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3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4-15
    上一期   

    世界政治与经济
    城市与区域
    产业与布局
    文化与社会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世界政治与经济
    全球化背景下中亚地区六大城市的发展过程与动力分析
    马海涛, 蔡丽燕, 杨锦坤, 王胜男, 欧阳海文, 胡佳慧, 杨胜男
    2023, 32(4): 1-1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4.2021892
    摘要 ( )   HTML ( )   PDF(1513KB) ( )  

    基于多源数据和实地调研,本文从人口、用地、经济和社会4个方面深入分析中亚地区六大城市自国家独立以来的发展过程,并基于内外动力视角探讨了六大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①六大城市在国家独立之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进入21世纪前表现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之后表现为人口的快速集聚,目前均已成为国家经济中心,对国家经济具有极高的贡献度,但社会发展水平是主要短板;②六大城市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城市产业和空间各有特色,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塔什干具有较大的人口规模,比什凯克和杜尚别集中了全国较多的城镇人口,阿斯塔纳和塔什干后期建设步伐加快;③六大城市发展受到了内力和外力的共同影响,政府、市场和科技等内部动力共同驱动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但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对外贸易、对外交通和对外政策等外部动力共同促进了六大城市的全球化进程,但六大城市的营商环境亟须优化。研究认为,对人口和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而言,推动内力和外力的联动是实现国家快速发展的关键,而首都必然要承担起内外联动的重要使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旅游贸易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涵妮, 夏赞才, 殷章馨, 申慧敏, 刘婷, 张慧
    2023, 32(4): 14-2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4.2021893
    摘要 ( )   HTML ( )   PDF(2574KB) ( )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旅游贸易水平断崖式下跌,探索旅游贸易时空演化特征、规律及驱动因素,对实现全球旅游贸易复苏显得尤为重要。选取全球140个国家(地区)近20年的旅游贸易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技术刻画全球旅游贸易时空格局演化,运用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全球旅游贸易出口的驱动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全球国家(地区)旅游贸易重心逐渐向亚洲移动,形成了北美、欧洲、亚洲三大旅游贸易市场;(2)全球旅游贸易演变时序呈现震荡增长、短期波动、敏感性强的特点;(3)全球旅游贸易进出口格局的空间集聚强度先增强再减弱;(4)包括航空运输水平、互联网使用率在内的旅游连接通道是刺激全球旅游贸易出口的主导因子,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旅游价格水平对旅游贸易出口的驱动作用较弱;(5)影响因子对旅游贸易出口的影响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地理学界对美国研究的热点主题与脉络演进
    齐慧, 陈瑛, 周鸿
    2023, 32(4): 28-4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4.2020773
    摘要 ( )   HTML ( )   PDF(948KB) ( )  

    文章以1983年以来我国地理学界关于美国地理研究的文献为数据样本,综合运用NoteExpress、CiteSpace等工具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地理学界有关美国的研究文献呈现出以下特点:研究数量总体较少,2000年之后,研究步伐整体加快;研究力量参差不齐,合作网络总体较为分散;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中美比较研究、地缘政治研究、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以及城市化与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脉络演进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研究内容丰富多样,但部分研究领域缺乏更深入的研究;中美经济贸易研究和技术创新是研究的新趋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海权功能
    杨震, 蔡亮
    2023, 32(4): 41-4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4.2021143
    摘要 ( )   HTML ( )   PDF(520KB) ( )  

    进入后冷战时代以后,海洋作为交通要道、资源宝库,其战略地位不断上升,但海洋治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中国作为陆海复合型的大国,经济基础对海外贸易、海外市场、海外的原材料及能源的依赖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中国海权观念也得以发展,中国的海权功能得以拓展。笔者认为,中国海权的功能总共有8个:军事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警察功能、科技功能、文化功能、外交功能和法律功能。军事功能的运用可以实现海洋领域的和平,还能制止某些不负责任的国家通过海洋使用暴力达成其目标或者在解决海洋事务问题上以武力相威胁;政治功能的运用有利于构建公平、合理、公正的国际海洋新秩序;经济功能的运用有助于帮助各国一起发展经济;警察功能的运用是为“海洋命运共同体”框架下提供海上公共安全产品的行为;科技功能的运用使得人类更好地了解海洋、保护海洋;法律功能的运用有利于现代海洋争端的解决;文化功能的运用有利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广泛传播;外交功能的运用有利于“海洋命运共同体”中的各国可以提高信任水平,并在至关重要的海洋安全领域逐步开展合作。总体来说,当代中国海权的开发与运用对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施与推进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朝边境地名空间分布及区域特征分析
    夏志, 金石柱, 刘云刚
    2023, 32(4): 50-6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4.2021367
    摘要 ( )   HTML ( )   PDF(1268KB) ( )  

    为了探讨长白山地区中朝两国各类地名分布特征及规律,以历史时期的中国延边与朝鲜咸境北道地名为研究对象。首先,将两个区域地名进行分类与用字特征分析,得出二者在类型分布与用字特征上具有规律相似性与分异性。进一步采用核密度估计、方向分布、高程分布与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两个区域地名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均衡性,具有多个密集区,地名向咸境北道东部沿海以及中朝边境两侧区域聚集;两个区域地名点均较多集聚在丘陵、台地等地形之上,与海拔高度呈空间正相关性;延边和咸境北道地名分别呈现沿西北-东南与东北-西南方向扩散的格局。延边比咸境北道地名离散程度大,咸境北道地名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比延边高。延边地名点呈现高值聚集,咸境北道地名点呈现低值聚集。上述发现揭示了地名分布特征内隐或外显了中朝边境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长白山地区中朝边境的融合性、历史性和民族性的独特地名文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区域
    我国高铁技术创新模式演化路径分析
    张永凯, 汤庆园
    2023, 32(4): 63-7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4.2021125
    摘要 ( )   HTML ( )   PDF(518KB) ( )  

    以演化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总结和梳理我国高铁技术创新发展历程,从演化视角分析了我国高铁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高铁技术创新模式经历了从“封闭式自主创新”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再到“开放式自主创新”的演化路径,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依靠创新驱动,成功实现了对高铁强国的追赶;(2)我国高铁技术之所以在短期内取得如此快的发展速度,这与我国早期自主创新期的技术积累分不开,前期的研发创新为后来的技术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3)在技术引进过程中采取的“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原则,有效实施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战略,为我国高铁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4)政府在我国高铁技术研发和引进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促进了我国高铁技术的持续创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苏省县域乡村地域功能转型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分析
    魏璐瑶, 陆玉麒, 陈娱
    2023, 32(4): 72-8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4.2021490
    摘要 ( )   HTML ( )   PDF(1694KB) ( )  

    明晰乡村地域功能转型特征、发挥经济比较优势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基于江苏省县域尺度1997、2002、2007、2012、2017年5期截面数据,通过构建乡村转型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乡村地域功能转型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的时空耦合规律。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江苏省乡村地域功能转型水平先下降后逐渐回升,高速转型地域单元南部扩散趋势明显。研究末期苏北地区乡村地域功能中高速转型单元热点集聚,苏中地区乡村地域功能转型发展程度有待提升。②江苏省县域乡村经济增长空间集聚效应逐渐增强,苏北地区县域乡村经济加速增长成效显著,县域经济增长空间均衡化和辐射扩散趋势明显。③江苏省县域乡村地域功能转型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格局具有基本一致性,研究初期的高水平协同发展演化为研究中期的低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末期再次形成有序优质协调发展。二者耦合协调作用形成6种空间协同类型,具体为经济滞后区、协同滞后区、经济提升区、转型提升区、优化升级区和先行发展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章志琼, 何丹
    2023, 32(4): 84-9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4.2021173
    摘要 ( )   HTML ( )   PDF(892KB) ( )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世界面临的两大难题。本文选取2005—2018年的崇明时序数据,通过熵值法、格兰杰因果检验、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崇明环境保护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得到提升,互为因果关系;环境保护水平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冲击响应表现为正向效应,这主要得益于上海对崇明环境保护“硬输血”的直接财政支持,而经济发展水平对环境保护水平的冲击响应为先降后升的“V”型的负向影响,这与市区两级政府采取激励导向的“软输血”制度安排有关;环境保护水平对经济发展水平起着稳定的支撑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对环境保护水平的影响效果不明显。最后提出了促进崇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从“硬输血”和“弱输血”到“自我造血”的政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与布局
    中国航线网络联系模式对航班延误分布的影响及其近年变化
    张一诺, 董雅晴, 路紫, 杜欣儒, 杨锦, 王雨晗
    2023, 32(4): 96-10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4.2021513
    摘要 ( )   HTML ( )   PDF(1906KB) ( )  

    城市对航线贯通枢纽机场构成干线网络系统,在空中交通组织中发挥关键作用,使用2012年和2018年城市对航线数据和相关航班延误数据构建系列指示指标,旨在阐释航线网络联系模式对航班延误分布的影响,进而以研究期间的比较分析来展望其变化趋势。研究结论如下:①航线网络是影响航班延误的外部性基础因素,我国枢纽机场高延误率不能完全归结为机场规模和空管水平,其与航线网络密切相关,分别由网络联系强度和网络联系结构两个方面引发了延误累积效应和延误顶端效应。②我国航线网络联系强度大多超出航空需求度,日内延误频率由低值向高值变化且持续向后端挤压,高峰时段叠置形成延误传染扩散,产生航班延误累积效应。③枢纽机场节点度和中介中心度过高,整体航线网络集聚度和平均路径长度指数偏低,枢纽机场中心优势和桥接作用使网络联系呈现寡头结构,产生航班延误顶端效应。④研究期间我国航线网络形态较为固定,缓解航班延误仍面临巨大挑战,优化空中交通功能实施流量调控是重要改革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三角地区专利引证与农业知识外溢研究
    聂赛飞, 谷人旭
    2023, 32(4): 109-11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4.2020922
    摘要 ( )   HTML ( )   PDF(619KB) ( )  

    创新日益成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利润率和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力,知识溢出对农业创新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以1985—2015年长三角三省一市专利资料,以及1999—2019年期间的专利引证资料为数据源,运用专利引证模型来分析长三角各省市专利引证和农业知识外溢状况,得出以下结论:(1)在2012年之前,长三角区域农业专利知识更倾向于与区域外互动,且农业知识学习强度高于农业知识溢出;2012年之后,区域内部互动程度增加,在农业知识学习和农业知识溢出两个方向上齐头并进。(2)三省一市农业类专利引证的地区集中度依次为江苏、安徽、浙江、上海。江苏在区域内双向互动较为活跃,上海则表现出相对独立的农业知识创新模式,对长三角区域整体农业创新的带动相对较弱。(3)受创新水平的限制,新近农业专利的新颖性和创新性高于老旧专利,其被引证的概率高于前者,仍然受限于时间落差的影响,引证概率随时间推移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4)农业领域知识学习具有门槛效应。安徽在区域内部除向其他省市学习新颖性和创新性的知识之外,也同时学习技术老旧但比较关键的基础性农业知识,经自身实践转化为具有普适性的农业知识,被其他省市引用的速度最快,但折旧率在区域内部也是最高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兰州市都市型工业空间分布及区位选择
    马晓敏, 张志斌, 公维民, 郭燕, 赵学伟
    2023, 32(4): 119-13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4.2021425
    摘要 ( )   HTML ( )   PDF(1506KB) ( )  

    作为现代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都市型工业,具有独特的空间布局与区位选择偏好。基于微观企业数据,采用区位熵、热点分析和条件Logit模型,对兰州市都市型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兰州市都市型工业企业整体分布呈“一心两翼”的空间集聚特征,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企业数量和密度相差不大,但随着空间尺度的缩小,区县尺度上的差异较为明显,街道尺度上的差异则更为显著。②从各行业来看,食品加工和室内装饰用品制造业在市域各个圈层均有热点集聚区分布,服装制造、工艺旅游用品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在中心城区集聚,而包装印刷和化妆洗涤用品制造业则主要在近郊区和远郊区集聚。③都市型工业企业在区位选择过程中主要受到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基础设施、政策规划和郊区化的影响,技术创新对其区位选择的影响较小。④从各行业来看,空间距离、历史区位、基础设施等对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制造、食品加工、包装印刷、室内装饰用品和工艺旅游用品制造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较为显著,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化妆洗涤用品、电子信息制造业则更加关注政策规划和技术创新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传统村落分布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
    张晓瑶, 陆林, 虞虎, 张潇, 邓洪波
    2023, 32(4): 132-14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4.20200619
    摘要 ( )   HTML ( )   PDF(2079KB) ( )  

    以中国4 153个传统村落为案例,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我国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发现:(1)我国传统村落分布总体呈凝聚型,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和西南地区,但两者成因差异显著。(2)伴随历史时期更替,传统村落空间集聚形态由“单主核,多次核”转为“多主核,单次核”;东部农业文化区传统村落数量明显高于西部游牧文化区,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亚区的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少数民族传统村寨分布重心位于西南地区中部,汉族传统村落则以长江中游地区南部为分布重心。(3)传统村落分布格局的形成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形地貌、气候降水、河流水域是决定传统村落形成和延续的基础因素,农业生产方式和历史人口迁移则是影响传统村落集聚发展的重要推手,现存传统村落总量规模和当地政府政策保护力度息息相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与社会
    跨国精英移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与扎根的家:广州案例
    刘美新, 蔡晓梅, 朱竑
    2023, 32(4): 144-15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4.2021618
    摘要 ( )   HTML ( )   PDF(619KB) ( )  

    研究以广州为案例地,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观察法和追踪法,借助日常生活的微观视角探究从全球北方流动到全球南方的跨国精英移民扎根的日常策略和家的营造过程。研究发现:①“扎根的家”是一个过程性和综合性的概念,扎根的实现需要通过具体和细小的日常实践来完成,而家庭要素、外部环境要素、情感要素以及日常便利性等综合要素成为跨国精英移民决策扎根的主要因素;②扎根类型的跨国精英移民通常使用在地化的日常实践策略来实现地方融入,包括住房策略、食物策略、语言策略和身份策略,实现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扎根的转变;③流动性改变了扎根类型的精英移民对于过去的家、现在的家和未来的家的意义感知和理解,重构了“与家人同在”的认知。研究发展了“扎根的家”的概念,并将日常生活嵌入家的地理学研究中,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商扶贫下的流空间与知识生产:昆明乡村重构机制研究
    雷竣超, 王敏, 买欣
    2023, 32(4): 156-16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4.2021338
    摘要 ( )   HTML ( )   PDF(947KB) ( )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与“流空间”等概念,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访谈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寻甸县和禄劝县三地电子商务进驻乡村所引发的知识生产与要素流动,揭示数字经济驱动下的乡村重构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电子商务向农村地域系统的渗透,通过各种要素流的连接与转化重塑着乡村的商业空间结构。同时,基于电商培训的知识生产改变了乡村个体与互联网之间的交互关系,使他们有能力通过互联网的赋权积极地连结外界消费者并宣传本地农产品,实现农户的增收,增强村民作为乡村发展主体的身份认同,从而实现了乡村地域系统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多维重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环境绅士化研究进展与启示
    楚晗, 谢涤湘, 常江
    2023, 32(4): 170-18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04.2021059
    摘要 ( )   HTML ( )   PDF(699KB) ( )  

    绅士化是近十年人文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持续关注的热门话题。在传统绅士化的基础上,学者们陆续提出了新建绅士化、教育绅士化、乡村绅士化、旅游绅士化以及环境绅士化等概念。其中,环境绅士化在近年尤受关注。本文首先对国外环境绅士化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对环境绅士化的概念、产生背景与影响进行介绍,认为环境绅士化是由环境美化或环境清理等环境改善实践所推动的地方物理空间品质提升、社会经济文化升级、弱势群体或低收入阶层直接或间接失所的过程。然后,分别从传统绅士化、环境不正义以及可持续发展内在矛盾视角对环境绅士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特别基于环境不正义视角,对国外环境绅士化现有应对策略进行总结。最后对现有国外环境绅士化的研究进行总结与评述,并呼吁我国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由于快速生态环境治理和绿化美化所引发的环境绅士化现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