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3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5-30
    上一期    下一期

    世界政治与经济
    城市与区域
    产业与布局
    文化与社会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世界政治与经济
    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地缘战略:国家周边论
    胡志丁, 葛岳静, 杜德斌, 刘玉立
    2021, 30(3): 443-45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1.03.2021165
    摘要 ( )   HTML ( )   PDF(922KB) ( )  

    伴随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兴起,围绕古典地缘战略理论的争论一度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激起有关“一带一路”是否是中国当前全球地缘战略的讨论。2019年新冠疫情叠加中美大脱钩使得中国适时调整和制定符合当前整体地缘环境态势的地缘战略迫在眉睫,这关系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民族复兴能否实现。本文借鉴哲学中的主体间性概念重新解读了古典的地缘战略理论。在归纳总结古典地缘战略理论所具有的固有特征后,反驳了“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地缘战略的观点。借用古典地缘战略隐含的构建方式,在分析全球地缘环境、中美地缘关系和中国地缘环境后,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前中国的地缘战略——国家周边论。但是,我们应该承认,无论对中国还是对美国而言,继续围绕中国周边地区的对抗甚至全球尺度的冲突对于双方甚至全球都是不利的。中美必须走出过去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强国必霸的主体间性的共识,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实现中美互动实践的良性循环,以此结束当今世界的种种冲突,走向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对外援助的空间演化分析
    胡建梅, 郝杰, 张意博, 张超
    2021, 30(3): 454-46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1.03.2019552
    摘要 ( )   HTML ( )   PDF(1641KB) ( )  

    对外援助是一国地缘政治与经济的重要承载,是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手段。中国对外援助的空间演化体现了大国崛起时代背景下中国国际地位和世界责任的变迁过程。然而,现有研究较少从发展地理学视角研究中国的对外援助问题。本文研究了中国对外援助的部门特征、时代特征与区域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对外援助的地区和部门分布与受援国需求紧密相关,“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对外援助分配影响显著;中国对不同部门的援助资金主要流向了特定受援地区,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对外援助重心逐渐由东南向西北偏移,体现了中国对外援助战略倾向的转变;中国对外援助遵循“南南合作”的援助理念,属于东亚援助模式;国内学者应加强发展地理学领域内对外援助相关问题的理论构建与认识论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与中介路径
    公丕萍, 姜超
    2021, 30(3): 465-47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1.03.2020004
    摘要 ( )   HTML ( )   PDF(1141KB) ( )  

    科学评估“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与中介路径,对理解国际合作模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相关数据,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总体性影响效果,并分析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交通运输、就业等中介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3—2017年间“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显著地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但新建交通基础设施线路长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等对沿线国家GDP增长的直接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它主要通过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对沿线国家内部的货物资源流动、人口就业率、就业结构等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促进沿线国家的GDP增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GlobeLand30的缅甸地表覆盖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李灿松, 陈军, 葛岳静, 陈利军, 张委伟, 张宇硕, 赵亚博
    2021, 30(3): 478-48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1.03.2019347
    摘要 ( )   HTML ( )   PDF(2460KB) ( )  

    受缅甸国内局势影响和国际环境制约,加上缺乏中高分辨率地理信息资料,外界对其地理环境研究甚少,尤其是缺乏对其地表覆盖变化及驱动因子的了解和认知。利用我国研制的世界上首套全球两期(2000和2010年)30米地表覆盖信息产品GlobeLand30,分析2000—2010年缅甸全国地表覆盖的空间分布与变化,并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政策调控、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等方面综合研究了地表覆盖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十年间缅甸地表覆盖变化较大,时空差异明显。具体为:①林地呈东增西减,总量增加迅速,新增林地中心向东南、东北集中并有不断增长的趋势,靠近“金三角”的缅东南、德林达依海岸的各省邦成为林地高速增长区;②全国范围内耕地减少,在伊洛瓦底河谷区集中依然明显,伊洛瓦底江中下游以西和掸邦耕地减少最多,林地和人造地表侵占显著,农业特许经营和替代种植影响显著;③人造地表增长迅速,以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为重心,向河谷中游和东部蔓延,人口较多的缅族和掸族聚居区成为人造地表高速增长区;④就地表覆盖变化的驱动因素而言,十年间自然灾害对南部地区地表覆盖有明显的影响,但农业政策、政治格局、经济驱动是主要驱动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跨境风电项目的建设模式、梯度转移及减排潜力研究
    韩梦瑶, 刘卫东, 刘慧
    2021, 30(3): 490-50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1.03.2019705
    摘要 ( )   HTML ( )   PDF(1000KB) ( )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样板工程和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中的风电项目建设已经初现规模。中国在巴基斯坦的工程建设中,风电优先项目涉及的项目金额约为6.47亿元,运营期累计发电量可以达到近180亿千瓦时,可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90兆吨。伴随跨境风电项目的梯度转移,中国可再生能源项目落地并网取决于东道国的政策制度安排、建设运营模式、设备供应体系以及电价收购协议等。本研究有助于协助沿线国家完善能源政策制度、加快清洁电力发展、应对气候变化、落实碳减排承诺,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推广提供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砖国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弹性及驱动因素——基于Tapio脱钩和LMDI模型的分析
    王杰, 李治国, 谷继建
    2021, 30(3): 501-50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1.03.2019470
    摘要 ( )   HTML ( )   PDF(1704KB) ( )  

    在金砖国家低碳转型的压力之下,把握碳排放驱动因素、明确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从而完善减排政策迫在眉睫。基于1987—2017年金砖国家碳排放面板数据,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变化,进一步结合IPAT方程和LMDI模型分解影响碳排放量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金砖国家整体上呈现由负脱钩到弱脱钩再到强脱钩的变化趋势,现阶段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碳排放脱钩关系为弱脱钩,南非和巴西的碳排放脱钩分别为强脱钩和扩张负脱钩,金砖国家之间脱钩关系存在阶段性差异;经济强度因素和人口因素是碳排放的主要正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因素则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金砖国家之间驱动因素的作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以从增加技术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严控高能耗产业、构建减排工作国际合作平台等方面入手促进金砖国家减排。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旅游资源与 入境旅游发展空间格局特征与差异
    苏建军, 关丽, 张毓
    2021, 30(3): 509-51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1.03.2019701
    摘要 ( )   HTML ( )   PDF(1029KB) ( )  

    利用旅游资源丰度指数、旅游流质指数、空间一致性系数和二维矩阵等方法,定量比较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8个主要国家旅游资源丰度,入境旅游发展质量,以及旅游资源分布与入境旅游发展质量的空间格局特征与差异。研究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旅游资源数量与质量差异显著,正形成两极分化突出的格局,中西欧国家最优,中亚国家最弱,入境旅游发展质量也呈现出相似的特征。旅游资源资源分布与入境旅游发展质量,呈现较明显的弱协调性,旅游资源集聚具有较明显的国际旅游导向性,两者发生错位的国家超过三分之二。空间一致性表现为显著的区域差异特征,亚洲相对较好,中西欧次之,东欧最弱。为推进沿线国际旅游合作,提出如下建议:坚定“互联互通、平等包容和合作共赢”发展理念,成立国际旅游合作联盟,督促与落实相关战略部署与重点项目;在求同存异基础上,建立共享机制,提高国家间旅游合作一体化水平和协同发展程度;共同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世界级旅游线路与旅游资源品牌,着力提升国际旅游发展影响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区域
    多维视角下京津冀地区人口集疏时空变化
    袁婷, 曹卫东, 陈明星, 戚伟
    2021, 30(3): 520-53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1.03.2019630
    摘要 ( )   HTML ( )   PDF(2164KB) ( )  

    城镇化过程中,人口集疏是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根本动力。基于四普、五普、六普及2015年人口抽样数据,从多维视角分析京津冀地区近25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与集疏态势,研究发现:①京津冀地区人口总体分布仍呈西南稠密而东北稀疏格局,交通干线沿线人口地理集中度高;1990—2015年区县尺度上数量差异加剧,且在空间上存在强相关性:人口热点分布呈现以京、津和沿海区域为轴的“T”形结构,冷点区域则小幅扩张呈“C”形结构;②1990—2015年,京、津两市人口集疏空间表现出明显圈层特性,且人口扩散表现“核心-边缘”特性;河北各市人口集中在市辖区,且其周边区县人口流失程度呈阶段性加重。③综合城市规模等级与行政等级视角,城市规模与行政等级挂钩,城市行政等级越高其人口规模越大,人口集聚能力越强;主体功能分区视角下,开发区人口份额在提高,生态功能区人口份额在下降;京津冀地区人口集疏空间在2010年后发生转变,向沿海地区集聚趋势突出,表现出显著临海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昌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冲突风险评估及分区优化研究
    陈竹安, 冯祥瑞, 洪志强, 马彬彬, 李亦佳
    2021, 30(3): 533-54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1.03.2019676
    摘要 ( )   HTML ( )   PDF(2013KB) ( )  

    以土地利用的导向功能为基础,将南昌市1995、2005和2015三期20种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生态生产空间、生产生态空间、生态空间和生活生产空间。利用空间复杂性指数、空间脆弱性指数和空间稳定性指数3个因子构建冲突模型,借鉴倒“U”型模型,将空间冲突分为4类:稳定可控、基本可控、基本失控和严重失控,在冲突级别的基础上利用优化产业结构、生态系统修复等措施,建立10个亚功能区,优化土地资源,缓解空间冲突,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中南昌市三生空间格局以生产生态空间为主,其次是生态空间、生态生产空间以及生活生产空间,生活生产空间所占比例在上升,其余均在减少,呈现“一升三降”特点;②1995—2015年南昌市三生空间空间冲突愈演愈烈,严重失控单元持续增长,但2005—2015年的增长速度较1995—2005年稍慢,南昌市三生空间冲突失控态势严峻;③不同空间类型冲突存在较大差异,均以可控级别为主,其中失控级别占比由大到小:生活生产空间?生产生态空间?生态生产空间?生态空间;④利用10个亚功能区优化南昌市70%以上的区域,其中以城镇用地等为主的两个亚功能区,70%以上属于允许建设区,以滩地、湖泊、林地等为主亚功能区65%以上属于禁止建设区,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区尺度的北京儿童服务设施可达性分析
    解扬洋, 谌丽, 周爱华, 许婧雪
    2021, 30(3): 546-55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1.03.2019548
    摘要 ( )   HTML ( )   PDF(3873KB) ( )  

    儿童服务设施是建设儿童友好性城市的重要内容。基于北京城区社区人口数据及儿童服务设施数据,通过两步移动搜寻法,以社区为单元分析儿童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分布模式。结果显示,不同类别儿童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服务水平差异较大,在1000米阈值范围内小学的空间可达性水平优于幼儿园,3000米阈值范围内儿童诊所的空间可达性优于公园。受儿童人口和儿童服务设施分布的影响,小学、幼儿园、儿科门诊的可达性均呈现“中心高、边缘低”的分布格局,空间分布不均衡;公园分布则相对分散,其可达性呈现边缘区域优于中心区域分布特征。北京城区儿童服务设施可达性情况可分为五种类型区,类型区之间以同心圆的结构进行组合,局部体现出扇形的特征。据此提出针对不同区域儿童服务设施的改善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峡西岸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廖佶慧, 彭贤伟, 王权, 简萍, 吴清婷
    2021, 30(3): 556-56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1.03.2019520
    摘要 ( )   HTML ( )   PDF(1899KB) ( )  

    土地的高效利用和配置优化是城市化进程的现实需求,探究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从而实现对地区土地利用可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三个子系统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探究海峡西岸城市群2008—2017年的土地利用效益及其时空演化过程和耦合协调关系,进一步识别限制各城市耦合协调关系提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海峡西岸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存在持续上升的时序特征,空间上表现为“东高西低”,高效益单元主要分布于沿海门户城市及中心城市,且趋于聚集,低值单元主要长期分布于内陆城市和南部沿海城市,且范围不断缩减。(2)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在时序上表现出持续上升的特征,空间上表现为“中高西低”,西部低值区范围明显变小;社会效益小幅增长,中东部形成“环状”中效益区;生态效益整体较低,中部低效益区范围扩张显著。(3)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呈不同程度增长趋势,近年以协调发展为主,耦合协调程度表现出由沿海向内陆城市递减的空间异质性,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发展主要受复合因素制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路网空间通达性研究
    肖燕, 邹再超, 刘清春
    2021, 30(3): 567-57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1.03.2019698
    摘要 ( )   HTML ( )   PDF(2884KB) ( )  

    通达性被认为是评价交通网络的方法中一项综合的、直观的评价指标,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城市规划、区域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等多种领域。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陆域范围为研究区,通过运用空间句法模型和网络分析算法,获取路网集成度和等时圈数据并进行GIS可视化表达,定量分析研究区路网发育的空间结构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蓝色经济区内路网体系发育较为成熟,路网线段集聚明显;线段式空间分布格局呈“点-轴”状发散,轴线式空间分布格局呈“干-枝”状发散,形成了区域内部的核心圈与外围圈的互连互通;②城镇区域可达性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中心性和周边路网发达程度,而青岛市和潍坊市位于区域的核心位置,通达性好且对整个区域路网的控制作用较为突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与布局
    “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
    徐梦冉, 李振发, 贺灿飞, 李伟
    2021, 30(3): 577-58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1.03.2020225
    摘要 ( )   HTML ( )   PDF(1475KB) ( )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阿里巴巴平台数据,从企业和行业两个层面考察“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就业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就企业层面而言,“互联网+”阻碍了制造业企业的就业增长。具体分企业规模来看,“互联网+”能够促进大型企业就业增长,但对小微企业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就行业层面而言,“互联网+”程度加深对行业就业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从产业集聚来看,地方专业化、产业多样化和产业内竞争三类集聚动态外部性显著促进企业就业增长和行业就业增长,但地方专业化和产业内竞争会阻碍“互联网+”对行业就业带动作用的发挥。此外,“互联网+”和产业集聚的就业影响具有地区差异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三角城市群工业韧性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鲁飞宇, 殷为华, 刘楠楠
    2021, 30(3): 589-60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1.03.2019717
    摘要 ( )   HTML ( )   PDF(1509KB) ( )  

    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推进优化我国区域工业韧性演变格局和厘清工业韧性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在突变级数模型对工业韧性评价的基础上,利用核密度估计、泰尔熵指数和Tobit空间滞后面板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工业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工业韧性提升显著,总体上达到了中高韧性水平。长三角城市群工业韧性的内部差距不断缩小,但仍然存在不同空间尺度的“核心-边缘”分异格局。(2)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心城市工业韧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及宁波等城市周边形成高水平工业韧性的集聚区。(3)工业结构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工业韧性的最主要因素。区域金融环境、政府公共服务以及区域外贸依存度均不同程度对工业韧性产生显著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服务业集聚的特征研究
    王猛, 王琴梅
    2021, 30(3): 601-61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1.03.2019491
    摘要 ( )   HTML ( )   PDF(1161KB) ( )  

    基于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采用区位基尼系数刻画2010年中国服务业集聚的特征,研究表明:(1)全国层面上,服务业整体的区位基尼系数为0.52,集聚程度适中;分组来看,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生产者服务业、消费者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所有的服务业门类均表现出集聚性,部分门类的集聚程度高于制造业;与2000年相比,生产者服务业、消费者服务业的集聚程度有增有减,而公共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存在减弱趋势。(2)在三大地区层面,西部的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中部的服务业集聚程度最低,东部的服务业集聚程度则处于中间水平;服务业的分布差异主要由东、中、西部内部的分布差异所引起。(3)省域层面上,服务业的平均集聚程度相对降低,部分门类甚至呈非集聚状态,但仍有服务业门类属于高度集聚;西藏、青海、新疆等欠发达省份的服务业集聚程度要远高于发达省份;服务业的分布差异主要由省域内部的分布差异所引起。本文为有关中国服务业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蓝色经济通道的概念、理论基础及中国维护蓝色经济通道安全的路径
    梁甲瑞, 马翠红
    2021, 30(3): 611-61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1.03.2020057
    摘要 ( )   HTML ( )   PDF(850KB) ( )  

    不同于海上交通线和海上战略通道,蓝色经济通道具有安全、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多层面的含义,致力于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关注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沿岸最不发达国家,是一条海上大通道、海上合作平台,而不是具体的交通线、咽喉要道、海峡或海上交通线附近的战略岛屿。蓝色经济通道的海上大通道、海上合作平台内涵决定了其拥有理论基底。复合相互依赖理论、全球海洋治理理论、地理环境理论是其理论基底。安全维度是蓝色经济通道的最基本内涵。维护海上安全是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与社会
    中国省域生态-文化-旅游协调发展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贾垚焱, 胡静, 刘大均, 朱磊, 李亚娟
    2021, 30(3): 620-63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1.03.2019559
    摘要 ( )   HTML ( )   PDF(2052KB) ( )  

    基于生态-文化-旅游协调发展机理,构建三大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ESDA和GWR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省域生态-文化-旅游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我国省域生态-文化-旅游协调发展指数较低,十年来虽呈上升趋势但增幅较小,处于濒临失调阶段;协调发展指数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及西南部四川省,十年来呈现高值区扩散、低值区面积有所缩减的发展态势;三大子系统在不同的省域单元上空间表现各异,发展水平差异表现为生态>旅游>文化,东部省份三大子系统整体较高,西部整体较低且生态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文化、旅游发展水平,中部省份介于两者之间;省域生态-文化-旅游协调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从影响机制来看,行政力度、经济基础、市场条件及开放程度对区域生态-文化-旅游协调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旅游地理研究格局及热点分析
    雷彬, 李松志, 张祚
    2021, 30(3): 632-64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1.03.2019645
    摘要 ( )   HTML ( )   PDF(1197KB) ( )  

    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0—2019年资助的560项旅游类课题为数据来源,对课题立项的时空分布、承担单位、负责人等进行统计分析,构建由6个主类和15个亚类组成的旅游地理问题分类体系,运用词频统计和内容分析法,总结我国旅游地理研究格局和热点发展态势。研究发现:2000年至2019年间,自然基金委对旅游类课题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强,总体呈先缓慢、后迅速增长、再大幅提升后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资助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的特点,课题依托单位明显优势集中,课题承担人则呈离散分布;旅游流、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交通等研究主题热度逐渐减弱,旅游者行为和感知、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旅游地空间、典型旅游地保护和开发、旅游生态环境等主题热度明显上升,在此基础上对各热点主题历年变化特征和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本文更新和拓展了以往同类研究发现,对旅游学者进行研究选题和课题申报有参考和指导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维“流”视角下区域旅游网络结构特征及其作用机制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韩剑磊, 明庆忠, 史鹏飞, 骆登山
    2021, 30(3): 645-65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1.03.2020376
    摘要 ( )   HTML ( )   PDF(1513KB) ( )  

    基于多维流视角,运用GIS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云南省旅游经济流、客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网络结构差异特征及相互影响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云南省供需两侧旅游流反向发展态势明显,旅游流网络异质演变特征明显,流量水平趋高,而流质水平偏低。旅游经济流发展未能随着旅游客流和信息流的发展而增强,网络密度偏低且长期存在旅游经济发展孤点,旅游经济合作交流不足。各州市在旅游经济流网络中“零和竞争”的偏利非共生发展态势,使得旅游市场领域存在一定的“公地悲剧”现象。云南省旅游流节点水平及其空间特征差异显著,”核心-边缘”结构明显。云南省旅游经济流受到旅游客流的中介力、旅游信息流的推动力、旅游资金流的拉动力三者的共同作用影响,各作用力影响程度表现出强弱历时性差异演化,旅游客流中介力持续增强,旅游信息流推动力稳步强化,旅游资金流拉动力显著下降。云南省旅游经济增长及旅游经济流网络发展驱动模式,正逐步由“供给侧拉动型”向“需求侧推动型”转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耦合协调研究
    黄爱莲, 朱俊蓉, 罗平雨
    2021, 30(3): 657-66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1.03.2019613
    摘要 ( )   HTML ( )   PDF(1012KB) ( )  

    旅游兴边贸,边贸促旅游,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相互作用,促进边境产业新动能发展,最终形成跨境旅游一体化的格局。借用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探讨并分析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两大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建构两个产业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模型和指标评价体系,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口岸地区东兴市为例,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和耦合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东兴市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发展综合发展水平函数值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09年的0.017增加到2018年的1.004;边境贸易综合发展水平函数值从2009年的0.01增加到2018年的1.007。东兴市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耦合度在2009—2017年处于磨合阶段,2018年进入稳定阶段,耦合协调度实现了从低水平耦合协调阶段向中等水平耦合协调阶段转变,最终进入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研究结果强调了边贸在其中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并指出边境地区应积极利用国家边境开放政策,一方面通过旅游企业组织开发边贸旅游产品;另一方面通过边贸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边境口岸游客的增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