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2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5-30
    上一期    下一期

    世界政治与经济
    城市与区域
    产业与布局
    文化与社会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世界政治与经济
    海上丝路背景下南亚地缘格局的解构与再建构
    马亚华, 周亚兰, 黄丹华
    2020, 29(3): 439-45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3.2019480
    摘要 ( )   HTML ( )   PDF(806KB) ( )  

    印巴战略平衡是南亚地区格局形成的基础,是影响中国海上丝路地缘安全最重要的变量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在经济和军事尤其是核力量方面持续不平衡增长以及美国南亚战略发生转向,持续多年的南亚地区均势走向瓦解,以中美印大三角为核心的弹性均势体系正逐步取代过去中印巴和美印巴并行的双三角体系。一个缺少制衡且向西方倾斜的印度,可能会给中国印度洋海上油路安全以及西南边疆稳定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巴基斯坦的战略处境更加困难,其作为中国与穆斯林世界桥梁、屏蔽极端势力向新疆渗透的能力会有所削弱。未来中国应积极参与南亚地区再平衡建设,在利用经济合作增进地区互信的同时,还应强化对巴基斯坦的经济和军事支持,并在南亚次大陆周边寻找更多战略立足点,谨防在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两个方向被美日印联合压制,力求把海上丝路沿线地缘安全风险降到最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冷战时代国际地缘关系思考
    叶滨鸿, 程杨, 王利, 杨林生
    2020, 29(3): 451-45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3.2019263
    摘要 ( )   HTML ( )   PDF(700KB) ( )  

    国际地缘关系是国家政策制定的基础,对国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梳理了现代地缘政治学的思想脉络,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帝国争霸阶段、冷战时期和后冷战时代三个阶段。基于此,运用空间观的视角将传统的综合性地缘空间解构为地理空间、政治空间、军事空间、制度空间、信息空间、技术空间、经济空间和文化空间等多个维度,并对其内涵及互动机制进行解读和分析,以助于理解和分析当前的国际地缘关系。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新时代中国国际地缘战略应加强国际地缘关系的研究;强化地缘空间领域的发展;遵循“太极式”国际发展战略;有效发展国际势力范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耳其“中间走廊”倡议:基础、动因及地缘政治影响
    雷洋, 黄承锋, 陈泽
    2020, 29(3): 460-46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3.2019140
    摘要 ( )   HTML ( )   PDF(715KB) ( )  

    土耳其地跨欧亚大陆,具有独特的区位和地缘政治优势。土耳其立足自身需求和交通基础,提出“中间走廊”倡议,旨在欧亚大陆跨国运输和经贸往来中充分发挥枢纽功能,提升区域大国影响力,“中间走廊”倡议对周边地区和国家具有潜在的地缘政治影响。“中间走廊”倡议进一步强化土耳其、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国之间的政治联盟关系,存在孤立亚美尼亚嫌疑,对俄罗斯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地缘政治影响力有一定的冲击;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具有多维性,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潜在风险。在欧亚大陆互联互通层面,“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间走廊”倡议存在合作基础,二者战略对接过程中,中国需要根据时局变化,充分认识和评估彼此的战略诉求和利益布局,以及文化和历史差异,求同存异,寻求利益契合点,规避潜在的地缘政治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中国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地缘经贸关系动态演化探析
    贺良辉, 薛德升
    2020, 29(3): 469-47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3.2019111
    摘要 ( )   HTML ( )   PDF(1744KB) ( )  

    基于1996~2016年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进出口贸易额,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位序变动指数法,对环中国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的经贸网络关系展开时空演化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环中国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的整体经贸网络格局演化呈日益紧密的趋势,形成了以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为核心,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为次核心,澳门、越南、柬埔寨、文莱和菲律宾为边缘地带的相对稳定的网络结构特征;2)在整个网络的动态发展过程中,网络影响力高的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网络影响力低的文莱、柬埔寨和中国澳门在进出口网络中都具有很大程度的网络结构对等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结构数值动态波动,在进、出口网络中扮演的角色差异明显,且不断产生新的结构对等性配对;3)自1996年以来环中国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的经贸互动规模和经贸总量持续增长,但中国大陆的进出口贸易重心已由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逐渐转向以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地缘经贸关系整体空间呈现出以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为中心,核心、次核心及边缘地带内部力量动态演化的网络结构,且中国大陆在进出口方面都显示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国际移民创业研究进展
    杨家蕊, 符文颖
    2020, 29(3): 480-49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3.2019005
    摘要 ( )   HTML ( )   PDF(728KB) ( )  

    移民创业活动是经济地理学研究中一个重要主题。创业是一种经济活动,但不同群体的创业活动蕴含着不同文化内涵和行为选择。移民创业的研究是解读移民群体社会与文化形成的一个关键的维度。移民群体具有明显的边界,其内部的空间秩序、社会网络、族裔文化以及共同的身份认同都是值得探讨话题,因此学界对移民创业活动给予了持续的关注。移民活动日益频繁,所涉及的行业地域日益扩大,对移民创业群体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了解全球政治网络,沟通地理学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研究融合,是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运用文献分析法,从国际移民创业概念内涵阐述、研究动态、研究前沿及演变、未来研究可能四个方面出发,阐述移民创业研究的历史脉络及进展。研究发现美国和英国在移民创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创业环境是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的话题,与创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是绩效(0.28)、自雇佣(0.17)和组织(0.17)等关键词研究。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跨国主义日趋强盛,未来关于移民及移民创业的研究大有可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区域
    中国航空枢纽城市的国际连通性研究
    张翼, 黄伟刚, 郑兴无
    2020, 29(3): 491-50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3.2019022
    摘要 ( )   HTML ( )   PDF(626KB) ( )  

    国际连通是航空枢纽城市内通外联的基本功能体现,利用构建的航空枢纽连通模型测算了我国所有国际通航城市2012年和2017年的国际连通性指数和国际中转指数,并与城市的枢纽定位比较分析。五年间我国航空枢纽城市的国际连通能力快速提升,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三大国际枢纽城市仍主导我国航空运输市场的国际中转连通,但国际连通性指数所占份额在下降,次国际枢纽城市和部分区域枢纽国际连通功能快速提升。洲际长航线对各类枢纽城市国际连通能力的提升更具有网络扩张作用,中短途国际航线对次国际枢纽及区域枢纽的国际连通具有重要意义,基地航空公司对城市的国际枢纽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国际枢纽的空间分布从单一的“三点集聚”开始向“多点分化”演化,国际枢纽城市的空间演化契合了我国地区经济开放发展与国际航空运输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国际航线网络布局、机场设施发展是建设高质量国际中转枢纽的基础保障,部分新晋枢纽城市缺少有效国际连通与之匹配,“之路”与开放门户等枢纽发展战略仍任重而路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镇化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王鑫静, 程钰
    2020, 29(3): 503-51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3.2019211
    摘要 ( )   HTML ( )   PDF(913KB) ( )  

    合理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全球许多国家面临的重要难题。研究基于2009—2016年全球11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利用STIRPAT模型探究了整体样本及不同等级城镇化水平国家城镇化发展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1)2009—2016年,研究样本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较为明显,碳排放效率较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欧洲西部及非洲,碳排放效率较低的国家基本位于北美、亚洲及大洋洲;(2)从整体来看,科技创新水平、人均GDP及信息化水平均对碳排放效率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促进作用大小为人均GDP>科技创新水平>信息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工业占比及对外开放度均对碳排放效率提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大小为城镇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工业占比;(3)分区域来看,不同等级城镇化水平国家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效应呈现明显的异质性。基于实证分析结果,研究提出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重视科技创新生态价值、优化对外出口贸易结构等政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省域二氧化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王瑛, 何艳芬
    2020, 29(3): 512-52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3.2018507
    摘要 ( )   HTML ( )   PDF(873KB) ( )  

    通过测算全国30个省域2000—2015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采用自然段点法,分别对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各省碳排放量进行分类,分析其空间分异化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了相邻各省份碳排放量的空间关联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从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等角度,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无残差分解。结果表明:1)时间上,我国碳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14—2015年仅下降2%。除北京市外,其余各省份的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空间上,高值碳排放由环渤海及东部沿海省份逐步蔓延至中西部个别省份;2)各省域碳排放主要呈现高高集聚和低高集聚的特征,高高集聚稳定集中在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和江苏省,北京市和天津市与高碳排放的省份形成一个低高集聚区域;3)东、中部比西部省份更易受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对碳排放是驱动作用,能源强度对碳排放是抑制作用,能源结构对各省份碳排放的影响有正向驱动和负向抑制作用,除贵州省外,其余省份人口规模对碳排放均是正向驱动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期我国中心城市人口城镇化特征及其空间格局
    武前波, 惠聪聪
    2020, 29(3): 523-53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3.2019086
    摘要 ( )   HTML ( )   PDF(1718KB) ( )  

    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创新经济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省域中心城市作为人口聚集地的功能日益凸显。人口流动倾向影响着不同规模和行政等级城市之间的城镇体系重构,选取各个省域典型城市作为重点分析对象,通过我国城市人口最新数据统计测算,揭示出近期全国城镇化发展态势与大都市区域格局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态势逐渐趋于平稳,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城市对人口的吸纳能力仍存在显著差异,各类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在人口集聚方面表现突出,传统港口城市、工业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人口吸引力逐步趋弱。其中,一级城市人口吸纳能力超强,二级城市成为人口重要集聚地,三级城市人口增速趋缓,四级城市人口吸引力平稳;可将之划分为“高/低规模”“高/低增长”四种不同组合类型。同时,城市人口的增长变化和人力资本竞争,显著影响了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省域中心城市实力日益增强,人口增长强劲,进而改变了传统东中西区域经济显著分异的格局,省会城市首位度表现出“高/低位序”“高/低集中”四种不同组合分布特征,且集中于“高位序、高集中”和“低位序、低集中”两种类型,分化格局相对明显。伴随着中国大都市的不断发育成熟,其逐步成为新时代创新经济和人口集聚的引领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元要素流的珠三角城市群功能联系与空间格局分析
    林勋媛, 胡月明, 王广兴, 樊舒迪
    2020, 29(3): 536-54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3.2018523
    摘要 ( )   HTML ( )   PDF(1390KB) ( )  

    以珠三角城市群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热点网络开放大数据,对珠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经济流、交通流、人口流和信息流的联系强度和作用方向进行测算与评价。借助赋值法分别对四种要素流的总量进行打分,以各城市的综合得分作为空间层级划分依据,提出关于“点—线—面”的空间互动格局,进而探索珠三角城市群未来的发展规划。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各要素流的联系强度上看,城市间的等级划分具有较高的重合度,说明四种要素流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各要素流的作用方向上看,广州和深圳多作为区域内其它城市的首位空间联系城市,说明各要素流通常指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通达性较好的城市。②从整体来看,珠三角城市群内部功能互动表现极度不平衡,一是中心城市占据了要素流强度的绝大部分,其余城市仅占据极小部分流量,两极分化严重;二是东西两岸发展不平衡,东岸发展水平明显要强于西岸发展水平。③广州、深圳、东莞和佛山等城市虽然在区域内起到了一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但是针对江门、肇庆等周边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强度仍有待提升,说明还需进一步优化珠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与产业布局,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铁影响下成渝城市群旅游流网络的变化特征
    刘大均, 陈君子, 贾垚焱
    2020, 29(3): 549-55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3.2019050
    摘要 ( )   HTML ( )   PDF(768KB) ( )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高铁影响下成渝城市群旅游流网络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高铁影响下成渝城市群旅游流空间联系日益增强,“H”字型空间发展骨架凸显。高铁的开通加强了重庆主城和成都之间的旅游流互动,行政壁垒现象明显;成渝城市群旅游流在空间上呈现出以重庆主城、成都为核心的“轴-辐”空间组织模式,高铁进一步强化了两大核心的空间辐射能力;成渝城市群旅游流空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层次性,高铁沿线地区旅游流联系更为密切,高铁增强了高铁沿线与非沿线地区之间的旅游流联系;高铁影响下成渝城市群旅游流空间差异呈扩大态势,高铁沿线旅游资源禀赋较好地区在旅游流网络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与布局
    深圳高新电子信息企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余颖, 刘青, 李贵才
    2020, 29(3): 557-56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3.2019384
    摘要 ( )   HTML ( )   PDF(943KB) ( )  

    基于深圳市2007—2017年电子信息类高新技术企业名录数据,通过全局墨兰指数、核密度分析与热点分析研究深圳市高新电子信息企业的空间集聚与演化特征,运用空间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变化。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高新电子信息企业全局集聚强度进一步升高,其分布经历了“集聚-分散-集聚”的变化过程;企业空间集聚由“双核共振”转变为“三足鼎立”格局,并形成“高新园区型”、“老工业区型”和“龙头企业型”三种集聚模式;园区政策、产业集聚一直是深圳电子信息技企业分布的关键影响因子,交通和区位等基础因素影响相对偏弱;影响因素的变化显示出产业集聚、对外交通因子的影响显著提升,知识技术因子的影响开始显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上购物对实体零售的影响
    林玥希, 汪明峰, 马同翠
    2020, 29(3): 568-57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3.2018554
    摘要 ( )   HTML ( )   PDF(734KB) ( )  

    在互联网时代,商业中心受到新兴信息技术的冲击日益显著,成为新经济对城市空间影响效应的集中体现。本文以上海南方商城商业中心为例,通过消费者问卷调查与实地商家访谈探讨了网上购物对实体零售的影响效应。总体而言,网购频率对实体购物的影响呈正态分布的形式,高频和低频网购者产生高频实体购物的可能性较低,而中频网购人群具有更高的实体购物频率。从消费者内在决策过程分析,网购一方面降低了消费者对实体零售空间的满意度,但另一方面也刺激了消费者需求的增长,催生出更多的休闲娱乐消费行为。因此,网购对实体零售业及其消费者所带来的影响是复杂的,决策过程中不同方面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最后对商业中心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讨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员工通勤活动的时间弹性和空间弹性对出发时间选择的影响
    陈肖, 谷人旭
    2020, 29(3): 579-58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3.2019130
    摘要 ( )   HTML ( )   PDF(574KB) ( )  

    弹性通勤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弹性工作时间在政策文件和企业管理中被频繁提及。国内对企业员工通勤出发时间选择的研究较少考虑活动因素。立足于上海市交通拥挤与职住失衡的背景,以闵行区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借鉴多项logit模型分析通勤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弹性对企业员工出发时间选择的影响。结论如下:(1)员工早晚通勤出发时刻集中在高峰时段,与晚通勤相比,早通勤出发时间的选择更集中于高峰前和高峰中。(2)个人社会经济特征、城市建成环境特征、通勤时空特征对员工通勤的出发时间选择产生影响。(3)对于控制变量,年龄和收入因素制约了早通勤出发时间选择;工作地在郊区或商业可达性较差的员工,更不倾向于早高峰前出行;公交可达性较差的,则不倾向于晚高峰后出行。(4)工作地弹性、出发时间弹性、驻停时间及驻停地弹性等均对早通勤出发时间选择产生显著影响。仅出发时间弹性和到达时间弹性对晚通勤出发时间选择产生显著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业遗产游憩利用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余文婷, 朱鹤, 刘家明
    2020, 29(3): 588-59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3.2018584
    摘要 ( )   HTML ( )   PDF(712KB) ( )  

    以韩国仙游岛公园为对象,开展工业遗产游憩利用的评价研究,设定评价因子后进行公因子方差分析,得出工业遗产游憩利用评价的6个公因子:“空间布局规划”、“园区文化活动”、“园区环境满意度”、“公共设施与活动空间”、“设施的便利性”、“旅游资源与景观美化”,之后分析公因子评价与权重之间的关系,完成重要性-绩效分析矩阵(IPA)。通过比较各公因子的重要性和绩效,确定公因子增强的排列顺序,从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最有效的配置,可为工业遗址游憩空间提供建设规划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研学旅游发展与研究进展
    陈东军, 谢红彬
    2020, 29(3): 598-60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3.2019145
    摘要 ( )   HTML ( )   PDF(595KB) ( )  

    随我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研学旅游逐渐成为国内旅游研究的热点议题。我国研学旅游发展可分为酝酿准备、局部试点和全面实施三个阶段,本文从研学旅游相关概念与内涵、研学旅游历史与思想、研学旅游者心理与行为、研学旅游开发等方面对我国研学旅游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评述。当前国内研学旅游研究较为滞后,与我国研学旅游的蓬勃发展形成反差和矛盾,表现为研究内容单薄、理论视角单一,突出实践意义而忽略理论贡献。基于文献梳理与评述,本文提出未来研学旅游研究应关注研学旅游资源利用与产品开发、研学旅游发展与政策导向、研学旅游效果评估与管理、社会文明建设与研学旅游等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与社会
    珠三角流动人口社会融入与生活满意度期望
    罗利佳, 周春山, 吴沛钊
    2020, 29(3): 608-62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3.2018477
    摘要 ( )   HTML ( )   PDF(1100KB) ( )  

    近年来有关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和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成为我国学者广泛关注的研究主题,较高的社会融入水平已成为流动人口获得生活满意度的根本。基于珠三角流动人口问卷调研数据建立两个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社会融入各维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路径效应,进一步分析社会融入如何影响流动人口实现“生活满意度期望”,即感受到本地生活满意度高于老家的路径机制。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社会融入可分为经济融入和非经济融入两部分,但经济融入的基础作用不凸显;个体、家庭与制度等因素对社会融入各维度存在较大影响差异;社会融入影响“生活满意度期望”可归纳为“经济融入-生活满意度期望”的直接影响路径和“非经济融入-生活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期望”的间接影响路径;提高流动人口市民化和社会融入水平,不仅要关注流动人口的经济收入问题,还应注重流动人口与本地人邻里关系建设,以形成良性的城市更新与和谐的社区环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绿地空间环境公平研究进展
    史春云, 陶玉国
    2020, 29(3): 621-63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3.2019082
    摘要 ( )   HTML ( )   PDF(664KB) ( )  

    始于1980年代的环境公平研究近年来重点转向环境资源,尤其是公园绿地在不同族群和不同收入人群中的空间分布。经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从绿地空间环境公平研究主题、绿地公平性影响因素及其测度指标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综述。分析发现:1)国内外关于绿地空间环境公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年,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总体上从环境公平视角来关注城市绿地空间的研究仍不多,案例绝大多数来自发达国家的城市,更多集中在美国;2)研究主题集中在可进入性与环境公平、绿地空间改造与环境绅士化、绿地使用中的文化公平与环境公平问题以及绿地环境公平感知与地方依恋四个方面;3)城市绿地公平性的测度最常用的是可达性、服务面积等绿地供给性指标,近年越来越多研究开始使用绿地供给与使用者需求的综合测度指标。最后,基于中国快速城市化和快速工业化带来日益紧张的土地利用冲突与经济发展压力,再加上中国特殊的人口、环境特征与文化背景,中国城市普遍面临着对绿地空间需求的日益增长,未来应特别重视城市绿地空间的环境公平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肃省县域农村贫困的空间演化分析
    张永凯, 杨万宝, 李登科
    2020, 29(3): 631-64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3.2019045
    摘要 ( )   HTML ( )   PDF(979KB) ( )  

    贫困地区的空间识别是精准扶贫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马尔科夫链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甘肃省1984~2015年86个县(市、区)域农村贫困指数差异的空间演化过程及其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甘肃省县域农村贫困指数差异总体下降,并表现出“缩小—扩大—缩小”的阶段性特征,演化过程趋于稳定;同时,甘肃省农村贫困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呈现出集中分布和稳定性特征。其中,河西走廊地区和兰州地区的部分县域农村贫困程度较低,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且集聚范围不断延伸;定西市、陇南市、甘南州、临夏州等地区县域农村贫困程度较深,也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现象,但集聚范围在不断缩小,且显现出碎片化特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3A级及以上景区地震风险评估
    石勇, 王文华, 张飞, 姚前, 席建超, 张丽甜, 毕雪梅
    2020, 29(3): 642-64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3.2019058
    摘要 ( )   HTML ( )   PDF(958KB) ( )  

    中国的地震频率高,旅游景区分布广泛,地震的发生常常给震源附近的景区带来风险,景区的地震风险评估研究就尤为必要。在地震及风险相关理论研究和3A级及以上景区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这一参数表征地震危险性,运用ArcGIS软件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3A级及以上景区分布图叠加分析景区的暴露性,并采用风险评估的基本模型计算得到中国3A级及以上景区的地震风险评估结果。最终表明,从各省域的角度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景区地震风险等级较低,江苏省、甘肃省景区地震风险较高,北京市景区地震风险最高。根据评估结果从三个角度分析了3A级及以上景区的地震风险分布态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农村贫困化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探究
    孟颖, 曹月娥
    2020, 29(3): 650-65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3.2018504
    摘要 ( )   HTML ( )   PDF(902KB) ( )  

    在国家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下,分析不同地区贫困成因的差异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荒地镇为研究区,通过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该区贫困人口和状态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荒地镇农村贫困化呈现一定范围内集聚分布的特征,镇域中部和北部地区的贫困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周边地区,中部的贫困地区由中心向四周扩散,北部的贫困发生率低于中部。2)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包括距主干道距离、人口密度和男性人口所占比例。3)距离主干道的距离与贫困发生率呈现出明显的正向相关的关系,距离镇中心的距离与贫困发生率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人口密度与贫困发生率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4)依据不同地区贫困形成的主导因素,贫困地区可以划分为道路制约型和人口制约型,其中道路制约性主要分布在荒地镇的东南地区,而人口制约性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针对不同成因的农村贫困,本文提出应该采用不同策略的扶贫措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