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过刊目录

    2024年, 第33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4-08-15
    上一期   

    世界政治与经济
    国别与区域
    资源与环境
    城市与产业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世界政治与经济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港口贸易韧性发展与中国战略响应
    蒋自然, 黎晨晟, 庞金萍, 朱华友
    2024, 33(8): 1-1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08.20230243
    摘要 ( )   HTML ( )   PDF(1302KB) ( )  

    以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53个港口为研究对象,选取2008—2019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数据,从抵抗力和恢复力两个维度测度港口贸易韧性发展水平,运用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研究沿线港口贸易韧性分布格局与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贸易韧性表现良好,恢复力远高于全球港口平均水平,整体韧性上升态势明显。②沿线港口贸易韧性的分布格局总体呈现西北-东南方向,东西方向延伸差异比南北方向差异更为显著,在时空演化上表现为分布更加分散,空间差异逐渐减小。③中国各港口在三次冲击中韧性值差异显著,整体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中国港口发展的战略响应对策:将韧性发展纳入港口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强化与重要战略港口的差异化合作策略,响应世界航运和贸易重心东移的行业趋势,加快形成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港口发展新格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印边界问题的尺度解构
    黄宇, 陈浩, 葛岳静
    2024, 33(8): 14-2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08.20230476
    摘要 ( )   HTML ( )   PDF(671KB) ( )  

    中印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发展的重大障碍。目前,国内外有关中印边界问题的研究对地理因素关注不足,缺少多行为体、多尺度的综合分析,难以把握中印边界问题的本质特征和整体态势。本文提出多尺度地缘政治分析框架,分析多尺度、多主体共同作用下当代中印边界问题的竞争本质。主要结论为:当代中印边界问题是多尺度空间叠加、多主体权力博弈的复杂问题;在全球尺度上,中印边界问题是美国和印度东西互动遏制中国包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亚区域尺度上,中印边界问题是印度及其伙伴国制衡中国在南亚地区影响力扩大的陆上封锁线;在中印双边尺度上,印度将中印边界问题作为谋求对中国陆上优势的战略支点;在国家内部尺度上,中印边界问题是中印两国边界转化机制的竞争;在边境地区尺度上,中印边界问题是两国对边境地区有效管理能力的竞争。国家内部尺度是中印边界问题的核心尺度,但在该尺度上,两国达成合理妥协的可能性短期内仍很小,全球、南亚和中印双边尺度目前的态势不利于中印边界问题的合理解决,边境地区尺度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印边界问题的最主要着力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别与区域
    媒体关注度、美誉度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张柏杨, 付志惠, 陈云松, 李颖
    2024, 33(8): 27-3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08.20222287
    摘要 ( )   HTML ( )   PDF(1014KB) ( )  

    以非洲35个国家为例,基于GDELT新闻媒体数据库,构建非洲国家的全球关注度和美誉度指标,使用情感分析、空间分析、可视化和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对外商直接投资(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从时间趋势上看,非洲的外商直接投资趋势曲线共有4种变动模式——高投资型、投资上升型、投资下降型和低投资型。从空间维度上看,非洲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全球传播指标的地区差异明显,并形成以非洲南部、几内亚湾和部分北非地区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全球传播高地。基准模型表明,非洲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除了取决于经济和制度等传统因素外,也受到其在全球传播中的关注度和美誉度的影响。其中,全球媒体关注度影响效应的大小约为投资国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效应的11.6%,与投资国制度政策优越度影响效应相当。而媒体美誉度指数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大小约为经济因素的7.54%,约为制度政策因素的二分之一。基于大数据的宏观定量分析,从社会文化传播角度对外商直接投资理论进行拓展延伸,是大数据和计算社会科学方法与传统定量研究方法的有益结合,也为提升国家形象发展战略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收缩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德国东部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对比研究
    梁源钊, 魏冶
    2024, 33(8): 40-5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08.20222417
    摘要 ( )   HTML ( )   PDF(1303KB) ( )  

    随着城市收缩研究的深入,从城市实体地域尺度出发进行国家区域间的精准识别和影响因素对比分析,对减少基于行政地域识别的误差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通过构建VANUI指数、计算夜间灯光DN值和WorldPop人口栅格数据的一元线性回归系数,对“夜间灯光DN值回归系数≥0或<0,WorldPop人口栅格数据回归系数≥0或<0”进行两两叠加,将德国东部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2000—2009年和2010—2018年两阶段的城市实体地域划分为绝对增长型、精明收缩型、消极增长型和绝对收缩型四类。基于分类结果,对比了两地区两阶段绝对收缩型和精明收缩型区域的时空分布和转变路径,并从人口增长、科技发展水平、医疗服务水平等方面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对两地区两阶段城市收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地区绝对收缩型区域在时空分布和转变路径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精明收缩型区域在时空分布上具有相似性,但在转变路径上具有差异性;两地区两阶段绝对收缩型区域均占比较少;两地区人口增长机制兼具异同点,并由于国情差异而具有不同内涵。总的来说,城市收缩区域具有短期内实现增长的可能性;应当给予重点关注和治理的是绝对收缩型区域,而精明收缩型区域应被视作城市收缩区域的良性发展模式;持续提升医疗养老服务水平和科研投入,稳步推进存量区域的人居环境改造和基础设施配套,合理管控增量开发,有助于缓解城市收缩现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驱动视角的意大利城镇发展机制研究
    徐辰, 申立
    2024, 33(8): 52-6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08.20222361
    摘要 ( )   HTML ( )   PDF(1874KB) ( )  

    研究大学驱动城镇发展的机制对于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实地调研与时空相关分析,通过构建“大学-城镇”互动的分析框架,发现意大利大学网络与城镇网络在空间布局、人口集聚和产业经济上具有高度相关性,这源于长期历史发展中两者的不断相互作用。在区域层面,大学“主校区-分校区”网络从中心城市向周边中小城市的拓展促进了大都市圈尺度的空间组织优化、科技创新网络构建和区域通勤网络形成等;在城市层面上,大学在塑造城市空间结构、推进城市更新进程和促进社会文化整合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研究意大利大学驱动下城镇化的经验,旨在为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和推进城市“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等提供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弱势群体交通服务规划的经验和对中国的启示
    顾宗倪, 罗小龙
    2024, 33(8): 65-7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08.20222407
    摘要 ( )   HTML ( )   PDF(826KB) ( )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在积极老龄化的导向下,交通设施建设需要适应老年人的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服务管理措施。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庞大,适老化公交环境亟须建设,目前存在面向老年人的交通规划尚处于探索状态、传统规划缺乏对老年群体出行异质性的应对措施、老年友好型公交环境的营造需要强化治理手段等问题。本文通过梳理佛罗里达州弱势群体交通服务规划的发展历程、编制要点、治理策略,研究其全程参与式规划流程、差异化交通服务策略、体系化治理措施的特点,以期为中国实现构建老年友好型公共交通环境提供借鉴意义。结合中国国情和人口老龄化现状,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启示:①构建面向老年人需求的交通服务规划,重视政策软环境的创造,建立多层级、上下协作的弱势群体交通规划和治理体系,促进“适老”设计和“助老”服务的融合发展;②充分考虑地区、个人差异化的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建设指标和治理策略,提出精细化的改造和治理策略;③推进“全程参与”+“技术赋能”的治理模式,切实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加强老年群体在营造老年友好型公共交通的参与度,实现老年友好型交通的共建共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与环境
    地理学视角下的能源-社会互动格局与逻辑
    杨宇, 郭越
    2024, 33(8): 77-8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08.20240589
    摘要 ( )   HTML ( )   PDF(601KB) ( )  

    能源与社会之间存在复杂而多维的互动格局与逻辑。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不平衡发展、脆弱性及转型过程,全球化、城市化、国际发展及社会正义等因素,都在塑造着能源系统在资源、经济、基础设施和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变迁。能源地理研究聚焦能源可及性、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等问题,旨在揭示能源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影响,探究能源与社会互动的深刻逻辑,主要涵盖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能源、空间和流动,安全、脆弱和正义,转型、治理和未来。能源与社会的研究主要通过大量案例分析系统剖析能源系统的社会嵌入特征,将能源问题置于广泛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探讨能源系统和社会结构如何相互塑造,为能源地理学术研究和相关政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英国皇家地理学会能源研究组的创始人共同撰写的《能源与社会:思辨性透视》是能源地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对以上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证借鉴。为此本文从能源与社会关系入手,对其进行解读与评述,期待能够为能源与社会的研究提供思辨性思考。在此评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未来中国的能源地理研究的四个关键议题,即能源决策的多尺度特征、消费实践的社会空间多样性、中国能源经济的跨境性质及转型行动者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能源的“不可能三角”真的不可能吗
    王毅, 蔡舒雅, 李晓婷, 陆玉麒
    2024, 33(8): 87-10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08.20222359
    摘要 ( )   HTML ( )   PDF(1192KB) ( )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能源“不可能三角”可能是制约我国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以中国30个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能源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绿色清洁(以下简称“安全-经济-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和静态面板模型等方法对2005—2019年我国能源“安全-经济-绿色”的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的时序演进、空间分异以及收敛特征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在时序演进层面,2005—2019年,我国能源“安全-经济-绿色”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逐步由轻度失调上升到濒临失调水平,且极化现象逐步减弱,但大多数时段仍处于“轻度失调”状态。在空间分异层面,我国能源“安全-经济-绿色”耦合协调度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呈现出东部和西部地区高、中部和东北地区低的分异格局,且各区域均未发生显著的等级迁跃。在空间收敛层面,全国与四大区域的能源“安全-经济-绿色”耦合协调度皆具有明显的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特征,但低耦合协调度区域相较于高耦合协调度区域具有更快的上升速度。综合来看,目前我国确实存在一定的能源“不可能三角”问题,但从趋势上看,这一问题正在逐步缓解。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
    王素凤, 洪剑涛, 李化夫
    2024, 33(8): 102-11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08.20222252
    摘要 ( )   HTML ( )   PDF(2992KB) ( )  

    基于构建的合成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集,模拟了2005—2019年中国286个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并利用MGWR模型从时空异质性视角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解析。结果表明:①MGWR模型更适合于分析中国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②总体上,经济发展与能源强度对中国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具有促进作用,产业升级和人口密度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外商投资、人口规模及绿色创新则呈现互异性影响模式。③具体地,各因素影响效果都具有较强的时空异质性。经济发展的正效应由东到西、由南到北依次增强;能源强度呈现出以中部地区城市为中心向周围辐散式递减的正效应;产业升级负向影响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江浙沪等区域,而低值区则位于广西、贵州、云南及海南等省份;在东北地区城市,人口密度的负向影响强度偏低;外商投资负向影响呈由西到东增强趋势;人口规模影响模式由互异性影响转变为正向影响,正向影响由东北向西南地区梯度递减;绿色创新影响模式由负向影响转变为互异性影响,正向影响区域主要位于长三角地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产业
    中国城市人才聚集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金海燕, 刘宵, 李佩
    2024, 33(8): 117-13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08.20220221
    摘要 ( )   HTML ( )   PDF(1620KB) ( )  

    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各地级及以上行政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采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中国城市人才聚集的时空演化特征,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研究人才聚集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及空间尺度。结果表明:①中国东中西部城市人才分布密度存在较大差距,形成“东强中西弱”和区域性“一超多强”的分布格局,且平均人才密度差距具有缩小趋势。②人才分布表现出极大的不均衡性,具有非稳定的轻微减弱态势。③全局上,人才密度呈现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人才的空间集聚效应日趋显著。局部上,逐渐形成长三角和珠三角高-高型人才聚集区;由低-低型集聚城市组成的低水平人才聚集区会对其相邻城市产生同质化影响;西部部分省会城市具有显著的高-低型集聚特征,形成了“中心-外围”的人才聚集格局。④三产占比、科教支出占比、人均GDP、普通高等院校数量、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对人才聚集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影响强度依次降低,其中,以三产占比和人均GDP代表的经济环境因素空间尺度较小,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其他变量则接近全局尺度,空间异质性特征不明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珠三角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安琳, 夏丽丽, 张佳锃, 林剑铬
    2024, 33(8): 132-14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08.20220270
    摘要 ( )   HTML ( )   PDF(1106KB) ( )  

    沿用知识基础理论工具,量化划分行业知识基础类型及其组合形态,从生产、消费、劳动力市场、对外贸易及创新5个维度构建“多维韧性变量代理法”指标体系,探究珠三角经济韧性的空间演化及异质性知识基础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行业知识基础被划分为解析型、象征型、解析-综合型、综合-解析-象征型、综合-象征-解析型5种类型。②2005—2019年珠三角中部地区经济韧性明显上升,东、西部地区在波动中下降,经济韧性空间由中、东部“双核心”向中部“单核心”结构演变。③解析型知识基础专业化对经济韧性具有显著正效应,象征型和综合-象征-解析型知识基础专业化具有显著负效应,知识基础均衡化具有显著的正效应。④控制变量中研发投入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显著为正,经济规模显著为负。从知识生产这一创新源头理解与识别不同创新特质的城市经济韧性差异,可为基于知识特性的差异化区域韧性增强策略与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提供新的框架与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关村科技园国际创新合作网络演化特征
    赵彩云, 吕拉昌
    2024, 33(8): 148-16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08.20222185
    摘要 ( )   HTML ( )   PDF(2206KB) ( )  

    科技园正日益成为国际创新合作的重点载体,揭示中关村科技园国际创新合作网络的演化特征,对中关村制定国际创新合作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PCT专利合作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在明晰中关村科技园国际创新合作网络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探讨其演化特征。研究发现:①中关村科技园国际创新合作网络经历了从初步建立到迅速发展再到转型提升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演化过程。②中关村科技园国际创新合作呈现先扩展后收缩的空间格局变化,美国始终是合作的主要对象。中关村各分园形成朝阳园为主、海淀园和石景山园为副的一主两副核心区,朝阳园-美国合作的空间集聚结构模式逐渐凸现。③中关村科技园国际合作主体数量呈波动增加趋势,本地企业在网络中的核心地位逐渐增强,网络核心主体由跨国公司巨头为主转向本地龙头企业和跨国公司共同发展。④图像通信、无线通信网络和电数字数据处理是当前中关村科技园国际合作的热点技术领域。其中,中关村与美国在图像通信领域合作增加,与英国在电数字数据处理领域合作较多,与日本的合作主要集中在无线通信网络领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铁开通对沿线城市知识创新的影响
    朱华晟, 姚飞, 岳嘉琛
    2024, 33(8): 161-17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08.20222122
    摘要 ( )   HTML ( )   PDF(1355KB) ( )  

    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能够重塑经济地理格局。高铁开通促进创新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增强知识溢出效应,影响区域创新活动,甚或影响区域知识创新网络结构。基于国内外文献,从影响程度、差异表现、影响机制等方面对高铁与沿线城市知识创新的关系进行综述,并从企业视角进一步阐释高铁开通对区域知识创新影响的微观机制。综观现有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高铁对知识创新确有影响,但存在地区差异,这与地理距离以及城市异质性有关;(2)高铁开通促进创新要素流动、集聚并扩大知识溢出效应等,进而影响区域知识创新,但集聚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均存在两面性,故而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影响效果;(3)高铁开通有利于扩大通勤场、拓宽知识通道并增加临时集聚,由此增加企业获得创新人才、跨区域合作和知识共享的机会,促进知识创新产出。最后针对当前的研究不足,提出值得深入探讨的若干议题和分析框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省县域边境地方贸易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刘宇斯, 李灿松, 葛旭瑞, 王涛, 王帆
    2024, 33(8): 174-18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4.08.20222523
    摘要 ( )   HTML ( )   PDF(1626KB) ( )  

    借助CV系数和GIS空间分析刻画云南省县域边境贸易时空演变特征及发展模式,结合边境贸易发展水平模型,深入分析其发展格局,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析其边境贸易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云南省县域边境贸易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县域间总量差异较大分布不均,以西部瑞丽市、南部勐腊县为代表的县域贸易总量较高,而西南部西盟县、西北部泸水等县域整体贸易量较小。②2010—2020年,云南县域边境贸易发展格局变化差异明显,边境贸易中心呈“L”形特征,并逐渐向中缅边境方向转移。③同期,西部、东南部边境县域边境贸易发展水平较高,增速稳定;西北、西南部发展水平低,增长较快;南部发展水平较高,增长缓慢。④影响县域边境贸易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政策和交通因素,次要驱动因素为人均GDP,同时边境县域所对应邻国不同,其驱动因素也存在差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