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3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3-15
    上一期   

    世界政治与经济
    城市与区域
    产业与布局
    文化与社会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世界政治与经济
    泛亚高铁建设背景下中国西南-东南亚城市联系的多情景预测
    赵敏, 张俊, 李鹏
    2023, 32(3): 1-1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3.2021761
    摘要 ( )   HTML ( )   PDF(4416KB) ( )  

    高铁建设对推进 “一带一路”倡议的互联互通发挥了基础作用,开展泛亚高铁建设背景下的国际间城市联系预测研究,可为设施联通中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基于国际高铁建设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针对2025、2030和2040年泛亚高铁建设情况提出Ⅰ、Ⅱ、Ⅲ三种不同情景,选取东南亚七国与中国云桂两省区的50个主要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成本加权距离、加权平均出行时间和引力模型,分析城市可达性和联系强度的时空变化。结果发现从现状情景到情景Ⅲ是最优解:①城市对时间成本总值将压缩28.0%,一日达城市对成为主体,区域北部与中部的城市对可达性差距缩小;②各城市时间成本平均值将减少6.8 h,城市时间成本的空间结构由圈层式转变为多廊式;③各城市联系强度平均值向高联系强度区间集聚,研究区内城市间联系强度的空间差异缩小;④低联系强度区间的城市对由非均质网络发展为均质网络,高联系强度区间的城市对由北、南部局域网发展为全域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手机出口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徐婧雅, 宋周莺
    2023, 32(3): 17-2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3.20220043
    摘要 ( )   HTML ( )   PDF(1462KB) ( )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手机生产网络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逐渐成为全球第一大手机出口国。同时,随着我国国内手机市场渐趋饱和,越来越多的中国手机生产商开始注重海外市场的开发。本文通过贸易流、贸易强度指数、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7年以来我国手机出口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7年以来,中国手机出口经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波动增长三个阶段,全球占有率不断提升,但受贸易保护主义和新冠疫情的冲击,2018年以来我国手机出口规模出现一定程度的缩水。(2)中国手机出口贸易网络密度不断增强,整体呈现以东亚、美国、欧盟为核心的三极格局,但手机出口贸易网络的集中度较高,存在安全隐患。(3)中国手机出口贸易网络的核心节点与贸易强度较大地区存在空间错位,欧盟是最大市场但贸易强度指数不高,非洲市场份额很小但贸易强度指数极高,东盟是我国手机出口主要市场、也是出口依赖度较高的地区。(4)影响我国手机出口格局的主要因素是供给侧的制造业劳动力价格和R&D经费支出,其次是需求侧的制度质量、市场规模等,而流通方面的影响较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蒙俄经济走廊旅游吸引物分布特征及形成因素
    周李, 张晓瑶, 徐琳琳, 虞虎, 吴殿廷
    2023, 32(3): 28-4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3.2021543
    摘要 ( )   HTML ( )   PDF(1237KB) ( )  

    解析中蒙俄经济走廊旅游吸引物的分布特征和基本规律,是有效提升中蒙俄跨境旅游合作,增强“一带一路”发展动能的关键。通过国家门户网站检索、重点旅游书籍摘录和旅游景区网站比对等方法,建立了包括10 463个旅游吸引物点位信息的基础数据库,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相结合的方法,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旅游吸引物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测度和分析,进而提出中蒙俄边境旅游合作发展策略。研究表明:(1)中蒙俄经济走廊旅游吸引物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集聚性,由西向东空间分布密集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自然和人文旅游吸引物空间格局均呈 “一主,两次,双中心”特征。(3)中蒙俄经济走廊旅游吸引物分布具有显著的人口依赖性、交通依托性、政府引导性,其中经济发展和自然禀赋对自然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产生决定性作用,人口密度和交通可达性是影响人文旅游吸引物分布的关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俄罗斯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过程、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
    初楠臣, 张平宇, 吴相利, 徐爽, 史晓楠
    2023, 32(3): 41-5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3.2020884
    摘要 ( )   HTML ( )   PDF(1434KB) ( )  

    遵循过程-格局-机理的脉络,结合每日新增病例、累计确诊病例、治愈量、死亡量等分析俄罗斯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过程,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俄新冠肺炎疫情的格局变化,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俄新冠肺炎疫情扩散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自2020年1月31日俄罗斯出现首例确诊病例以来,俄新冠肺炎疫情经历了平稳偶发、迅速暴发和扩散、扩散衰退、严重扩散等4个阶段,其治愈量保持稳定上升态势,死亡率徘徊于2%。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医疗水平、交通设施等是影响俄罗斯新冠疫情扩散的重要因素,空间上,俄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表现为早期的多点扩散到后期的全面扩散,以及以莫斯科市为中心的邻近扩散、迁移扩散、廊道扩散的“由西到东”格局特征,与此同时,俄内部疫情也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性,莫斯科市、莫斯科州、圣彼得堡市、下诺夫哥罗德州、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汉特-曼西自治区、罗斯托夫州、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等是疫情重灾区。最后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俄未来合作发展对策与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资源场引力模型的世界铝土矿流动格局演变分析
    吴迪, 王宇鹏, 王诺
    2023, 32(3): 52-6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3.2021065
    摘要 ( )   HTML ( )   PDF(1134KB) ( )  

    铝土矿是国际贸易中的大宗货物,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进口国之一。探讨21世纪以来世界铝土矿流动格局的变化,分析其演变成因,对于中国调整产能结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引入资源场概念,构建了铝土矿资源场引力模型,揭示了其变化成因。结果表明:世界铝土矿资源的流动是自南半球起至北半球横跨大洲的海上搬迁过程;资源场的位势决定了铝土矿资源流动迹线的变化;马六甲海峡是几内亚至中国最重要的海上通道,其运量占中国铝土矿进口量的44%;世界铝土矿输出国充足的供给能力和输入国旺盛的生产需求是推动铝土矿资源流动的基本驱动力,运输成本和铝土矿价格是其流动的基本阻力。本研究揭示了近年来世界铝土矿资源的流动格局及其演变成因,对于中国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区域
    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区域经济韧性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分析
    李连刚, 胡晓辉
    2023, 32(3): 64-7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3.2021987
    摘要 ( )   HTML ( )   PDF(2063KB) ( )  

    新冠疫情对区域经济体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其影响对象、空间尺度和传播规律均有别于以往任何冲击。探究新冠疫情冲击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应对与适应,为区域经济韧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议题。在理解新冠疫情的冲击特征和发展态势基础上,论文从抵抗力角度出发,测度了中国省域经济韧性,分析了造成经济韧性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不同维度下区域经济韧性存在差异性与复杂性,GDP维度抵抗力较高,低抵抗力区域集中在中部和东北地区;进出口维度抵抗力最低,边疆地区进出口抵抗力更低;消费维度抵抗力较低,长期来看,东部地区消费抵抗力较高。(2)产业结构属性对区域经济韧性影响显著。从较长时段看,高专业化对韧性有显著促进作用;相关多样化在疫情发生一段时间后对韧性起积极促进作用,非相关多样化长期对区域经济韧性起消极作用。(3)政府调控能力对韧性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外依赖有利于区域经济积极应对疫情冲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三大城市群收缩城市“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分析
    路昌, 徐雪源, 周美璇
    2023, 32(3): 76-8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3.2021226
    摘要 ( )   HTML ( )   PDF(1954KB) ( )  

    以人口密度作为量化标准,识别2012—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137个县级以上城市的收缩情况,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对收缩城市“三生”功能及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12—2017年,三大城市群共40个收缩城市,占城市总量的29.20%,以轻度收缩为主,主要包括资源型城市、核心城市周边中小城市和偏远欠发达城市三种类型。研究期间,三大城市群收缩城市“三生”功能时空格局变化差异显著,京津冀收缩城市综合功能下降趋势最为明显。三大城市群收缩城市“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偏低,其中京津冀城市群明显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地域差异显著。研究表明:不同城市群收缩城市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与功能变化显著指标较为相关,三大城市群城市收缩情况与“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联系密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海洋经济圈环境效率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韩沅刚, 董会忠, 张宏杰, 曹正旭
    2023, 32(3): 89-10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3.2021011
    摘要 ( )   HTML ( )   PDF(1847KB) ( )  

    提升海洋环境效率既是海洋强国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采用Undesirable-SBM模型、ESDA空间统计、云模型、GWR等方法,考察海洋经济圈2007—2020年海洋环境效率时空演变特征与作用机理。研究表明:①2006—2011年海洋环境效率呈“M”形波动,到2012年趋于稳定,海洋环境效率呈由南向北升高的发展态势,污染处理效率低下与环保投入浪费是阻碍其提升的主因。②海洋环境效率空间非均衡特征显著,区域绝对差异持续存在。③海洋环境效率影响因素作用效应的空间差异显著,基础设施与环境监管的正向影响较为强烈;受限于“回弹效应”,资源利用的影响程度强烈波动;产业结构落后阻碍海洋环境效率提升。研究结果为实现海洋经济圈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对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的城市活力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孙启翔, 李百岁, 田桐羽, 许晔晖, 赵洪朴
    2023, 32(3): 101-11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3.2020892
    摘要 ( )   HTML ( )   PDF(1513KB) ( )  

    城市活力作为刻画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其定性定量分析已成为研究热点。基于POI数据与夜间灯光遥感数据,运用空间可视化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内蒙古城市白天及夜间活力水平、规模、结构及时空耦合进行测度,并深入分析其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内蒙古城市大部分城市活力态势不佳,两极分化明显,活力规模位序转换显著,呈现非均衡化发展特征;②活力强度整体上以“扎赉特旗-阿拉善左旗”为分界,形成“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时空耦合强度呈层状由市中心逐渐向外递减扩散;③经济密度、三产占比、信息化程度、科技实力4个因素对内蒙古城市活力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较为显著,均具有明显的时空依赖特征。依据研究结果,结合内蒙古城市发展实际,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与布局
    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创新能力空间转移特征及影响因素
    黄梦瑶, 钟业喜, 毛炜圣
    2023, 32(3): 112-12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3.2020670
    摘要 ( )   HTML ( )   PDF(1215KB) ( )  

    基于2001—2016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31个细分产业的创新产出数据,利用空间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制造业创新能力空间转移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创新结构稳定性不强,中创新产业数量偏少,缺乏“中坚”力量支撑。(2)长江经济带下游创新发展态势优良,但缺乏创新合作;中游地区创新发展稳定,各省优势互异,但须提升区位优势,加强产业竞争力;上游地区产业创新发展态势减弱,而云南后发优势明显。(3)高创新产业的创新发展呈现出向长江经济带整体逐渐扩散的趋势;中创新产业呈现出向长三角区域集聚,以医药制造业为主的部分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规律;低创新产业呈现出从零星分布到片状集中于内陆地区的转移规律。(4)经济基础、创新投入和基础设施水平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创新能力增长的影响较大,信息化程度、教育水平、经济开放程度以及人力资本的影响较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苏省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化及影响机制研究
    李在军, 胡美娟
    2023, 32(3): 124-13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3.2020926
    摘要 ( )   HTML ( )   PDF(988KB) ( )  

    生态福利绩效融合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工具,反映了区域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对2000—2017年江苏省13座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时空演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江苏省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年均值较低,为0.455,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变动特征,先后经历快速下降期、缓慢波动期及有序增长期;(2)从空间上看,城市之间生态福利绩效差异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福利绩效具有明显的空间错配,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市生态福利绩效远低于经济欠发达的苏中、苏北地市;(3)动态面板回归揭示城镇化、经济增长与生态福利绩效均呈现显著的“U形”曲线关系,消费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起到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和能源强度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人口密度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程度较弱且不显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大树理论”的港口腹地全树形生命空间结构探析
    李振福, 邓昭, 张一然
    2023, 32(3): 136-14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3.20220086
    摘要 ( )   HTML ( )   PDF(570KB) ( )  

    港口腹地系统是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重塑的重要力量,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基于港口腹地演化理论及生态学理论,根据港口腹地发展新特征,从概念界定、演化模式、演化机理等方面提出了港口腹地“大树理论”,将其分为港腹树干生长、港腹树根生长、港腹树冠生长、港腹全树形生命空间结构生成4个时序阶段,对各阶段演化模式进行刻画和解析。其次,从港腹空间系统、经济系统、交通系统等角度对港腹全树形生命空间结构演化机理进行系统揭示。最后,以大连作为实证研究案例,验证港口腹地“大树理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与社会
    旅游发展背景下民族村寨居民地方性感知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银松, 李瑞, 殷红梅
    2023, 32(3): 144-15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3.2020846
    摘要 ( )   HTML ( )   PDF(1087KB) ( )  

    以贵州雷公山地区24个民族村寨为典型案例地,基于居民地方性感知调查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24个民族村寨分为旅游发展程度不同的五种类型,并对其居民地方性感知进行测度;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对雷公山地区影响村寨居民地方性感知的景观、文本、符号和情感四个维度进行因子探测和交互探测,探索山地型民族村寨地方性感知的流变规律。研究发现:①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的村寨居民地方性感知存在差异,其中处于稳固阶段的村寨居民地方性感知最弱;②从待开发阶段到稳固阶段,居民对景观、文本和符号维度的感知增强,但对情感维度感知呈减弱态势;③地方性要素功能从待开发阶段至稳固阶段呈现出由日常生活向娱乐休闲再向产业发展的变化;④各阶段村寨的地方性感知维度两两交互后均为双因子增强,且景观维度和符号维度交互作用后对地方性感知的影响最大。上述结论为避免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同质化”和“无地方性”、促进旅游与民族村寨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教师日常行为视角的大学城“孤岛化”研究
    赵琳, 窦茜茜, 殷冠文, 赵兰
    2023, 32(3): 157-16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3.2020819
    摘要 ( )   HTML ( )   PDF(1440KB) ( )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学城等新型城市空间大量涌现,与此同时,建立在城市边缘的大学城与城市中心的地理“隔离”也逐渐显现。本文用“孤岛化”来概括这种现象,并从教师行为视角出发,以济南长清大学城为例展开探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了教师的通勤、购物、医疗、休闲等日常行为特征,揭示了大学城“孤岛化”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大学城生活服务设施的不完备,使多数教师选择在市中心区居住,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引发了教师高频率、高耗时的通勤行为。教师的生活需求在大学城内得不到充分满足,因此购物、就医、休闲等日常行为倾向在市中心区进行。因此,通过教师行为可以看出,存在长清大学城、长清区中心、济南中心区三个层次的空间,大学城孤岛化特征明显;并且,孤岛化是在物质、行为和心理三方面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下形成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我的家:距离实践与老年旅游移民家的建构
    谢书悦, 徐红罡
    2023, 32(3): 169-18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3.2021323
    摘要 ( )   HTML ( )   PDF(928KB) ( )  

    家是地理学核心概念之一,旅游情境中家的建构问题研究还有待推进。距离作为一种实践,是建构人与外界环境关系的重要方式。本文从关系视角出发,将家视为关系空间,研究老年旅游移民的距离实践与家的建构的关系。以老年旅游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发现:①家是由距离实践呈现出来的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自我心理的一种舒适关系。家是距离实践的结果,通过距离实践老年旅游移民在建立了家内的无形的规则和秩序,也建立起了家与非家的边界;②老年旅游移民在泰国建立了“自我的家”,其中个人层面的家对西方老年旅游移民最为重要。距离实践能表现不同层面的家之间的重要性分异。研究距离实践与老年旅游移民的家的建构,指出老年旅游移民家的建构是通过距离实践的过程完成的,从关系视角深化了对家的建构的理解,同时丰富了对老年人“理想的家”的认识——自我空间和对生活掌控感,它们对老年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