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过刊目录

    2018年, 第27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8-02-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世界政治与经济
    城市与区域
    文化与社会
    旅游研究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世界政治与经济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演变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
    刘大庆 白玲 郗笃刚 滑腾飞
    2018, 27(01): 12-21. 
    摘要 ( )   PDF(449KB) ( )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事关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发展。力量结构是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组成要素,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演变的研究,可以深入挖掘格局的潜在特征与演变规律,准确把握古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逻辑关系,更好的服务于我国地缘政治实践。本文通过梳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历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网络模型并对其中心性、影响力指数、关联度指数和凝聚度指数等网络参数指标进行了分析。通过横向对比网络参数指标研究同类型格局中的各节点网络参数特征的差异性,通过纵向对比分析得到不同类型格局力量结构转换过程中网络参数特征变化情况。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演变过程进行聚类分析,准确定位了力量结构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坦桑尼亚城市体系演变与空间分布特征
    张家旗 陈爽 Damas W. Mapunda
    2018, 27(01): 22-33. 
    摘要 ( )   PDF(574KB) ( )  
    坦桑尼亚是东部非洲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长期与中国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坦桑尼亚城市体系及空间分布研究可为当地城市发展决策及中-坦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合作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坦桑尼亚独立以来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及自然环境数据,在界定城市地区的基础上,运用位序-规模法则、标准差椭圆、城市发展适宜度等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坦桑尼亚独立以来的城市体系演变过程及现阶段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①坦桑尼亚城市规模分布经历了“不均衡-均衡-不均衡”的发展过程,达累斯萨拉姆在城市体系中长期占有绝对主导地位,且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将持续;②坦桑尼亚城市空间上呈现“西北-东南”的分布格局,中心位于中部偏东省份,城市扩张方向以西北、西部以及西南方向为主;③城市的空间分布受河流、降雨量、植被、地形起伏度、高程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且高等级城市倾向于分布在水土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④坦桑尼亚高适宜度区位于东非大裂谷东、西支之间的中央高原,以及东部沿海和东南部高原一带,城市发展低适宜度区位于东北部高地及其向西南延伸的南部高地,整体上自西北向东南呈现“高-低-高”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结构特征、竞合关系与比较优势
    冯根尧
    2018, 27(01): 34-41. 
    摘要 ( )   PDF(530KB) ( )  
    随着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及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文化贸易已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新引擎。基于UNCTADstat提供的文化创意产品贸易数据,分析了两国文化创意产品的贸易结构,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剖析了中韩两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竞合关系与比较优势。研究表明:中国与韩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存在一定的竞争性,但更多的表现为较强的差异性及互补性。依据中韩两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深化两国文化创意产品优势领域的贸易合作,对于推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西兰生态问责制述评及借鉴
    司林波
    2018, 27(01): 42-50. 
    摘要 ( )   PDF(563KB) ( )  
    生态问责制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制度保障。新西兰生态问责制度体系相对健全,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议会问责、司法问责、行政问责、公众问责、非政府环保组织问责在内的内外约束、纵横交错的立体问责体系,其中环境审计、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公益诉讼作为新西兰生态问责制度体系中富有特色的制度设计,在推动整个国家生态问责制度的有效落实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律法规健全且具有前瞻性、问责主体的多元化与系统性,以及问责体系和运行机制可行性强是新西兰生态问责制的重要特点。借鉴新西兰生态问责制的经验,我国生态问责制应该在法律法规、问责主体、问责机制设计,以及环境信息公开和问责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完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区域
    京津冀县域人口-土地-产业要素耦合测度及空间分异
    方方
    2018, 27(01): 51-59. 
    摘要 ( )   PDF(652KB) ( )  
    人口、土地、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三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耦合匹配程度,直接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用要素评价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以京津冀147个县域为样本,分析了2000年、2008年和2015年人口、土地、产业要素发展格局及其耦合协调格局,揭示了京津冀县域人口-土地-产业要素耦合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表明:①京津冀县域人口、土地、产业要素发展格局空间差异显著,京津及其周边县域具有较强的人口集聚能力与较高的产业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禀赋较为丰富,土地投入产出能力较强,是人口、土地、产业指数的高值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冀北坝上高原与太行山山脉地区,人口集聚能力较弱,土地投入产出能力较低,中值区与次低值区覆盖县域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河北平原地区。②随着人口要素的流动、产业的空间集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京津冀县域人口-土地-产业耦合协调格局表现出一定的交替演化特征,其中,京津及环京津地区部分县域为人口-土地-产业要素耦合协调度的高值区,次高值区以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为中心,呈现出多个团块状集聚分布格局,中值区主要分布在冀中南次高值区周围,冀北地区耦合协调程度最低。③最后,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京津冀县域划分为五种耦合类型,并提出不同类型区未来发展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京津冀都市圈建设用地格局与变化特征研究
    张宇硕 赵林 吴殿廷 刘博宇
    2018, 27(01): 60-71. 
    摘要 ( )   PDF(796KB) ( )  
    基于2000、2010年京津冀都市圈30 m分辨率的地表覆盖数据,提取出建设用地数据信息,运用空间统计分析、空间自相关、土地类型转换及景观指标测算的方法,从规模变化、空间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的角度,揭示京津冀都市圈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及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背景下,伴随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的快速发展,京津冀都市圈建设用地规模经历了快速增长,高密度区县数量及其空间集聚性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空间变化的非均衡性和两极分化特征明显,整体沿北京—保定—石家庄、北京—天津、唐山—天津—沧州三条轴线扩展,同时京津唐地区的组团扩张和网络扩张特征日趋明显,呈现“中心—外围—边缘”的圈层式结构;景观格局的空间分散态势有所增加,各区县建设用地紧凑度指数较低,变化程度较小,建设用地的斑块变化具有一定的粗放性和无序性。运用多元回归对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人口、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京津冀都市圈建设用地的主导因素,其中人口是影响两期建设用地扩展的主导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县域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水平时空分异及协调性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蔡进
    2018, 27(01): 72-82. 
    摘要 ( )   PDF(723KB) ( )  
    构建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水平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和协调度模型,并以重庆市为例,利用2006年至2015年数据,分析重庆市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水平时空格局以及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1)从研究时序演变上看,重庆市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水平协调度总体上处于中度协调阶段,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农村发展速度滞后于城镇发展是导致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水平不协调的主要原因。2)从空间格局上看,重庆市县域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水平协调度空间非均衡性较为显著,且具有逆向性,表现为城镇化高水平下的相对低协调度或城镇化低水平下的相对高协调度,即重庆市主城及一圈地区城镇化和农村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协调度相对较低,而两翼的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城镇化和农村发展水平较低协调度却相对较高,但区县之间差距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县域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时空分异与协调性研究
    邓毅
    2018, 27(01): 83-93. 
    摘要 ( )   PDF(777KB) ( )  
    通过采用区域重心模型、区域集中度指数、区域一致性指数等分析方法,结合ArcGIS与E-Views等分析工具对山西省1998到2015年之间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数据进行空间格局演化对比分析。结论表明: ①财政收入的重心位置一直位于财政支出重心位置的偏东方向,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重心的变化趋势都比较一致,财政收入重心的波动幅度大于财政支出重心的波动幅度。②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集中度空间分布较为失衡,集中度在低值区域的县域占到了总县域个数的90%以上。③山西省的财政收支的总体格局演化呈现出“相对协调-不协调-趋于协调”的发展特征。④当财政收入或财政支出受到冲击时,互相之间均表现出较明显的正反应,但财政收入对财政支出的影响幅度更为突出。⑤经济发展水平、煤炭资源与城镇化水平增长速度对2015年财政收支空间协调性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能源战略研究的经济地理学视角探讨
    蔡国田 李沛 赵黛青
    2018, 27(01): 94-103. 
    摘要 ( )   PDF(7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与社会
    基于社会空间视角的滇西北高原山地型藏传佛教寺院与村落共生关系研究——以德钦县东竹林寺为例
    许斌
    2018, 27(01): 104-120. 
    摘要 ( )   PDF(870KB) ( )  
    藏传佛教寺院在高海拔、生态环境脆弱、民族宗教文化传统独特、社会经济文化相对滞后的藏区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每所藏传佛教寺院对其周围村落的生产生活空间格局和社会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村落对寺院的发展也提供了支持。因此,长期以来寺院与村落形成了高度相关的共生关系,并表现为相应的空间形态和演化机理。以滇西北高原山地环境下的东竹林寺为例,运用质性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GIS技术手段,以社会空间理论和共生空间理论为理论工具对东竹林寺与周围村落的共生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社会空间不同,宗教性在藏区社会空间的形成与演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宗教信仰为纽带的寺院与村落的共生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从古至今总体上形成了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互动关系。历史上,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对寺院的权利保障使其藏区社会空间上取得统治地位,完全控制了神圣空间。寺院一方面通过其权威性与宗教性的特征向村落等世俗空间扩大影响,另一方面从村落吸收金钱、物质等世俗资源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村民在宗教生活中对寺院的高度依赖也使得作为世俗空间的村落愿意接受来自寺院神圣空间的影响,自愿地向寺院输送世俗资源,布施和捐赠是主要形式。信仰、教义、物质、财富等要素的流动维系着共生空间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生计方式、共生要素、虔诚度等会发生变化,并根据空间主体所在的自然地形环境、离寺院的距离、对寺院的认同、收入水平、年龄等条件在空间上表现为不同的圈层与空间密度差异,但是寺院与村落的共生空间关系与格局直至现在都没有动摇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间剥夺视角下的乡村贫困影响研究
    范建红 魏成 谢涤湘
    2018, 27(01): 121-128. 
    摘要 ( )   PDF(709KB) ( )  
    由快速城市化所衍生的空间剥夺行为,导致对乡村地域的资源、环境、社会及人口等一系列不公平的经济社会活动,是引发乡村贫困的重要因素。空间剥夺与乡村贫困作为不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重要焦点,然而实践中从空间剥夺视角关注乡村贫困问题并探讨调控措施的研究相对较少。乡村贫困是与社会发展及空间剥夺伴生的现象,在不同时间、地理空间和文化条件下,空间剥夺与乡村贫困问题呈现出多元性面貌及复杂性特征,其研究涉及社会学、经济学、乡村地理学及城乡规划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开展空间剥夺视角下的乡村贫困影响研究,并提出从空间正义视角探讨乡村社区及乡村贫困阶层的需求,进行空间资源公平配置的调控措施,以分析对未来城乡空间协调发展的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发地理信息研究热点分析
    彭雨滕 马林兵 周博
    2018, 27(01): 129-140. 
    摘要 ( )   PDF(794KB) ( )  
    自发地理信息是区别于传统地理信息采集模式的新型地理信息,推动地理学新的科学认知与研究发展。收集“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7-2017年期间的自发地理信息英文文献信息,基于CiteSpace软件对自发地理信息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合文献阅读,对其理论与技术问题进行分析与综述。自发地理信息自2007年以来发展迅速,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涉及灾害应急监测、城市管理、环境监测、旅游行业、农业、医疗行业等多个领域。国际上自发地理信息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公民科学、网络与信息技术、自发地理信息数据与应用四个方面,国内自发地理信息研究应用还不成熟,未来应从规范化、移动化、自动化、拓展化四个方面进行发展完善。在下一代数字地球建设过程中,自发地理信息可以参与发展全球化的地理数据生产,同时基于自发地理信息的微观个体行为调查与分析以及大地理数据分析也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二十年行政区划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SSCI数据库的CiteSpaceⅢ分析
    杨沁杰 庄汝龙
    2018, 27(01): 141-150. 
    摘要 ( )   PDF(812KB) ( )  
    摘 要:近年来,行政区划研究正处于思维变革和快速上升时期,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探索也备受瞩目,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已经成为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报告借助CiteSpaceⅢ挖掘行政区划的研究团队、知识基础、研究主题、路径变化及前沿,对行政区划进行了系统的框架梳理和分析。研究发现,① 近二十年行政区划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波动变化明显,2006年出版文献数量最多,相关研究集中于经济学领域,经济地理期刊是行政区划研究的大本营;② 主要研究团队逐渐成型,按照地域大致可划分为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五类;行政区划的知识基础明确,尚未形成势力强劲的分支学科;③ 文献共被引分析表明,经典文献中刘君德所著文献(书籍)占比最大,达到研究数量的40%,实为行政区划研究之巨擘;④ 从研究热点的分析中发现,其发展路径大致分为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区划-城市化、区划-地区经济、区划-历史范畴4条线索,分别对应的主要研究内容为调整改革、地方体制,效率问题、城市群、城镇化,地区发展、规模效应以及历代区划、学科发展;⑤ 研究前沿分为城市化导向(1999-2002年)、区域经济导向(2004-2009年)和体制改革导向(2010-2014年)3个阶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旅游研究
    2007-2015年中国大陆游客访日目的地的热度分区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王亚力
    2018, 27(01): 151-158. 
    摘要 ( )   PDF(813KB) ( )  
    中国大陆居民赴日旅游呈迅速增长的势态。2015年中国大陆成为日本最大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观光厅的统计资料,利用EXCEL和ArcGIS软件对日本都道府县中国大陆游客住宿人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中国大陆游客访日形成了“中部辐散、两翼齐飞”的空间分布模式,各都道府县相对于中国大陆游客明显地分化成热点区、温点区和冰点区;利用均值坐标散点图的方法,综合分析各都道府县中国大陆游客接待量和年均增速,可将日本各都道府县划分为:中国大陆游客的增长型重要目的地、稳定型重要目的地、增长型潜在目的地和待开拓的旅游目的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旅游地理研究回顾与进展
    曾斌丹 何银春
    2018, 27(01): 159-166. 
    摘要 ( )   PDF(726KB) ( )  
    日本旅游地理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其发展历程总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之前作为旅游地理研究的萌芽期,以滑雪、温泉旅游聚落的零星研究为主。60年代至80年代进入新的时期,内容涉及到了大都市旅游圈、旅游地、旅游资源相关研究。80年代后注重对大众旅游的反思,柔性旅游与新旅游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日本旅游地理研究内容以温泉、滑雪等各类型旅游地为主,对旅游流、旅游空间、新旅游与着地型旅游的研究目前相对较少。总体上看,日本旅游地理研究主题具有延续性,内容与实践结合紧密,但理论基础上具有依附性。未来的研究将呈现内容多元化,视角多样化特点,并立足于更多新的旅游实践而产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及利用——基于GIS空间分析法
    郝金连 林善浪
    2018, 27(01): 167-176. 
    摘要 ( )   PDF(851KB) ( )  
    摘要:应用定量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市域和县域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利用设想,这将为非遗旅游景点(区)开发利用提供空间决策依据。结果表明:①辽宁省非遗旅游资源级别结构以省级非遗为主,类型结构以美术类和传统技艺类为主;②非遗旅游资源呈集聚分布状态。共形成以沈阳市区为中心的1个极核区、阜新、锦州、辽阳、鞍山、大连和丹东6市境内的5个高度密集区和岫岩满族自治县和新宾满族自治县等县境内的4个次级密集区;③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俗类非遗旅游资源高度集中,其他类型分布较为均衡。沈阳、大连、锦州和鞍山4市在数量和平均密度2个方面都在均值以上;④优势度分析结果显示沈阳市属于非遗旅游资源密集区,大连、鞍山、朝阳、锦州和本溪5市属于较密集区;⑤依据分析结果提出非遗旅游资源分区利用可行模式,各区可利用资源优势实行主体模式和辅助模式并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析;利用模式;旅游;辽宁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