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实情况的影响,以胡焕庸线为分隔的“东南-西北”差异明显,成都是“中华城市吧”社区的核心关注城市;②“中华城市吧”社区的图像库在色调分布上以蓝色、橙色和绿色为主,对应了城市在科技与经济、文旅与市民生活以及人工与自然等方面的视觉形象,显示出社区用户对于城市形象的可视化解读;③社区用户主要基于城市经济实力、人口情况、城建水平、建成区面积4个评价维度,构建了以上海、成都、北京为一级城市的城市等级体系。研究结论丰富了现有在线社区的地理研究成果,同时为中国城市的地方形象塑造和地方营销等过程中的互联网应用与舆论引导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精准扶贫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杨人懿, 杨子生, 钟昌标, 贺一梅, 杨金蓉
    2025, 34(2): 155-16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2.20230615
    摘要 ( )   HTML ( )   PDF(1125KB) ( )  

    2014年以来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是中国扶贫史上的重大战略转型,这一举世瞩目的政策能否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其效果究竟如何亟须一个精准的科学评估。针对现有研究缺乏政策实施的区域差异性探讨以及影响机制分析等不足等问题,本研究以重庆市为例,选取2011—2020年该市37个县(区)(不含渝中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采用贫困分级方法将该市37个县(区)划分为Ⅰ级和Ⅱ级非贫困县以及Ⅰ级、Ⅱ级和Ⅲ级贫困县,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精确评估精准扶贫政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及其区域差异性,揭示其特点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②精准扶贫政策促使贫困县城乡收入比相比非贫困县而言显著缩小;③精准扶贫政策在Ⅱ级非贫困县和Ⅰ级贫困县之间有较显著的作用差异,其作用效果大致呈现“Ⅰ级非贫困县≤Ⅱ级非贫困县<Ⅰ级贫困县≤Ⅱ级贫困县≤Ⅲ级贫困县”的规律;④精准扶贫有效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增收,从而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韧性的协调度及动力因素研究
    张明斗, 任衍婷, 刘耀彬
    2025, 34(2): 168-18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2.20230240
    摘要 ( )   HTML ( )   PDF(1451KB) ( )  

    明晰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韧性的协调关系,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响应。以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GIS空间分析和空间马尔可夫链等方法,对2008—2020年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韧性协调度的时序演变、空间分布及状态转移趋势进行全面分析,并引入空间滞后Tobit模型探究其动力因素。结果表明:①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韧性协调度整体呈持续增长态势,但区域间的绝对差异有所扩大,空间上呈现“东-中-西”梯度递减格局,高值区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②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韧性协调度的状态转移存在俱乐部收敛特征;中高及高水平地区趋同效应更为明显;当邻地协调度高于本地时,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得以发挥,随着邻地协调度提升,溢出效应更为突出。③内源动力是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韧性协调度提升的主要动力,政府动力和外向动力之间存在开发不充分的问题;各地区动力因素存在异质性,东、西部地区内源动力占据主导,而政府动力与外向动力在中部地区则显著促进了协调度的提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蓝色空间暴露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研究的荟萃分析
    陈崇贤, 侯咏淇, 林晓玲, 叶昌东
    2025, 34(2): 181-19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5.02.20230544
    摘要 ( )   HTML ( )   PDF(1036KB) ( )  

    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者开始重视蓝色空间暴露与老年人身心健康之间的潜在关联,但其具体健康效应仍缺乏系统性测定。本文通过关键词和标志性文献的筛选,获得201篇相关研究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对报告了完整效应量的29篇文献进行量化荟萃分析。结果显示:①总体上,蓝色空间暴露与老年人的健康存在显著相关性。相较于生理健康,蓝色空间暴露能更显著地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且不同研究设计类型、蓝色空间类型、地理尺度、性别和年龄的研究结果具有较大差异;②增加访问蓝色空间的时长和频率能降低老年人的心理压力,提高其幸福感;③与水体直接接触能促进压力恢复;④居住地邻近蓝色空间及可达性良好与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身体活动机能和幸福感密切相关;⑤蓝色空间的数量对老年人慢性疾病影响微弱且与生活自理能力无显著关联。本研究表明,未来应重视蓝色空间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在提高幸福感和压力恢复方面;同时,考虑潜在的混杂因素以获得更可靠的研究结果,为科学规划蓝色空间、促进老年人群健康提供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