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2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11-30
    上一期    下一期

    世界政治与经济
    城市与区域
    产业与布局
    文化与社会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世界政治与经济
    全球重大疫情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及其响应的比较研究
    李国平, 杨艺, 徐祯, 李涛
    2020, 29(6): 1091-110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6.2020119
    摘要 ( )   HTML ( )   PDF(1049KB) ( )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扩散范围广、感染人数多,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以2003年中国非典型肺炎、2009年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2015年韩国中东呼吸道综合症和截至目前的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作为典型案例,比较全球重大疫情的经济影响与各地的响应措施,有助于积极探索更好地应对本次新冠疫情经济影响的政策响应途径。在历次疫情影响下,中国、墨西哥、韩国、美国等国家的经济系统都受到了突发疫情的重大影响。2003年中国第二季度GDP增速环比降低1.98%,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首当其冲;墨西哥2009年GDP增长率降至-5.286%,旅游、零售餐饮与猪肉行业受到较大冲击;韩国2015年GDP增速由2014年的3.3%降至2.79%,旅游业与零售业的市场需求受到极大抑制;美国2020年第二季度实际GDP按年率计算下滑32.9%,是自1947年以来的最大降幅。为此,各国政府积极响应和应对,多策并举减轻疫情对经济系统的短期冲击:一是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增加财政预算,全面支持经济复苏;二是通过为企业提供经营补贴、延缓税收缴纳等举措,减轻企业尤其中小企业的经营负担;三是通过电商平台、城市宣传、简化签证手续等举措,振兴旅游业和商业发展。为了更好地应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各国应当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积极采取减费降税、减少企业负担、扶持第三产业等响应举措,尽快恢复正常的世界经济秩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0年来中国边境城市对外贸易位序-规模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杨鑫, 彭飞, 张琦琦, 胡伟
    2020, 29(6): 1102-111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6.2019104
    摘要 ( )   HTML ( )   PDF(1196KB) ( )  

    全球化背景下对外贸易活动是特定地域外向联系强度的重要表现,是边境城市区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分形理论及核密度等方法,以中国边境各城市的进出口贸易额为主要指标,剖析了中国边境地区对外贸易的规模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不同阶段的中国边境对外贸易位序-规模特征明显,位序结构内部城市次序变化较大;②位序-规模分布的无标度区变化显著,在18年内出现了4段分形表现,外贸活动的规模波动性、区域化特征明显;③影响因素表现为经济地理禀赋约束下核心城市支配效应明显、邻接地缘环境影响显著、政策导向与口岸推动、内部竞争反推空间结构协调演化四个方面;④不平衡性、集聚性在中国边境地区外贸活动中凸显,空间分布呈现为“核心-边缘”结构,当前国家层级应重点支持对外贸易优势城市,省级尺度协调域内城市对外贸易层次组织与区间联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欧亚非大陆自由主义民主格局演变的 批判性分析
    麻洪川, 郗笃刚, 刘建忠, 张晶, 丁梓越
    2020, 29(6): 1113-112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6.2019174
    摘要 ( )   HTML ( )   PDF(1046KB) ( )  

    自由主义民主作为西方谋求世界霸权而肆意输出的意识形态,以批判性话语剖析欧亚非大陆自由主义民主状况,对揭露西方民主输出的真实目的意义重大。探究欧亚非大陆“自由”等级格局演变特征,搭建“自由”等级格局演变影响因子体系,并揭示其演变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自由”国家数量总体显著增长,从欧洲南部、西部、北部,亚洲南部、东北部扩散至欧洲东部、中部和非洲南部地区;“部分自由”国家数量总体明显增加,基本分布在亚洲南部、东南部,非洲东部、西部和南部;“不自由”国家数量总体略有减少,从欧洲东部、亚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区压缩至亚非大部分地区。②“自由”等级标准差指数表现出明显上升趋势,而其变异系数表现出波动下降趋势。③总体上,欧亚非大陆具有相似“自由”等级的国家集聚程度在不断增强,其中,高值集聚出现波动增强;局部上,冷点、次冷点区域呈现“联成一片”的态势,热点、次热点区域则有“东进”的趋势。④社会经济、外部扩散、文化宗教、政治制度、西方行为等因素影响显著,且在整体和局部影响机制上呈现明显差异。⑤“自由之家”为突出和强调西方在国际政治领域的标准制定权和话语权,其“自由”等级指数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战略意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洲外商直接投资的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
    王贤, 刘柄麟, 张振克
    2020, 29(6): 1125-113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6.2019216
    摘要 ( )   HTML ( )   PDF(1155KB) ( )  

    基于2006—2017年非洲52个国家FDI数据以及其经济、政治、资源等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和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非洲外商直接投资的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非洲FDI流入量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北非呈现下降趋势,西非和中非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东非的上升趋势相对稳定且强势,南部非洲地区波动变化显著,趋势不明显;随着非洲经济发展,五大区域中北非和西非的FDI流入量最多,呈现出“两强三弱”的区域分布格局。2)非洲FDI总体差异呈现出缓慢上升趋势,年际变化呈现出“减—增—减”的波动;影响FDI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区域内部差异,西非、南部非洲和中非区域内部的差异尤为明显,其中西非内部差异贡献最大。3)经济社会环境因素整体上对非洲FDI影响有限,但局部对西非影响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对东非、南非的外资流入起着积极作用,而对西非起着抑制作用;对外开放度对西非起着消极影响;聚集效应对西非、中非、北非的作用有限。政治制度因素整体上对非洲外资具有显著的作用,但局部对北非和东非作用有限。资源禀赋因素总体上是外企对非洲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但局部对北非和东非影响不大。基础设施因素总体上对非洲大陆FDI的流入量影响不大,但对南部非洲地区除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区域
    流动人口的城市定居意愿及影响因素——以安徽省为例
    杨成凤, 柏广言, 韩会然
    2020, 29(6): 1136-114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6.2019546
    摘要 ( )   HTML ( )   PDF(1053KB) ( )  

    流动人口市民化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客观要求,系统探索流动人口的城市定居意愿既是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前提,又能为城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已成为当前地理学、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基于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以安徽省为案例地,在探讨安徽省人口流动的总体特征上,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解析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代际差异。结果表明:(1)安徽省流动人口以跨省流动为主,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明显,流向省外人口主要向长三角城市集聚,但流动人口规模已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距离是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2)安徽省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较高,有随着流入地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趋势;从新生代与初代流动人口来看,初代流动人口更倾向于选择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定居,而新生代流动人口更倾向于选择经济发展中等和较弱的城市定居,但整体差异不大。(3)从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因素来看,同住人数、流动原因、流动时长、流入地经济发展水平、户口所在地的影响最大;从代际之间来看,性别、就业收入、净收入、就业身份等因素显著影响新生代流动人口,而家属随迁、流动地经济水平、年龄对初代流动人口的影响较为显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铁新时代下中国铁路交通可达性分布格局及其均衡程度的研究
    俞路
    2020, 29(6): 1148-116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6.2019312
    摘要 ( )   HTML ( )   PDF(1544KB) ( )  

    基于交通可达性指数对2009—2016年期间中国主要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及其区域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整体上所有主要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均得到了大幅提升。从范围上来看,无论时间可达性还是经济可达性,东部城市都高于中部和西部城市。高铁建设导致经济活动向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经济可达性的分布呈现出显著的以各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中心-外围”结构。但集聚外溢效应同样存在,这种外溢效应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的近邻地区,向周边中等规模以上城市扩展。这些现象说明我国区域间交通成本仅仅出现了中等程度的下降,由此导致区域经济集聚程度的提高,尚处在交通成本与区域经济差距之间“倒U字曲线”的中前期阶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时空 耦合协调分析
    黄丽, 林诗琦, 陈静
    2020, 29(6): 1161-117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6.2019275
    摘要 ( )   HTML ( )   PDF(997KB) ( )  

    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存在内在耦合协调需求。在梳理了区域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以研究区内30个省际样本实证分析了其“绿色+创新”的耦合协调时空分布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区域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耦合度随时间推移不断提升,二者的协调度呈现长期均衡提升短期波动的规律。(2)区域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高度耦合地区集中分布于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且随时间推移高度耦合地区集聚范围逐渐扩大。(3)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低水平耦合协调状态,各地区协调度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4)西北部地区较低等级的耦合协调类型更容易发生跳跃式变化,而东南部地区较高等级的耦合协调类型变化较为稳健且方向明确。针对以上发现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发展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珠海市职住空间特征研究
    周作江
    2020, 29(6): 1172-118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6.2019317
    摘要 ( )   HTML ( )   PDF(1193KB) ( )  

    深入分析职住平衡的概念及内涵,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视角提出了两种职住平衡测度方法。采用移动手机定位数据对珠海居民的就业和居住空间分布、通勤距离、通勤来源进行了分析,同时测算了各规划分区的职住指数。结果表明:就业地与居住地在空间分布上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全市居民以短距离通勤为主,平均通勤距离为2048m,各规划分区的居民通勤距离存在较大差异;各规划分区有80%以上的居民实现了本地就业或居住。同时,从自然、规划、政策方面分析了职住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优化产业和人口空间配置、打通各规划分区之间交通瓶颈、合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相关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时空演化格局分析
    邓昊键, 李恒凯, 熊永柱, 郑春燕, 李迎双
    2020, 29(6): 1181-118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6.2019493
    摘要 ( )   HTML ( )   PDF(1252KB) ( )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作为世界四大湾区城市群之一,在国家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多源数据,利用重心迁移模型、扩张演化模型及改进的引力模型探究近20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演化。结果表明:①在城市演化类型上,澳门、肇庆呈单向型演化,佛山、中山、珠海、惠州、香港呈双向型演化,广州、江门、东莞、深圳呈发散型演化;2008~2017年城市群整体的扩张速度与强度低于1998~2008年。②近20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城市质量、关联度呈不断上升趋势,并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和不平衡性,城市质量与经济发展程度、城市空间呈正相关关系,城市质量高的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关联度高;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社会经济区位度存在明显“断层”,缺乏合理的梯度等级,并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且部分城市的区位度演化显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与布局
    基于细分行业的安徽省创新型企业集聚研究
    白如山, 胡森林, 庄良, 刘岩, 刘恺恺, 黄鹏娜
    2020, 29(6): 1190-120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6.2019327
    摘要 ( )   HTML ( )   PDF(1833KB) ( )  

    创新型企业作为塑造创新地理格局的重要力量,其区位选择的外部特征及内在机理亟须予以系统化研究。基于对安徽省创新型企业的细分行业与空间建库,采用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细分行业下的创新型企业空间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安徽省创新型企业类型以先进制造和自动化为主,并以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为辅;(2)创新型企业空间集聚的不均衡特征显著,呈现出“一核一带多节点”的集聚分布特征,且合肥、芜湖是两个重要集聚区;不同细分行业视角下创新型企业的空间分布形态各异,可归纳为点-轴式、极核式、双核式及多核分散式等4种空间组织形态。(3)创新型因子对于创新型企业的空间集聚最为重要,但传统型和政策型因子的重要性仍不容忽视。其中,产业基础、人力资本、创新投入是最核心的因素,但各行业创新型企业的影响因素作用力则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孟琳琳, 李江苏, 李明月, 宋莹莹
    2020, 29(6): 1202-121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6.2019302
    摘要 ( )   HTML ( )   PDF(2221KB) ( )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科技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兴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日趋重要。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分析、EG指数和面板回归等方法,对2007—2017年河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及其8个分行业集聚程度较高,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教育最低;②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及其8个分行业专业化水平较低,其中郑州市专业化水平最高,并在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个行业表现出较强的集聚优势;③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及其8个分行业空间集聚结构较差,发展还不成熟;④经济发展水平对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最大,交通条件、资本支持、信息化水平和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工业化水平、政府行为对其产生显著的负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旅游体验视角下旅游流网络结构比较研究
    张清源, 李磊, 陆林
    2020, 29(6): 1213-122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6.2019270
    摘要 ( )   HTML ( )   PDF(1692KB) ( )  

    随着当代社会表现出日益凸显的流动性特征,旅游流在旅游地域系统的要素关联和空间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旅游体验会对旅游者的空间行为造成影响,产生游中和游后差异性的旅游流网络,为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重组和优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黄山市为研究案例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游中和游后的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1)在旅游流网络结构方面,游中和游后的旅游流网络均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游后的旅游流空间网络规模及范围较游中发生了显著变化,旅游者倾向于对更大空间范围内的邻近节点进行组合游览;(2)在旅游流节点功能方面,核心节点在游中和游后均发挥重要的辐射和集聚功能,游后旅游流节点功能整体提高,部分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节点成为游后旅游流网络的关键节点;(3)在空间组织重组和优化方面,进一步增强区域内部核心旅游节点的旅游流集散功能,并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形成空间组织的良性互动与合作,是未来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发展和调整的总体趋势。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相关结论展开讨论,并分别从空间格局、线路组织和交通体系三个方面,对黄山市旅游网络结构合理优化提出对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广西面向东盟的旅游经济联系及 社会网络演化
    田卫民, 孟帅康, 王桀
    2020, 29(6): 1226-123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6.2019301
    摘要 ( )   HTML ( )   PDF(1263KB) ( )  

    云南、广西两省区是我国通往东盟各国的主要陆路通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着较为突出的地缘优势。以“一带一路”建设前(2013年)和建设期间(2017年)的数据作为时间截面,采用旅游开放度、旅游经济联系量和社会网络联系等指标,分别对云南、广西两省区与东盟的旅游经济联系和社会网络关系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建设以来,云南、广西两省区与东盟各国的旅游开放度、旅游经济联系量均有很大提升,但与排名靠前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云南与东盟的社会网络联系高于广西,并向较高的网络中心度和网络结构方向演化;云南、广西两省区欲发展成为“面向东盟的辐射中心”或“面向东盟的国际通道”,还需继续加大力度发展与东盟各国的跨境旅游合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旅游风险研究综述
    杨瑜, 姚前, 石勇, 孙建新, 王文华, 孙迪, 殷杰
    2020, 29(6): 1237-124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6.2019538
    摘要 ( )   HTML ( )   PDF(2047KB) ( )  

    西方国家对风险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旅游风险作为关注点在2001年“9?11”事件后才逐渐被学界所重视,相关综述较少且多侧重于旅游风险感知,对旅游风险研究整体把握的成果较少。近年来,一些研究已应用文献计量可视化来探索旅游学科的网络结构,但在旅游风险、安全研究领域运用此方法的成果不多。回溯相关概念后,以2001—2018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296篇与国外旅游风险研究高度相关的论文、会议文章、综述为基础,利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为研究工具,对国外旅游风险研究发文数量、期刊分布、知识基础、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①国外旅游风险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各时期研究区域、对象、主体、热点不断演进;②文献数据库的期刊分布表明,目前国外旅游风险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主力军是旅游类和医学类;③发现了7篇高突现性文献,可分为医学及传染病、风险感知、风险容忍度3类。对深入认识国外旅游风险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及其演化关系具有一定价值,同时也能为国内旅游风险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与社会
    数字地理视角的乡村研究及展望
    王盈盈, 王敏
    2020, 29(6): 1248-125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6.2019306
    摘要 ( )   HTML ( )   PDF(977KB) ( )  

    在数字技术日渐渗透进日常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数字技术成为地理学研究关注的对象,地理学研究出现“数字转向”。在以城市为主体的数字地理研究不断涌现之时,乡村也日益融入全球信息与技术网络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发展向乡村渗透,乡村的“数字化”研究理应受到重视。数字技术在多个层面影响乡村的发展,从城乡数字鸿沟、乡村重构和后人文主义视角下的身体三个角度梳理数字地理研究背景下数字技术对乡村的影响。城乡数字鸿沟是乡村数字技术研究关注的重点。信息通信技术、数字基础设施等的城乡差异使得城乡数字鸿沟扩大,而乡村的数字化发展有利于推动城乡互联互通,缩减城乡鸿沟。乡村在与数字技术邂逅过程中,日益转变为混杂空间,数字技术重构了乡村性和乡村关系网络。在后人类主义的视域下,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身体的意义。数字技术发展背景下的身体实践能够反映乡村社会中人地关系互动的变化,也深化了对人类主体能动性的认识。呼应地理学的“数字转向”,研究从城乡、乡村和身体尺度思考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的关系,有益于从其相互联系中探索乡村振兴的多元化路径,为乡村研究和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丝绸之路遗产诠释与重游意愿影响关系研究
    王镜, 蔡佳佳, 原燕妮
    2020, 29(6): 1260-127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6.2019318
    摘要 ( )   HTML ( )   PDF(1188KB) ( )  

    为探究世界遗产丝绸之路沿线遗址点遗产诠释与重游意愿的影响关系,研究将遗产诠释分为现场遗产解说与非现场遗产传播两部分,并以旅游体验为中介变量,游客特征为调节变量,构建“遗产诠释-旅游体验-重游意愿”的结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1)非现场遗产传播正向影响现场遗产解说;(2)遗产诠释需要通过深刻的旅游体验才能更好地影响重游意愿;(3)遗产诠释与重游意愿的影响关系部分受游客性别和文化程度的调节,其中非现场遗产传播更能在高文化程度的游客中发挥其对重游意愿的影响作用,同时更能在男性游客中发挥其对旅游体验的影响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贫困山区旅游扶贫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秦趣, 胡泽黎, 刘安乐, 赵增友, 陈莹
    2020, 29(6): 1272-128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6.2019329
    摘要 ( )   HTML ( )   PDF(1373KB) ( )  

    贫困山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为探寻旅游扶贫与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以贵州西部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六盘水市为研究对象,建立旅游扶贫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驱动机制框架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以熵权法求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六盘水市2003—2017年旅游扶贫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和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旅游扶贫成效和生态环境保护效率分别对旅游扶贫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贡献份额最大,六盘水市旅游扶贫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从“严重不协调”类型发展到“基本不协调-旅游扶贫滞后”类型,再发展到“基本协调-生态环境滞后”类型。在旅游扶贫高速发展驱动下,生态环境滞后问题已开始出现。因此,在以后制定旅游扶贫发展战略时应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旅游扶贫开发,实现二者高度协调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贫困山区旅游扶贫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秦趣 胡泽黎 刘安乐 赵增友
    2020, 29(6): 1273-1283. 
    摘要 ( )  
    贫困山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为探寻旅游扶贫与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以贵州西部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六盘水市为研究对象,建立旅游扶贫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驱动机制框架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以熵权法求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六盘水市2003-2017年旅游扶贫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和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旅游扶贫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效率分别对旅游扶贫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贡献份额最大,六盘水市旅游扶贫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从“严重不协调”类型发展到“基本不协调-旅游扶贫滞后”类型,再发展到“基本协调-生态环境滞后”类型。在旅游扶贫高速发展驱动下,生态环境滞后问题已开始出现。因此,在以后制定旅游扶贫发展战略时应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旅游扶贫开发,实现二者高度协调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旅游学术研究中的“浪漫”与“亲密关系”话题 ——一个批判视角下的文献综述
    王金伟, 周敏, 郑红, 王丹, 余得光, 鹿广娟
    2020, 29(6): 1284-129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6.2018350
    摘要 ( )   HTML ( )   PDF(952KB) ( )  

    近年来,基于性的“浪漫”与“亲密关系”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业已成为旅游学术研究中的热点话题。文章围绕国际旅游学术研究中的相关话题,从性旅游相关概念、旅游者特征、性旅游中的性工作者、旅游影响及公共管理等方面对国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和评析。研究表明,国外性旅游研究较为成熟,并开始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本研究试图唤起中国学术界对性旅游的关注,并借鉴吸取国外经验,以期尽快提升中国性旅游研究水平和旅游公共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文明视域下中国区域人类发展 空间差异与演变趋势
    李晶, 王海星
    2020, 29(6): 1294-130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6.2019290
    摘要 ( )   HTML ( )   PDF(1851KB) ( )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基于多维视角提出人类发展指数来综合评判地区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但该指标体系并未涉及生态环境方面的考量,因而在衡量人类发展方面存在局限性。本文利用生态投入指数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维度修正人类发展指数,构建生态敏感的中国区域人类发展指数。结合Geoda和ArcGis软件,运用空间探索技术对中国区域人类发展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标准差椭圆探讨中国区域人类发展的空间演变趋势。研究表明,中国区域人类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区域人类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一定的空间锁定和路径依赖性;在方向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整体呈现非均衡空间分布特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关系视角下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安全感知事件时空分布特征
    朱尧, 邹永广, 李强红, 李志强
    2020, 29(6): 1304-131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6.2019183
    摘要 ( )   HTML ( )   PDF(1282KB) ( )  

    以中国大陆居民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安全感知事件为例,搜集2013—2018年我国大陆居民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游记,从网络关系视角出发,分析并刻画其旅游安全感知事件的时空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公民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安全感知事件分布存在集聚特征,在年尺度上表现出固化性;(2)从区域和国家层面分析得出旅游安全感知事件呈现出稳中渐变特征,如区域层面来说,西亚是旅游安全感知事件重灾区,而中亚是旅游安全感知事件的相对沉寂区;(3)各类旅游安全感知事件的空间分布同质性与异质性并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