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研究 ›› 2019, Vol. 28 ›› Issue (6): 166-177.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9.06.2018278
收稿日期:
2018-07-01
修回日期:
2018-12-07
出版日期:
2019-12-15
发布日期:
2020-03-27
通讯作者:
黄剑锋
作者简介:
宋玉(1993-),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乡村旅游与乡村记忆研究,E-mail:songyu853721@163.com。
基金资助:
Received:
2018-07-01
Revised:
2018-12-07
Online:
2019-12-15
Published:
2020-03-27
Contact:
Jianfeng HUANG
摘要:
在地理学的文化转向思潮中,记忆研究逐渐受到地理学者的重视。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地方的文化将突破时空界限,在广域范围内形成全方位的沟通、交流与互动。本研究对1990至2017年国内外有关乡村记忆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结果发现:①记忆是多学科的研究议题,近年来逐渐受到地理学者的关注。不同于国外重视对地方、景观等记忆的空间感知研究,国内更关注人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情感依恋。②乡村记忆作为一种地方性表达,在理性语境中与全球互动融合的同时也逐渐消解,急需进行保护与传承。③本文尝试从范式、视角、尺度、理论、内容和方法层面初步建立乡村记忆地理的研究体系,未来研究应从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地理学主导的学科交叉、构建理论体系、拓展全球-地方视阈内容集成、运用多元分析方法等方面加以深化,以期为乡村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宋玉, 黄剑锋. 国内外乡村记忆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世界地理研究, 2019, 28(6): 166-177.
Yu SONG, Jianfeng HUANG.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rural memory geography[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9, 28(6): 166-177.
序号 | 国内研究 学科 | 论文数量 | 国外研究学科 | 论文数量 |
---|---|---|---|---|
1 | 文学类 | 137 | history | 102 |
2 | 档案、考古类 | 79 | sociology | 85 |
3 | 地理、旅游、建筑类 | 49 | geography、tourism | 79 |
4 | 社会、统计类 | 36 | psychology | 71 |
5 | 文化类 | 34 | environmental、ecology | 36 |
6 | 政治类 | 29 | anthropology | 32 |
7 | 文艺、教育、体育类 | 28 | economics | 29 |
8 | 经济类 | 27 | cultural studies | 19 |
9 | 民族类 | 11 | archaeology | 11 |
10 | 史学类 | 5 | language | 9 |
表1 国内外乡村记忆研究学科及论文数量
Tab.1 Research disciplines and numbers of papers in rural memory
序号 | 国内研究 学科 | 论文数量 | 国外研究学科 | 论文数量 |
---|---|---|---|---|
1 | 文学类 | 137 | history | 102 |
2 | 档案、考古类 | 79 | sociology | 85 |
3 | 地理、旅游、建筑类 | 49 | geography、tourism | 79 |
4 | 社会、统计类 | 36 | psychology | 71 |
5 | 文化类 | 34 | environmental、ecology | 36 |
6 | 政治类 | 29 | anthropology | 32 |
7 | 文艺、教育、体育类 | 28 | economics | 29 |
8 | 经济类 | 27 | cultural studies | 19 |
9 | 民族类 | 11 | archaeology | 11 |
10 | 史学类 | 5 | language | 9 |
序号 | 国内研究关键词 | 频 次 | 国外研究关键词 | 频 次 |
---|---|---|---|---|
1 | 乡村记忆 | 109 | memory | 57 |
2 | 记忆 | 48 | rural | 15 |
3 | 乡村 | 48 | heritage | 13 |
4 | 农村 | 32 | identity | 13 |
5 | 档案局 | 24 | memories | 8 |
6 | 作家 | 19 | oral history | 7 |
7 | 故乡 | 17 | ethnography | 7 |
8 | 乡愁 | 15 | place | 6 |
9 | 小说 | 15 | peasants | 6 |
10 | 文化记忆 | 13 | landscape | 6 |
表2 国内外乡村记忆研究高频关键词前10位
Tab.2 List of top 10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in rural memory
序号 | 国内研究关键词 | 频 次 | 国外研究关键词 | 频 次 |
---|---|---|---|---|
1 | 乡村记忆 | 109 | memory | 57 |
2 | 记忆 | 48 | rural | 15 |
3 | 乡村 | 48 | heritage | 13 |
4 | 农村 | 32 | identity | 13 |
5 | 档案局 | 24 | memories | 8 |
6 | 作家 | 19 | oral history | 7 |
7 | 故乡 | 17 | ethnography | 7 |
8 | 乡愁 | 15 | place | 6 |
9 | 小说 | 15 | peasants | 6 |
10 | 文化记忆 | 13 | landscape | 6 |
大类 | 亚类 | 国内主要记忆地理要素 | 国外主要记忆地理要素 |
---|---|---|---|
语言地 理要素 | 口述历史 | 本地人口述资料,口述史(社区口述史、移入民口述史、农村女性生育口述史等) | 工业污染史,农业生产史,灾荒史,大屠杀记忆等 |
传说故事 | 传说(神话传说、口碑传说、神灵传说等),故事(民间故事、乡村故事等) | 当地故事等 | |
语言习惯 | 地方特色方言,谚语和俗语等 | 无 | |
行为地 理要素 | 信仰仪式 | 庙会,庆典,丧葬、丧礼,还愿、敬祖、祭祖、修谱、延谱、建祠、展演、刻碑文、祭祀神灵和书写汉字祭文等 | 宗教信仰与仪式等 |
民俗活动 | 斗羊、斗鸡、舞狮,百年庆诞活动,春节活动,送活殡等 | 民俗文化和乡村文化展演等 | |
生活日常 | 乡村生活与生产活动,日常话语,乡村婚礼,日常宗族生活等 | 原住民日常生活方式和交流,乡村旅游过程中愉快的经历,移民他乡的体验等 | |
政治活动 | 特定时期的文艺宣传等 | 政治事件,民族运动,宗教改革等 | |
文本地 理要素 | 家族观念 | 族谱、宗族家谱,家书、楹联、记账本、礼单、档案、信札、契约、地契,古今优秀人物、村中名人、意识形态领域的家族荣耀等 | 无 |
传统文化 | 村史,照片,年画,书法,武术,木刻,地方志等 | 乡村图画,村史,碑文等 | |
文学艺术 | 小说等 | 剧本,电影(文字),脚本、概念、视听图片或情节,艺术家作品,旅游广告文字等 | |
景观地 理要素 | 信仰建筑 | 祠堂,石碑,神圣建筑 | 教会、教堂等 |
乡土景观 | 自然风貌(古树、泉眼、天然河流等),乡村田野风光、农业景观、农村土地等 | 自然景观(山脉、池塘、河岸林、河墩、土地、悬崖等),人文景观(田园风光、农场、稻米种植带、古井等) | |
遗迹景观 | 历史遗迹(战争遗迹、神灵遗迹、器物遗迹等) | 工业遗迹(发电厂、污染处理厂等),景观与遗产(纪念碑、博物馆、乡村文化遗产等) | |
日常起居 | 乡村手工坊,古屋、石街巷、古戏台、书院、传统四合院、廊桥、古井,生活用具和用品,现代公共设施和休闲娱乐空间等 | 家庭旅馆,传统村落,当地旅游产品,食物,校园纪念物等 |
表3 国内外乡村记忆地理研究的主要记忆要素列举
Tab.3 List of main memory elements in rural memory geography at home and abroad
大类 | 亚类 | 国内主要记忆地理要素 | 国外主要记忆地理要素 |
---|---|---|---|
语言地 理要素 | 口述历史 | 本地人口述资料,口述史(社区口述史、移入民口述史、农村女性生育口述史等) | 工业污染史,农业生产史,灾荒史,大屠杀记忆等 |
传说故事 | 传说(神话传说、口碑传说、神灵传说等),故事(民间故事、乡村故事等) | 当地故事等 | |
语言习惯 | 地方特色方言,谚语和俗语等 | 无 | |
行为地 理要素 | 信仰仪式 | 庙会,庆典,丧葬、丧礼,还愿、敬祖、祭祖、修谱、延谱、建祠、展演、刻碑文、祭祀神灵和书写汉字祭文等 | 宗教信仰与仪式等 |
民俗活动 | 斗羊、斗鸡、舞狮,百年庆诞活动,春节活动,送活殡等 | 民俗文化和乡村文化展演等 | |
生活日常 | 乡村生活与生产活动,日常话语,乡村婚礼,日常宗族生活等 | 原住民日常生活方式和交流,乡村旅游过程中愉快的经历,移民他乡的体验等 | |
政治活动 | 特定时期的文艺宣传等 | 政治事件,民族运动,宗教改革等 | |
文本地 理要素 | 家族观念 | 族谱、宗族家谱,家书、楹联、记账本、礼单、档案、信札、契约、地契,古今优秀人物、村中名人、意识形态领域的家族荣耀等 | 无 |
传统文化 | 村史,照片,年画,书法,武术,木刻,地方志等 | 乡村图画,村史,碑文等 | |
文学艺术 | 小说等 | 剧本,电影(文字),脚本、概念、视听图片或情节,艺术家作品,旅游广告文字等 | |
景观地 理要素 | 信仰建筑 | 祠堂,石碑,神圣建筑 | 教会、教堂等 |
乡土景观 | 自然风貌(古树、泉眼、天然河流等),乡村田野风光、农业景观、农村土地等 | 自然景观(山脉、池塘、河岸林、河墩、土地、悬崖等),人文景观(田园风光、农场、稻米种植带、古井等) | |
遗迹景观 | 历史遗迹(战争遗迹、神灵遗迹、器物遗迹等) | 工业遗迹(发电厂、污染处理厂等),景观与遗产(纪念碑、博物馆、乡村文化遗产等) | |
日常起居 | 乡村手工坊,古屋、石街巷、古戏台、书院、传统四合院、廊桥、古井,生活用具和用品,现代公共设施和休闲娱乐空间等 | 家庭旅馆,传统村落,当地旅游产品,食物,校园纪念物等 |
构成 | 内涵 | 本领域展望 |
---|---|---|
范式 | 1. 人本主义方法论:以人为根本出发点,更加关注人的感觉与经验[ 2. 实证主义方法论:主张建立科学的理论来描述世间万物的规律,立足实际,注重理性[ | 1.未来将更多地思考记忆主体的立场、价值诉求以及主体活动背后的动机;多元记忆主体所具有的情感、象征和精神意义;记忆主体与环境的互动及相互影响 2.建构若干乡村记忆空间分析模式等 |
视角 | 全球-地方:全球化与地方化是一个相互交织的过程,全球性中包含地方性,地方性中也映射着全球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 1.关于本土的乡村记忆在融入全球化过程中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如何利用地方特征实现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情境中的文化转向在未来值得研究 2.深入探讨全球化与地方化两股力量引起的乡村记忆外扬性取向与内驱性取向的过程和结果[ |
尺度 | 地理尺度:特定的社会活动平台,包括地方、区域、国家和全球地理尺度体系[ | 1.分析乡村记忆在地方、区域、全球不同尺度下的影响因素,进而探讨记忆的跨区域延续和共享的可能性与必然性;2.微观尺度的地方在与宏观尺度的全球不断交互过程中产生的对当地群体的生活生产体验、情感价值等影响值得关注;3.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研究不同层面下的乡村记忆空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从而提炼出所涵盖的记忆基因和记忆重构模式,以此增加研究的普适性 |
理论 | 1.人地关系理论: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间的相关作用与影响[ 2.地方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物质空间属性、行为空间属性和情感空间属性三个方面[ | 1.基于人地互动,未来更加注重从记忆主体与乡村空间环境的亲密联结出发来建构记忆的生成、演化、效应和机制 2.在全球-地方互动下,注重对乡村记忆地方化,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特征转换研究 |
内容 | 1.主体身份:记忆具有塑造记忆者身份之功能,不同的立场、话语决定了记忆主体差异化的身份与认同[ 2.要素特征:人地交互过程中承载记忆的储存器,随着时空转换发生功能转变[ 3.意义建构: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记忆在地方政府、地方精英等多元利益主体和权力话语中挣扎,不断进行意义建构[ 4.生成机制:研究记忆的形成与演化,记忆的保护与传承等议题[ | 1.在全球化背景下,分析记忆主体对地方认同的强化或消解及其影响因素;特别关注多元记忆主体的权力话语与彼此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对主体身份认同、社会决策带来的影响 2.从实用主义出发,分析记忆要素的功能性转变;更多的立足本底,探究乡村记忆与乡土性的深入融合,探讨乡村记忆再地方化议题;拓展记忆空间,在物质空间基础上,增强对行为空间和情感空间的考察 3.在新型城镇化语境中,未来更多的关注对记忆进行符合当下社会生活和实践发展的解构与重构;分类考察乡村记忆变迁与社会建构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 4. 记忆的生成不仅需要依靠特定的空间媒介,日历、纪念日等时间机制对记忆生成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
方法 | 1.质性分析:以观察、访谈、实物分析为主,从原始资料中整理出理论逻辑,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获得解释性理解[ 2.量化分析:以问卷或文本内容分析为主要资料来源,注重模型构建与路径阐释[ 3.空间分析: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法,处理地理空间信息[ | 1. 强化符合和文本分析、口述史和民族志分析、比较历史分析、认知地图等质性分析方法,深化对乡村记忆复杂意涵的理解 2. 尝试用模型对乡村记忆的现实价值和整合恢复等维度进行测度;构建基于人地关系视角下对乡村记忆空间的感知维度及测度模型;也可以分析记忆与地方感、乡村意象、行为意愿等之间的关系 3. 采用新兴GIS空间分析方法明确乡村记忆主客体的时空分布、静态格局、动态演变,构建记忆演化模型和驱动机制 |
表4 乡村记忆地理的研究体系初探
Tab.4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esearch system of rural memory geography
构成 | 内涵 | 本领域展望 |
---|---|---|
范式 | 1. 人本主义方法论:以人为根本出发点,更加关注人的感觉与经验[ 2. 实证主义方法论:主张建立科学的理论来描述世间万物的规律,立足实际,注重理性[ | 1.未来将更多地思考记忆主体的立场、价值诉求以及主体活动背后的动机;多元记忆主体所具有的情感、象征和精神意义;记忆主体与环境的互动及相互影响 2.建构若干乡村记忆空间分析模式等 |
视角 | 全球-地方:全球化与地方化是一个相互交织的过程,全球性中包含地方性,地方性中也映射着全球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 1.关于本土的乡村记忆在融入全球化过程中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如何利用地方特征实现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情境中的文化转向在未来值得研究 2.深入探讨全球化与地方化两股力量引起的乡村记忆外扬性取向与内驱性取向的过程和结果[ |
尺度 | 地理尺度:特定的社会活动平台,包括地方、区域、国家和全球地理尺度体系[ | 1.分析乡村记忆在地方、区域、全球不同尺度下的影响因素,进而探讨记忆的跨区域延续和共享的可能性与必然性;2.微观尺度的地方在与宏观尺度的全球不断交互过程中产生的对当地群体的生活生产体验、情感价值等影响值得关注;3.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研究不同层面下的乡村记忆空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从而提炼出所涵盖的记忆基因和记忆重构模式,以此增加研究的普适性 |
理论 | 1.人地关系理论: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间的相关作用与影响[ 2.地方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物质空间属性、行为空间属性和情感空间属性三个方面[ | 1.基于人地互动,未来更加注重从记忆主体与乡村空间环境的亲密联结出发来建构记忆的生成、演化、效应和机制 2.在全球-地方互动下,注重对乡村记忆地方化,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特征转换研究 |
内容 | 1.主体身份:记忆具有塑造记忆者身份之功能,不同的立场、话语决定了记忆主体差异化的身份与认同[ 2.要素特征:人地交互过程中承载记忆的储存器,随着时空转换发生功能转变[ 3.意义建构: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记忆在地方政府、地方精英等多元利益主体和权力话语中挣扎,不断进行意义建构[ 4.生成机制:研究记忆的形成与演化,记忆的保护与传承等议题[ | 1.在全球化背景下,分析记忆主体对地方认同的强化或消解及其影响因素;特别关注多元记忆主体的权力话语与彼此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对主体身份认同、社会决策带来的影响 2.从实用主义出发,分析记忆要素的功能性转变;更多的立足本底,探究乡村记忆与乡土性的深入融合,探讨乡村记忆再地方化议题;拓展记忆空间,在物质空间基础上,增强对行为空间和情感空间的考察 3.在新型城镇化语境中,未来更多的关注对记忆进行符合当下社会生活和实践发展的解构与重构;分类考察乡村记忆变迁与社会建构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 4. 记忆的生成不仅需要依靠特定的空间媒介,日历、纪念日等时间机制对记忆生成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
方法 | 1.质性分析:以观察、访谈、实物分析为主,从原始资料中整理出理论逻辑,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获得解释性理解[ 2.量化分析:以问卷或文本内容分析为主要资料来源,注重模型构建与路径阐释[ 3.空间分析: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法,处理地理空间信息[ | 1. 强化符合和文本分析、口述史和民族志分析、比较历史分析、认知地图等质性分析方法,深化对乡村记忆复杂意涵的理解 2. 尝试用模型对乡村记忆的现实价值和整合恢复等维度进行测度;构建基于人地关系视角下对乡村记忆空间的感知维度及测度模型;也可以分析记忆与地方感、乡村意象、行为意愿等之间的关系 3. 采用新兴GIS空间分析方法明确乡村记忆主客体的时空分布、静态格局、动态演变,构建记忆演化模型和驱动机制 |
1 | 刘沛林.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地理研究, 2015, 34(7): 1205-1212. |
2 | Liu Y, Li Y. 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 Nature, 2017, 548(7667): 275. |
3 |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6/21/content_5300129.htm. |
4 | 邵培仁.地方的体温:媒介地理要素的社会建构与文化记忆.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5):143-148. |
5 | 唐晓峰. 文化转向与地理学. 读书, 2005, 27(6): 72-79. |
6 | 钱力成, 张翮翾. 社会记忆研究: 西方脉络、中国图景与方法实践. 社会学研究, 2015, 30(6): 215-237. |
7 | Ogborn M. History, memory and the politics of landscape and space: Work in historical geography from autumn 1994 to autumn 1995.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96, 20(2): 222-229. |
8 | Cash J R. Origins, memory, and identity: "Villages"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sm in the Republic of Moldova. East European Politics & Societies, 2007, 21(4): 588-610. |
9 | 张庆园. 传播视野下的集体记忆建构. 北京: 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 2016. |
10 | Nicola W.Landscape,memory and custom: Parish identities c.1550-1700.Social History,2007,32(2):166-186. |
11 | 莫里斯·哈布瓦赫. 论集体记忆. 毕然, 郭金华,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12 | 张俊华. 社会记忆和全球交流.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
13 | Walder D. Hysterical nostalgia in the postcolony: From coming home to district 9. Consumption Markets & Culture, 2014, 17(2): 143-157. |
14 | 林琳,曾永辉.城市化背景下乡村集体记忆空间的演变-以番禺旧水坑村为例.城市问题,2017,36(7): 95-103. |
15 | 赵荣, 王恩涌, 张小林, 等. 人文地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
16 | 黄维, 梁璐, 李凡. 文本、冲突与展演视角下的西方记忆地理研究评述. 人文地理, 2016, 31(4): 17-25. |
17 | Tolia- Kelly D. Locating processes of identification: Studying the precipitates of re-memory through artefacts in the British Asian home.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004, 29(3): 314-329. |
18 | Nora P. Between memory and history. Representations, 1989, 26(1): 7-25. |
19 | Dwyer O J, Alderman D H. Memorial landscapes: Analytic questions and metaphors. GeoJournal, 2008, 73(3): 165-178. |
20 | 李彦辉, 朱竑. 国外人文地理学关于记忆研究的进展与启示. 人文地理, 2012, 26(1): 11-15. |
21 | 汪芳,孙瑞敏.传统村落的集体记忆研究——对纪录片«记住乡愁»进行内容分析为例.地理研究,2015,34(12): 2368-2380. |
22 | 孙九霞,周一.遗产旅游地居民的地方认同——"碉乡"符号、记忆与空间.地理研究,2015, 34(12): 2381-2394. |
23 | 余志鸿. 传播符号学.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
24 | 孔翔,卓方勇.文化景观对建构地方集体记忆的影响——以徽州呈坎古村为例.地理科学,2017,37(1): 110-117. |
25 | 吕龙,黄震方,陈晓艳.文化记忆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研究进展及框架构建.人文地理,2018, 33(2): 35-42. |
26 | 吕龙,黄震方,陈晓艳. 乡村文化记忆空间的类型、格局及影响因素——以苏州金庭镇为例.地理研究,2018,37(6):1142-1158. |
27 | Steven H, Derek H A. Memory and place: Geographies of a critical relationship. 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 2004, 5(3): 347-355. |
28 | Atkinson D. Kitsch geographies and the everyday spaces of social memor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7, 39(3): 521-540. |
29 | Legg S.Reviewing geographies of memory/forgetting.Environment & Planning A, 2007, 39(2): 456-466. |
30 | 钱莉莉, 张捷, 郑春晖, 等. 地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综述. 人文地理, 2015, 30(6): 7-12. |
31 | 马光亭. 乡村话语与观念、记忆——以苏北倚宿村送活殡事件为例. 西北民族研究, 2007, 22(3): 31-36. |
32 | Ardakani M K, Oloonabadi S S A. Collective memory as an efficient agent in sustainable urban conservation.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1, 21(1): 985-988. |
33 | 杨雪云,丁华东.乡村社会记忆的功能转向及其思考-以徽州历史档案为分析对象.学术界,2011,26(12): 71-80. |
34 | 鄂崇荣. 青海乡村社会中的民间信仰与历史记忆. 青海民族研究, 2015, 26(4): 189-193. |
35 | Mateos M R. Experiential tourism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heritage resour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perceptions of tourism products in the sierras Subbéticas Cordoba (Andalusia). Revista Electrónica De Geografía Y Ciencias Sociales, 2015, 19(511): 1-34. |
36 | 姜纪云. "互联网+"时代下创建乡村记忆示范基地的几点思考. 档案学研究, 2016,30(2): 80-82. |
37 | Smith N, Dennis W. The restructuring of geographical scale: Coalescence and fragmentation of the Northern Core Region. Economic Geography, 1987, 63: 160-182. |
38 | 吴传钧. 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经济地理, 2015(3): 7-12. |
39 | 唐文跃. 地方感研究进展及研究框架. 旅游学刊, 2007,22(11): 70-77. |
[1] | 刘宁, 刘青, 李贵才. 中国的县域村镇人口迁移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世界地理研究, 2023, 32(2): 166-178. |
[2] | 张艺川, 胡萌, 李红. 基于CiteSpace的引力模型研究进展及其热点问题综述[J]. 世界地理研究, 2023, 32(1): 130-140. |
[3] | 张育庆, 詹程程. 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世界地理研究, 2022, 31(4): 881-893. |
[4] | 马倩怡, 段玉山, 吴蓉. 国外儿童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启示[J]. 世界地理研究, 2022, 31(1): 177-188. |
[5] | 敬博, 李同昇, 朱依平, 成文浩. 我国山区人地系统研究进展[J]. 世界地理研究, 2021, 30(6): 1230-1240. |
[6] | 朱佩娟, 张美芳, 贺清云. 城市空间破碎化研究进展及其展望[J]. 世界地理研究, 2020, 29(5): 985-995. |
[7] | 付伟, 吴珊珊, 田逢军, 吴儒练, 王家霖, 焦珊珊, 钱丽晴. 国外城市怀旧:一个地理学的研究视角[J]. 世界地理研究, 2020, 29(5): 1060-1070. |
[8] | 童陆亿. 国内外城市扩张内涵及度量研究进展[J]. 世界地理研究, 2020, 29(4): 762-772. |
[9] | 刘振 戚伟 王雪芹 刘盛和. 国内外人口收缩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世界地理研究, 2019, 28(1): 13-23. |
[10] | 李磊 孙小龙 陆林 邓洪波. 国内外高铁旅游研究热点、进展及启示[J]. 世界地理研究, 2019, 28(1): 175-186. |
[11] | 王洁 黄华. 国外邮轮旅游环境影响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 世界地理研究, 2017, 26(5): 136-146. |
[12] | 曹贤忠. 不同空间视角下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研究进展[J]. 世界地理研究, 2017, 26(04): 117-125. |
[13] | 丁志伟. 国内外“三化”协调研究进展[J]. 世界地理研究, 2015, 24(04): 111-121. |
[14] | 曹贤忠. 国内外城市开发区转型升级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世界地理研究, 2014, 23(03): 83-91. |
[15] | 王鹏程 宗会明 黎明 李玲. 现代物流业与城市空间结构作用相关研究进展[J]. 世界地理研究, 2014, 23(03): 102-109.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