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32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3-08-15
    上一期   

    世界政治与经济
    国别与区域
    城市与产业
    文化与社会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世界政治与经济
    合作视角下的印太地区国家地缘军事关系网络演化研究
    常耀伟, 张晶, 韩志军, 王俊威, 唐代红, 杜树坤
    2023, 32(8): 1-1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8.20220121
    摘要 ( )   HTML ( )   PDF(4399KB) ( )  

    近年来,世界战略重心东移,传统的亚太与印度洋地区加速融合,美、日、印、澳等国纷纷出台各自的“印太战略”,深刻改变着我国周边的地缘环境。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基于GDELT数据对2001—2020年间合作视角下的印太地区国家地缘军事关系网络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2001年以来,印太地区国家地缘军事关系水平在波动中上升,整体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关联性较高;②节点度数中心度提升明显,加权网络具有无标度特征,中、美、日等大国影响力显著,东盟国家及地区其他国家对网络的控制能力逐渐提升;③印太地区国家地缘军事关系网络呈现明显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核心国家主要为中、美两国,半边缘国家主要为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美国盟友与亲密伙伴;④社区探索结果在时空上分化整合显著,逐步演化为由东盟国家组成的社区和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等国家组成的社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贸易中碳排放与增加值的虚拟转移及其不公平性研究
    邢贞成, 王济干, 冯奎双, 张婕, 王海鲲
    2023, 32(8): 16-2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8.2021735
    摘要 ( )   HTML ( )   PDF(1046KB) ( )  

    全球价值链分工差异导致不同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经济收益与其承担的环境成本存在不对等现象,造成国际贸易碳不公平性问题。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追踪国际贸易引致的碳排放和增加值转移,并基于二者的净转移关系,应用距离评价方法构建区域间碳转移不公平性指数,分析全球贸易碳不公平性的静态分布特征和动态演化趋势。研究发现:全球25%左右的碳排放发生在国际贸易品的生产中,且倾向于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发达国家通过消费其他国家的产品将43%~59%的碳排放转移出去,而将超过80%的贸易增加值留在本国,实现了经济和环境的双赢;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由于产业结构劣势,净转入的增加值相对于净转入的碳排放来说要小得多,遭受来自发达国家的碳转移不公平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碳转移不公平性程度较大,而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公平程度较小。不过,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全球贸易碳不公平问题在研究期间有所改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东盟“大网群”电力互联网络建设研究
    余紫菱, 马莉莉, 任孟成
    2023, 32(8): 25-3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8.2021936
    摘要 ( )   HTML ( )   PDF(1078KB) ( )  

    全球环境要求的提高和新能源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大电网互联成为主流趋势,经贸联系日益紧密的中国-东盟有必要建立“大网群”电力互联网络。使用零贸易值处理后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国-东盟“大网群”电力互联网络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东盟区域电力互联程度与地理距离呈负相关关系;同两国信任程度和能源需求正相关;新能源技术中,电力出口国发达的新能源技术对区域电力互联推进发挥积极作用,进口国与之相反;(2)计算区域内两国间电力互联潜力,发现中国-东盟区域大部分为潜力开拓型、潜力巨大型和潜力突破型,具有建设“大网群”电力互联网络的基础;(3)泰国、老挝为北部电力互联网络中心,新加坡、马来西亚是控制东部、南部电网的关键支点。因此,中国应加强与泰国、老挝高中心度国家的电力互联合作,突破现有中国-老挝-缅甸-越南“小群体”电力互联网络,预热同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部电力互联网络支点国家的联系,最终实现整个区域内的“大网群”电力互联。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别与区域
    基于“蓝带计划”的英国海外领地海洋保护与规划实践及启示
    赵胜波, 王兴平, 戴宜顺
    2023, 32(8): 37-5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8.20220099
    摘要 ( )   HTML ( )   PDF(1465KB) ( )  

    “蓝带计划”是英国海外领地海洋环境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政策框架。本文对“蓝带计划”框架下英国海外领地的海洋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成效、主要策略、海洋保护规划体系进行梳理,并选择《阿森松岛海洋保护区管理规划(2021—2026)》作为典型规划案例进行解读,以了解英国海外领地的海洋保护与规划实践。从保护与管理工作、保护规划两个维度总结英国的相关经验,其中海洋保护与管理经验包括制定多元化的保护与管理策略、探索开放务实的工作机制、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重视工作进度与成效;海洋保护规划经验包括构建陆海统筹多层级规划体系、多元主体共促规划实施、规划实施监测评估与动态反馈等。之后,本文探讨了对我国海洋保护及海洋空间规划的启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体系特征及启示
    孟龙飞, 潘志新, 朱万里
    2023, 32(8): 51-6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8.2021984
    摘要 ( )   HTML ( )   PDF(890KB) ( )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类型之一,强调在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为公众提供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区发展的机会。我国的国家公园建设工作起步较晚,现有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管理体制建设,对于环境教育这一彰显国家公园重要公益职能的研究不足。美国国家公园的环境教育工作历经百余年的实践,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法律保障、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专业统一的规划流程、健全的人才队伍,具有针对性且内容丰富的环境教育项目能满足不同访客群体的需求,这些对我国的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体系建设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将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划分为环保理念萌芽、环境教育探索、体系成型和全面成熟四个阶段,总结出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体系具备国家性、公益性、科学性等特征。基于此,提出国家公园的环境教育工作在管理机制、法律保障、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提升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0年代以来东盟与域外主要国家的贸易演变特征
    李鹏, 祁月基, 肖池伟
    2023, 32(8): 63-7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8.2021074
    摘要 ( )   HTML ( )   PDF(1320KB) ( )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是全球最为重要的区域政治经济组织之一,作为全球发展中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典范之一,其已显示出巨大活力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冷战结束后,特别是随着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东盟与域外主要国家即中国、美国、日本、印度、韩国(CAJIK)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成为CAJIK五国地缘博弈的主阵地。基于1992—2015年的贸易数据,对冷战结束以来东盟与CAJIK的贸易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与国别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2—2015年,东盟与CAJIK贸易总额增加了5.6倍,达到万亿美元规模。期间,中国-东盟贸易总额增长最为迅速(超50倍);美、日、韩三国在东盟的对外贸易中占比虽较高,但总额增长缓慢。(2)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是CAJIK在东盟中的传统贸易大国,越南在21世纪逐渐取代上述三国成为新的增长点。(3)1992年来,东盟国家中,中南半岛国家与CAJIK的贸易总额(11倍)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海岛东南亚国家(4倍),中南半岛对外经贸合作更显活力。本文可在宏观层面把握东盟与域外国家贸易演变特征,并为开展国家间特别是边境地区地缘经济合作提供启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产业
    创业空间的微区位模式及影响因素
    刘向杰, 王敏, 刘承良
    2023, 32(8): 73-8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8.2021748
    摘要 ( )   HTML ( )   PDF(3020KB) ( )  

    创业空间一定程度上代表“互联网+”转型背景下创业活动的空间表达。本文结合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负二项回归模型等方法,通过识别兼具创业活力和产业特性的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探讨双创政策背景下广州创业空间的微区位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实施“双创”政策以来,广州创业空间不断涌现,众创空间呈现由初期暴增到逐渐平缓的态势,从区位窗口期向空间集聚转变,孵化器空间分布较为稳定。②创业空间微区位模式表现为创新创业型、创意创新型、创意导向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邻近型,技术密集驱动和依托高校建立的创业空间比例上升。中央商务区、历史城区和城中村等不同区域微区位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其中高校邻近和园区辐射是局部和全局创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关键影响因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县域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董俊鸷, 孟怡伟, 丁志伟
    2023, 32(8): 88-10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8.2021266
    摘要 ( )   HTML ( )   PDF(2975KB) ( )  

    以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作为评价指标,运用空间分类、变异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国县域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总体格局看,创新产出高、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且形成了“一带二区”的结构特点,即长三角、京津两个高值集聚片区,以及福清市-长乐市为核心的高值连绵带;低、较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且集聚态势凸显,形成大区域低值连绵区。(2)从空间内部差异程度看,华东地区整体呈现出高质量差异化发展的特征;华北和华南地区创新产出水平处于高质量均衡化发展阶段;华中地区处于稳步追赶阶段;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产出水平不高,整体呈现出低质量均衡化发展特征。(3)区域创新产出集聚态势凸显,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地区、山东半岛以及京津冀地区,冷点区主要集中于西南、华北地区。(4)从影响因素分析看,各因子对县域单元创新产出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经济实力及工业化水平引领创新高产出水平的新趋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独角兽企业家成长路径的城市创新网络研究
    张凤娇, 李俊, 刘中利
    2023, 32(8): 103-11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8.2021230
    摘要 ( )   HTML ( )   PDF(1090KB) ( )  

    从独角兽企业家成长路径角度构建并分析城市创新网络,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启示意义。利用独角兽企业家出生地、求学地、首次工作地和首次创业地的迁移轨迹构建城市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归纳总结了基于独角兽企业家移动的城市关联模式。研究结果如下:①独角兽企业家出生地较分散,但在求学、首次工作和首次创业地上的分布则相对集中,大体呈多极分布的格局,其中创业地城市集中度最高;②北京、上海和杭州3市在城市网络中有着较高的权力,并且体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③在同一城市求学、工作和创业的企业家最为常见;④两城市间北京与上海联系最紧密,三城市和四城市间关联上并未发现联系较突出的城市组。本研究可为创新城市的培育和吸引创业者的举措设计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安全”视阈下我国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进展与可视化分析
    虞加林, 胡银根, 李祥, 张豪
    2023, 32(8): 112-12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8.2021635
    摘要 ( )   HTML ( )   PDF(1946KB) ( )  

    将“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作为目标领域,从中国知网数据库和外文学术期刊数据库Web of Science(WoS)分别筛选出585篇和296篇文献,利用文献归纳法和CiteSpace对目标领域的中外文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中外文献时间分布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99—2010年,中外文献数量分别呈现快速增长状态、缓慢增长状态;2010—2020年,中外文献数量分别呈现波动增长、稳步增长状态。(2)中外文献作者与机构合作联系大多发生在学术机构内部,与其他机构的联系较少;热点研究区域可大致分为快速城镇化区、粮食主产区及生态脆弱区;社会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耕地变化驱动因子,而政策因素、自然因素的影响分别在粮食主产区、生态脆弱区的研究中较为多见;外文文献的研究尺度较为均衡,而中文文献中市县尺度研究占据主导位置。(3)中外文献的热点主题大致相同,外文文献在耕地质量、生态变化方面的研究视角更加丰富。最后,本文提出了加强机构合作、丰富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内涵与对象、拓宽耕地治理目标、充分考虑论文主题与研究尺度匹配性的研究展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与社会
    地理位置对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影响
    颜琪, 赵自强
    2023, 32(8): 126-13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8.2021202
    摘要 ( )   HTML ( )   PDF(674KB) ( )  

    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披露时,会受到来自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压力。而企业的地理位置反映了企业所在地区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和规模。地理位置邻近于金融中心的企业具有独特的制度环境,这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相关活动具有多重影响。基于2013年至2018年中国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数据,运用ArcGIS软件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地理位置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从而探讨其对公司进行社会责任披露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公司与北京、上海、深圳三处金融中心的临近程度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有积极影响,企业受到金融中心的溢出效应从而产生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披露的压力,并进一步影响公司政策行为;(2)与非国有企业、非交叉上市的企业相比,具备国有性质或交叉上市的企业对社会责任活动的披露具有更强的地理邻近偏好;(3)企业所处的行业竞争程度在地理位置对企业披露社会责任的影响中起强化作用而非替代作用,即企业所处的行业竞争程度越激烈,会强化地理位置带来的社会责任披露压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三角城市群公众环境意识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陈静, 黄丽
    2023, 32(8): 139-15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8.2020856
    摘要 ( )   HTML ( )   PDF(2104KB) ( )  

    公众环境意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区域环境状况。选取2012—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27个地级市年度百度搜索指数和2018年社会经济环境数据,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对公众环境意识指数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①2012—2018年间,长三角城市群公众环境意识指数呈“M”形变化趋势;②长三角城市群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存在明显空间差异,重点城市公众环境意识指数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城市;③多数影响因素对公众环境意识指数呈现正负两种效应,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经济层次中外商直接投资因素呈现正向影响,社会层次中人口密度因素呈现负向影响,常住人口性别比因素呈现正向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
    周婷, 王强, 梁加乐, 张静文, 王晨嘉, 张紫葆
    2023, 32(8): 152-16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8.2021674
    摘要 ( )   HTML ( )   PDF(1706KB) ( )  

    基于2000、2010、2018年3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数据测度了汉江生态经济带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景观格局指数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结果显示:(1)2000—2018年间,汉江生态经济带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各景观类型破碎化、分散化程度加深,形状愈加复杂化;(2)汉江生态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及中西部高、东部低的总体特征;(3)汉江生态经济带景观格局指数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显著,但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看,斑块密度(PD)、平均最邻近距离(ENN_MN)、分离度(SPLIT)和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大致呈现负效应,而散布与并列指数(IJI)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总体呈正效应。研究有利于增强对县域尺度上汉江生态经济带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的科学认知,为探究区域景观生态安全影响因素、落实生态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具身视角下遗产地研学旅行中遗产认同的建构研究
    何银春, 陈果
    2023, 32(8): 166-17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8.2021870
    摘要 ( )   PDF(814KB) ( )  

    民族文化遗产是加深群体文化认知、产生情感共鸣、凝聚认同的重要媒介,研究中小学生在遗产地如何通过研学旅行的生理身体实践获得旅游体验、建构社会身体、形成认同对深挖民族文化遗产价值、提升研学旅行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对曾前往永顺老司城遗产地开展过研学旅行的48位中小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扎根理论进行数据处理,基于生理身体与社会身体交叉的研究视角,建构遗产地研学旅行中具身体验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1)生理身体实践、研学旅行情境、感官知觉体验是影响社会身体形成的重要因素;(2)文化遗产地研学旅行体验的本质是中小学生的具身性等生理身体和社会身体获得统一的过程,是旅游具身体验表征和非表征的结合;(3)中小学生通过研学旅行形成了对文化遗产的独特认知及深厚情感,这是遗产认同建构的结果;(4)遗产认同的强弱受具身体验的影响,旅游具身体验的全过程既包括从生理身体进入感官知觉体验,还包括社会身体的形成使得自我生存意义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去音容在,长风万里存
    杜德斌
    2023, 32(8): 179-180. 
    摘要 ( )   HTML ( )   PDF(2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