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3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2-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世界政治与经济
    城市与区域
    产业与布局
    文化与社会
    书评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世界政治与经济
    论大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领导作用:理论、经验与启示
    马亚华, 杜德斌
    2023, 32(2): 1-1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2.2020663
    摘要 ( )   HTML ( )   PDF(592KB) ( )  

    由于国家行为体的有限理性,以制度性合作为目标的区域一体化通常会遇到立约和遵约的双重难题。但在一个权力和利益异质分布的区域体系内,参与合作谈判的国家会因实力差异而分化成领导者、追随者和搭车者三种类型,其中作为领导者的大国能够通过发出可信威胁来改变小国策略空间,对搭车和背约等机会主义行为进行制约,从而降低达成协议的难度并有效维护协议的权威性。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异质性集体行动分析框架,借助社会行动理论模型,从规范和经验两个层面论证了一体化在功能上依赖大国领导以及在空间上遵循非均衡发展路径的现实逻辑,所得结论对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进行准确定位乃至在国际地缘战略制定中或许有着启示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MAS模拟的北极航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
    骆巧云, 刘伟, 寿建敏
    2023, 32(2): 12-2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2.2020853
    摘要 ( )   HTML ( )   PDF(1329KB) ( )  

    随着全球气温不断升高、海冰不断融化缩减,北极海上运输活动日益增加,对北极大气和海洋生物等产生了潜在的威胁。从生态保护视角,以北极船舶海上溢油事故为例,评估北极海上运输活动对北极海洋生物的潜在影响;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究影响因素的效应大小。考虑到北极航运和北极海洋生物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运用多主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 MAS)建模并进行模拟分析。将北极航运的生物效应模型与北极航运海上运输模型、船舶溢油模型、溢油扩散模型相结合,以溢油污染区域的北极海洋生物损失率(直接接触溢油的北极海洋生物数量占比)和溢油油膜面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结果表明,以北极东北航线为例,北极船舶交通量较少时,北极船舶溢油事故将影响1.1%~1.4%的北极海洋生物;交通量翻一番时,影响扩大至2.1%~2.7%。对北极海洋生物损失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溢油持续时间,北极水域通航期次之,北极船舶交通量影响再次之,溢油种类的影响最小。造成不同溢油种类中北极海洋生物损失率差异的重要原因是溢油面积不同。研究结果有助于评估北极航运对北极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可为北极海上事故应急响应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GlobeLand 30的南亚各国人造地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李安琪, 曹鑫, 崔喜红, 梁涵玮, 李强, 全振先, 张政
    2023, 32(2): 23-3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2.2021175
    摘要 ( )   HTML ( )   PDF(1655KB) ( )  

    以南亚各国为例,基于2000、2010和2020年三期GlobeLand30数据,通过空间扫描统计法、景观扩张指数和洛伦兹曲线对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两个时段南亚各国的人造地表扩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南亚各国人造地表的时空变化和空间结构的发展特征。结果表明:(1)南亚人造地表面积持续扩张,扩张率由2000—2010年的0.42%增长到2010—2020年的2.59%。(2)近20年来,印度人造地表面积扩张量最大,不丹的扩张率最快,南亚在人造地表扩张的过程中出现了显著的空间热点区域,并且在不同时段表现出空间热点的迁移现象。(3)巴基斯坦西部、斯里兰卡中部、孟加拉国西北部以及印度东部和南部飞地式斑块增加,人造地表呈现出分散凌乱的扩散特点;印度北部、斯里兰卡东部和孟加拉国东南部的新增斑块类型由飞地式转化为填充式和边缘式,表现出从扩散式阶段发展到趋于紧凑的聚合式阶段的变化趋势。(4)南亚各国人造地表的扩张在不同规模的城市尺度上存在很大差异,导致人造地表扩张过程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创意城市的区域多样性与网络结构特征
    曲华丽, 何金廖
    2023, 32(2): 36-4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2.2021399
    摘要 ( )   HTML ( )   PDF(1621KB) ( )  

    创意城市是当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之一。然而,当前研究主要关注创意城市构成要素,缺少从全球尺度分析不同地区创意城市发展的异同性。本文系统梳理创意城市的概念内涵,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员城市为基础数据,通过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考察了全球创意城市的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区域多样性以及 “创意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研究发现:①全球创意城市在类型上以手工艺和民间艺术、音乐为核心主题,在空间上呈现以西欧、东北亚、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为主要集聚地的发展态势。②全球创意城市因受到历史文化和地理邻近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很强的区域聚类现象,全球国家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音乐媒体艺术类国家(以欧洲和加勒比海国家为主)、文学创意类国家(以印欧语系国家为主)、手工艺与民间艺术类创意国家(以古丝绸之路国家为主)、设计创意及美食类国家(以亚洲国家为主)。③韩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美国、中国等国家在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中国创意城市数量较高,但网络中的度中心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主要由于中国的创意城市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缺少多样化创意发展战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波士顿共享单车出行与街区建成环境的关系研究
    喻冰洁, 梁源, 杨林川
    2023, 32(2): 48-5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2.2021256
    摘要 ( )   HTML ( )   PDF(3901KB) ( )  

    共享单车作为低碳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在全球许多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已有共享单车与建成环境的关系研究较少关注街区空间尺度及形态因素,且忽略了影响因素的非线性作用。基于波士顿共享单车出行数据,分析共享单车出行的时空特征;运用广义可加混合模型,解析骑行量与街区建成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波士顿共享单车骑行量由中心区向城市外围呈圈层梯度递减趋势,骑行距离具有3km集中骑行圈与6km极限骑行圈特征;②周末、天气、温度等时变因素会显著影响单车使用;③骑行量与街区总人口数、路网密度和地铁接入性显著正相关,与街区路网方向熵、平均路段长度分别呈L形、倒U形的非线性关系。最后,从可骑行社区构建、TOD慢行系统建设以及精准化共享单车投放等方面,阐述了研究对我国城市的启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区域
    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变动对其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以北京为例
    党云晓, 张文忠, 吴绍华, 邱乐丰
    2023, 32(2): 59-6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2.2021068
    摘要 ( )   HTML ( )   PDF(939KB) ( )  

    流动人口在城市更新改造中面临居住与就业的不稳定,不利于其幸福感的提升。基于北京大样本问卷调研数据,分析城市更新背景下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变动特征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流动人口的幸福感低于本地人口,不同属性特征的流动人口,其居住-就业变动对应的幸福感水平有所差异;过去5年维持居住与就业稳定的流动人口其幸福感更高,发生居住或就业变动的流动人口幸福感偏低;主动型居住迁移相比于被动型居住迁移对应更高的幸福感;控制人口属性后,就业单项变动及居住-就业双变动对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且就业变动带来的消极作用对流动人口的影响更大;居住变动对幸福感产生正面影响,且居住变动带来的积极作用对流动人口的影响更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互联网与数字乡村研究热点与进展
    王雯雅, 汪明峰, 张英浩, 汪凡
    2023, 32(2): 70-8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2.2021147
    摘要 ( )   HTML ( )   PDF(1190KB) ( )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借助CiteSpace软件,选取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对1999年至今的中国互联网与数字乡村研究进行文献分析,研究发现:①中国互联网与数字乡村研究在2015年之前发文量较少且增速缓慢,从2015年开始,进入飞速增长阶段。②“互联网+”“互联网”“互联网金融”这三个关键词在中国互联网与数字乡村研究中出现的频次最高,其中关键词“互联网”突现强度大、出现时间早、时间跨度长;研究总体呈现多学科视角及多学科交叉的趋势。③相关研究经历了起步(2005—2010年)、增长(2011—2016年)和深化(2017年至今)三个阶段。④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互联网+”在农村的应用、互联网与农村经济发展、数字乡村发展的政策效应和数字鸿沟。未来研究趋势主要体现在研究领域扩展、研究尺度多样化、理论框架完善及研究方法创新等方面。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妇幼健康水平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
    谢潇, 盈斌, 杜芳娟, 宋潇玉, 吴函彦
    2023, 32(2): 82-9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2.2021382
    摘要 ( )   HTML ( )   PDF(1520KB) ( )  

    以孕产妇死亡率、围产儿死亡率作为中国妇幼健康水平的主要表征指标,运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面板回归等方法对2005—2015年间中国妇幼健康水平进行空间格局变化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①2005—2015年以来中国妇幼健康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西部增长幅度高于中东部地区,但整体保持“东-中-西”梯度递减的态势;②2005—2015年中国妇幼健康水平的相对差异显著,孕产妇死亡率的差异随时间呈波动变化、围产儿死亡率的差异随时间趋于上升;其中,西部地区的地带内差异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③妇幼健康水平的莫兰指数表现为“W”形的变化趋势,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减小,中东部地区形成稳定热点区、西部地区形成稳定冷点区;④产前检查率、城镇化水平和人均公共卫生支出的发展对妇幼健康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环境温度、高危孕产妇比例、女性文盲率的增加对妇幼健康的发展起抑制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海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地位研究
    沈泽洲, 王承云
    2023, 32(2): 93-10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2.2021071
    摘要 ( )   HTML ( )   PDF(1110KB) ( )  

    基于WIPO数据库中全球专利合作数据,构建2010—2019年上海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以及2019年全球32个第一等级科技型城市间的科技创新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功能多中心迭代分析,探究上海参与全球科技合作的地位。研究发现:10年间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已经扮演了相对重要的角色,但并未明显提升自身在科技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上海在全球32个城市创新联系强度排名第六,在创新联系广度上排名第一,上海现阶段与其他城市间的科技创新联系表现为广泛多元而不深入的特点。通过功能多中心迭代分析对32个城市进行分级,可以发现网络中各城市的创新地位表现为多中心高低分布特点;上海与伦敦、鹿特丹的地位相当,位于第三等级;在创新联系强度排名前6名的城市中已属于“边缘型”,与前5名城市的科技创新联系强度存在较大差距。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与布局
    中国城市群产业协同集聚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王运喆, 张国俊, 周春山
    2023, 32(2): 104-11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2.2021680
    摘要 ( )   HTML ( )   PDF(1370KB) ( )  

    以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及的19个中国城市群共201个城市数据为样本,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型、空间误差模型等方法对城市群2006—2018年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群第二、三产业协同集聚水平总体呈现波动下降的态势,其中第二产业区位熵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第三产业区位熵则持续缓慢下降。②中国城市群第二、三产业协同集聚空间格局保持相对稳定,城市群产业协同集聚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依旧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而中部地区的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相对较为落后。③中国城市群第二、三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集聚态势逐渐减弱、内部差异逐渐增大。④运用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城镇化、政府调控和外商投资强度对中国城市群第二、三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空间布局影响较为显著,而科技支出强度的影响不显著。⑤产业协同集聚发展需因地制宜,东部地区城市群应发挥好政府的调控作用推动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分工;中部和东北地区城市群应加快提升第三产业,确保其配套服务业能适应第二产业发展;西部城市群则应加强自身城镇化建设水平,保持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稳定上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供需匹配治理策略研究
    朱明, 高峰, 史春云, 曹姗
    2023, 32(2): 115-12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2.2020824
    摘要 ( )   HTML ( )   PDF(804KB) ( )  

    乡村旅游是我国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力量。随着疫情后客源市场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对供给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在快速开发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系列供需错配问题,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将江苏省昆山市作为案例地,以游客市场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IPA分析法和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探查乡村旅游地供需错配现象,着重从供给侧明确了昆山乡村旅游供需错配的主要表现及治理方向。文章将旅游地供需匹配治理逻辑与“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融合,构建了基于乡村振兴的乡村旅游供需匹配治理逻辑框架,并据此提出了昆山乡村旅游的治理思路。研究成果对推进我国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地城市医疗点空间结构识别与影响机理探究
    黄勇, 赵航, 陈国磊
    2023, 32(2): 125-13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2.2021149
    摘要 ( )   HTML ( )   PDF(1687KB) ( )  

    以山地城市贵阳市中心城区为例,运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网格维数法对其医疗点的空间结构进行识别及影响机理探究。结果表明:①贵阳市中心城区医疗点空间分布呈显著集聚模式,医疗点的核密度在空间分布上呈“四核心,次中心多点环绕”的分布特征,呈“y”形布局态势;医疗点整体呈“西北-东南”方向布局。②乡镇社区(街道)单位人口的医疗点数量呈显著空间正相关,冷热点围绕环线分布。③贵阳市中心城区医疗点具有不均衡性、概率不等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形结构复杂。④区域医疗点空间分布受到人口分布特征格局、道路等级与可达性、房价与GDP、海拔与坡度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
    唐波, 陈得冠, 罗皓, 谢伟星, 林琳
    2023, 32(2): 136-14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2.2020813
    摘要 ( )   HTML ( )   PDF(1378KB) ( )  

    传统制造业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POI数据为基础,利用核密度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以全国唯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佛山为例,探讨其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7年,佛山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布呈现出“主核心区+次核心区+周边分散”的空间模式,各级聚集区的面积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收缩,集聚程度加强。(2)佛山市高新技术企业处于持续聚集的阶段,但是镇(街)之间出现空间差异,南海区与顺德区集聚水平高于佛山市整体水平且持续增长,形成高-高集聚区。(3)在影响因素方面:政策扶持对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最大,产业集聚是基础,区位环境关联度较低,高校和人才资源的作用不容忽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与社会
    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的国家公园游憩功能研究
    张佳宝, 乌恩
    2023, 32(2): 146-15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2.2021255
    摘要 ( )   HTML ( )   PDF(779KB) ( )  

    从游客感知价值角度切入,对比分析游客在中外国家公园中的游憩行为和需求,可为国家公园游憩功能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和中国武夷山国家公园为案例地,收集游客发布的网络游记,利用ROST CM6软件进行网络文本分析,将国家公园游客感知价值分为七个维度:品牌价值、环境价值、体验价值、服务价值、情感价值、认知价值和成本价值。对比两地游客的评价,量化打分后,发现游客对黄石国家公园的总体评价要远高于武夷山国家公园。基于此得出游客在国家公园的游憩需求有:亲近自然、放松身心、增加特色体验、强身健体、求知审美等,相对应的国家公园游憩功能应包括:自然展示功能、户外游憩功能、自然科普功能、自然美育功能等。结合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实际情况,对其提出五方面优化建议,包括多形式进行自然展示、丰富户外游憩产品、构建自然教育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和建立品牌形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青岛的韩国人的社会融合研究
    周杰, 唐顺英
    2023, 32(2): 158-16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2.2020811
    摘要 ( )   HTML ( )   PDF(580KB) ( )  

    中韩建交以来,青岛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快速的经济发展吸引大量的韩国人和韩国企业流入,韩国人已逐渐成为当地社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数据资料,从社会经济、文化、心理三个方面构建了在青岛的韩国人的社会融合维度,分析了在青岛的韩国人的社会融合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青岛的韩国人社会整体融合的水平不高;其中,文化融合的程度最高,社会经济融合的程度次之,心理融合的程度最低。融合程度受年龄、文化程度、本地亲属数、来青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思想转变、搭建信息平台、政府管理三方面提出促进在青岛的韩国人社会融合的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的县域村镇人口迁移研究进展与展望
    刘宁, 刘青, 李贵才
    2023, 32(2): 166-17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2.2020688
    摘要 ( )   HTML ( )   PDF(1384KB) ( )  

    新时期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格局显著、研究尺度下沉,了解县域村镇人口迁移规律模式与影响机制对县域村镇规划编制及发展战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CiteSpace分别识别1985年、2009年以来中国的县域村镇尺度人口迁移研究热点,分析显示新旧热点联系紧密,理论与实证研究稳步发展,三十多年间学者关注的主要议题大体一致,集中在迁移主体特征、迁移过程的规律模式、迁移的影响因素与机制及迁移带来的影响与效应四个方面,由此系统性梳理归纳出国内关于县域村镇人口迁移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进展。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学界研究趋势提出可重点关注的4类议题:(1)创新理论方法与基础数据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规范数据采集与统计口径、寻求学科交叉融合应用将极大扩展县域村镇人口迁移研究的想象空间。(2)尺度纵横向比较研究。探索不同尺度迁移规律,借鉴其他地区同尺度人口规划经验,以提出适应不同层级发展需求的策略。(3)迁移的时空演变与影响机制研究。关注下沉尺度的县域内部人口迁移模式,回溯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家庭迁移模式,关注制度变量与迁移时间等新影响因素。(4)迁移的微观影响与效应研究。运用新理论与方法在个体与家庭微观层面开展影响研究能反映真实的自下至上的诉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书评
    《重塑: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区域和网络》评介
    康江江
    2023, 32(2): 179-180. 
    摘要 ( )   HTML ( )   PDF(2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