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过刊目录

    2018年, 第27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18-04-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世界政治与经济
    城市与区域
    产业与布局
    文化与社会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世界政治与经济
    中国地理学对东盟国家研究的现状和积累
    高锡章 冷疏影
    2018, 27(02): 1-15. 
    摘要 ( )   PDF(9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成谬误”对东亚国家间关系的影响初探
    孔翔
    2018, 27(02): 16-25. 
    摘要 ( )   PDF(5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缅北冲突对“一带一路”在缅推进的影响机理
    张晓伟 胡志丁 何琴
    2018, 27(02): 26-35. 
    摘要 ( )   PDF(627KB) ( )  
    缅甸自建国以来,以缅族为主体的中央政府与各地少数民族武装之间的冲突不断。数十年以来,少数民族武装一直是缅甸政府的难题,缅甸的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其中以缅北冲突最为典型。如今,缅北冲突刚好碰撞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缅北区域是“一带一路”向南亚东南亚推进的关键之地,缅北长期的冲突势必影响“一带一路”在缅推进,进而影响到“一带一路”的整体推进。本文结合实地调研、问卷和访谈,紧扣边界及其效应,梳理了缅北冲突对“一带一路”的影响机理,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缅北冲突会从破坏中缅贸易通道、影响缅方政局稳定、增加投资风险、阻碍边贸发展这三个方面直接影响“一带一路”在缅推进,另一方面,缅北冲突会从破坏中缅友谊、域外大国介入、引发他国消极应对这三个方面间接影响“一带一路”在缅推进。最后针对缅北冲突对“一带一路”造成的影响提出部分对策建议,以期推进“一带一路”向前发展,实现中缅互利共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湾国家投资环境综合评价
    方尹 陈俊华 代欢欢
    2018, 27(02): 36-44. 
    摘要 ( )   PDF(835KB) ( )  
    “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台及全面深入推进,有利于促进沿线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海湾地区作为“一带一路”的交汇点再加上其丰富的油气资源使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了解此地区综合投资环境成为我国有效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一环。该文选取海湾八国2010-2014年自然、经济、政治、社会及基础设施建设五大因素37个因子,运用熵值法对海湾八国投资环境进行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之上,依据五年投资环境综合得分,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将海湾八国划分为优先、次优、谨慎投资环境区,并对三类投资区与投资环境相关的条件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解地区投资环境差异、明确投资优先序列、降低投资风险;加强能源产业及基础设施行业投资、协同改善海湾地区投资环境水平等建议,这对于我国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引导之下如何在海湾地区进行投资区位选择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伊朗交通基础设施现状与发展前景评估
    雷洋 黄承锋 陈泽
    2018, 27(02): 45-54. 
    摘要 ( )   PDF(743KB) ( )  
    伊朗位于亚洲东西交通要冲,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区位优势明显,具有极强的地缘战略价值。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伊朗在铁路、公路、港口建设,以及跨国输气管道建设等方面制定了较为明确的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有着较高的契合度。伊朗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和改造更多体现的是其作为区域大国的战略布局以及利益选择。在地区互联互通层面,建设和布局规划不仅体现了其成为交汇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中转站的战略目标,也充分显现了其“第三方外交”的传统。中国政府和企业应当充分了解“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的战略选择和利益布局,客观看待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机会和风险,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找到战略平衡,在多边战略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利益,促进地区发展,更好的推进“一带一路”愿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洋战略资源安全、中国困境与合作对策
    陈秀莲
    2018, 27(02): 55-64. 
    摘要 ( )   PDF(6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区域
    湖北“两圈两带”格局下的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分析
    张祚 周敏
    2018, 27(02): 65-75. 
    摘要 ( )   PDF(9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港口能级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以安徽省沿江5市为例
    叶雷 焦华富 曹贤忠
    2018, 27(02): 76-84. 
    摘要 ( )   PDF(782KB) ( )  
    我国内河港口较多存在建设落后、能级不高、低质竞争等不足,港城协同发展水平亟待提高。构建港口能级—城市经济系统综合评价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安徽省沿江5市港口能级—城市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特征。结果发现:(1)两子系统均稳步提升,但港口能级由领先城市经济向落后城市经济转变;(2)各市两子系统提升速度差异显著且差距均呈扩大态势,港口能级逐渐不能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3)两子系统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且变化较小,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实现了由拮抗发展向优质协调的提升;(4)各市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但分异明显,大小排序为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且耦合协调度越高的城市,耦合协调度提升速度越快。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与布局
    成长型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产业选择研究
    覃剑 葛志专
    2018, 27(02): 85-94. 
    摘要 ( )   PDF(848KB) ( )  
    现代航运产业体系选择与构建直接决定国际航运中心综合竞争力高低。虽然航运产业内涵和边界客观存在,但现实中的各个国际航运中心的航运产业体系却是各有特色。因此,有必要研究个性背后是否存在共性,以为致力于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城市提供一个具有相对普遍适用的航运产业选择框架。基于国际知名航运中心的分析发现,产业融合和阶段匹配是航运产业选择的重要原则,航运城市化和城市航运化是航运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依此可建立成长型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产业体系选择的一般模型,并以广州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1年以来中国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分析
    袁田 杨永春 史坤博
    2018, 27(02): 95-105. 
    摘要 ( )   PDF(1018KB) ( )  
    以中国31个省域(自治区、直辖市)为地理研究单元,采用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ESDA等方法,分析了2001~2013年中国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此外,对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在空间上,非国有经济发展整体上呈典型的“地带性”和“梯度性”分布特征,表现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梯度衰减的发展规律;在时间上,整体表现为高值区域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逐渐蔓延、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同步提升的态势。○2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集中化程度逐渐下降,趋于均衡发展,尤其在2001~2005年间由集中分布向均衡分布转变显著。○3非国有经济发展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分布特征,且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增强,但空间相对集聚状态未产生明显变化。○4经济市场化导向的制度改革是中国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制度供给、市场化、全球化等共同推动了非国有经济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区支持农业(CSA)研究进展概述
    朱明
    2018, 27(02): 106-117. 
    摘要 ( )   PDF(844KB) ( )  
    社区支持农业(CSA)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被认为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重构城乡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文章首先使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对收集到的147篇英文、248篇中文文献绘制了关键词共现图谱,在此基础上回顾了国内外CSA的发展历程、研究热点,并对未来研究趋势作了展望。通过分析本文发现国内外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CSA的发展机制、运作方式、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特征与关系、食品信任、社区构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等方面,研究内容呈现出宏观层面的“外扩”与微观层面的“内敛”趋势。研究方法上,基于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及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基础,采用实证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多种方法论范式是目前CSA研究的一大特点,随着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定性研究与综合性多元分析方法将被更广泛地运用到CSA的研究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与社会
    文化间性理论要义及其在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启示
    汤国荣 章锦河 曹晶晶 陈敏 朱顺顺
    2018, 27(02): 118-130. 
    摘要 ( )   PDF(755KB) ( )  
    在文化全球本土化和本土全球化进程中,文化间性理论是思考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范式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策略和智慧。文章通过对文化间性理论综述,认为:文化间性理论认知文化间现象,文化间性揭示文化间关系问题实质并倡导文化间性主义的文化政治实践;文化间性辩证看待文化多样性和多样性之中固有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关联性和互动性的间性特质,为如何与差异的他者在多元文化世界共存确立准则;文化间性理论在社会文化地理学中的文化间状况、空间(地方)思想、种族(族群)地理、本土地理、认同地理和文化间城市等领域具有跨学科思想的理论洞见而值得借鉴。文化间性理论开拓了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更大学术空间,拓展文化间关系在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广阔视野和新维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交会商务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模式与空间扩散
    张海洲 陆林 朱其静
    2018, 27(02): 131-142. 
    摘要 ( )   PDF(5231KB) ( )  
    广交会商务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研究对于广州市运用广交会平台实现商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广交会现场问卷调研方法获取数据,理论建构出会展商务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结合样本数据聚类出广交会商务旅游者主要的四类空间行为模式,深入分析了各模式的时空路径和群体差异特征。基于空间行为模式进一步分析群体的空间扩散行为,发现广交会商务旅游者具有独特的“市内休闲、市外商务”的扩散特征和以商圈作为主要旅游空间的市内休闲行为特征。研究结果对于城市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具有一定理论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族裔-文化经济和地方协商:广州建设六马路的跨国饮食景观研究
    江荣灏 刘佳玲 林铭亮 王敏 程国宇
    2018, 27(02): 143-155. 
    摘要 ( )   PDF(929KB) ( )  
    近年来,跨国族裔在当代中国大城市日渐扮演重要的角色,为不少研究所关注。过往不少研究针对相关族裔聚居区或族裔经济区进行分析,但缺乏对微观的消费文化景观的探究。本研究以广州市建设六马路的跨国饮食景观为例,通过半结构访谈,参与式观察,文献分析和语义差异测量等方法,分析了跨国族裔如何通过消费景观和饮食实践与其他社会群体和移入地的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协商。研究发现,饮食景观不仅为跨国族裔维系和生产身份认同的重要资源,也有被一些跨国经营者和本地商家塑造为独特的文化标签的可能。同时,本地消费者通过这种消费空间的环境和商品文化的感知和想象,也接纳和认同了这种空间。多元混杂的社群也不乏越界交流,以通过开放边界和共存合作以面对危机。籍此,通过文化距离和语义差异测量进一步验证,在不同文化群体的文化行动逻辑之下,建设六马路的跨国消费空间同时也可被不同文化群体所接纳和认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常生活空间的地方性建构及消费者感知——以成都顺兴老茶馆为例
    刘彬 陈忠暖
    2018, 27(02): 156-165. 
    摘要 ( )   PDF(1029KB) ( )  
    在全球化与地方化的相互作用下,城市内部的地方性消费空间日益复兴,以最具地方性代表的成都顺兴老茶馆为对象,援引地方及地方性建构的有关理论,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从经营者和消费者两个角度探讨茶馆的地方性建构以及消费者的感知。研究发现,经营者通过对实体空间的营造以及舞台化的展演来完成茶馆的地方性建构;而作为空间使用者的消费者,主要是从实体空间、地方文化以及功能价值三个方面来对茶馆进行感知和体验,且通过对茶馆的感知与体验满足了消费者对地方文化的想象与期待;最终,在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协商下,作为日常生活空间的茶馆被形塑为现代化的文化消费空间,促使传统的日常生活空间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转型;此外,文章最后对此类空间的建构与消费提出批判性反思。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历史文化村落居民旅游支持度影响因素分析 ——以林浦历史文化名村为例
    朱鹤 刘家明
    2018, 27(02): 166-176. 
    摘要 ( )   PDF(897KB) ( )  
    居民参与是目的地旅游发展中的重要要素,居民对旅游的认知、预期和态度都对目的地旅游产业发展和提升有重大影响。本文选择历史文化村落林浦为案例地,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构建假设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探讨目的地居民对地方旅游发展潜力认知、地方感、旅游发展影响感知对其支持度的影响,发现:①居民对旅游地旅游发展潜力的认知正向影响了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积极感知和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与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消极感知呈负相关;②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积极和消极感知分别正向和负向影响了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③居民的地方感和其对旅游地旅游发展潜力的认知呈双向正相关关系,居民的地方感对旅游发展支持度带来正向影响,但其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积极和消极感知的正负向关系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