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32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3-10-15
    上一期   

    海洋命运共同体与海上丝绸之路
    国别与区域
    城市与产业
    文化与社会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海洋命运共同体与海上丝绸之路
    中日韩-东盟国家间产业转移与海上运输增长格局研究
    王列辉, 陈锐, 张圣
    2023, 32(10): 1-1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0.20222367
    摘要 ( )   HTML ( )   PDF(1343KB) ( )  

    2008年后中日韩与东盟进入新一轮产业转移,在此影响下,中日韩与东盟海上物流运输进入快速调整阶段。当前,集装箱运输作为跨国运输的主要方式,在产业转移趋势下的变动特征与影响机制需要进一步理清。本文研究2009年至2021年间中日韩和东盟国家间产业转移对集装箱增长的影响。基于核密度和偏移增长方法分析集装箱增长与产业转移的时空匹配性,基于OLS及PPML引力模型计量回归方法测算产业转移引起的中间产品增加值提升对集装箱增长的带动作用。主要发现如下:①产业转移引起的中间产品增加值提高对当前集装箱航线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②在时间上,产业转移对集装箱航线的增长具有滞后性,产业转移后三年的带动效应最大;③在空间上,产业转移对集装箱增长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日本与东盟、中国与东盟的产业转移对集装箱增长的促进效应较大,韩国与东盟的产业转移影响不显著。从港口地理视角出发,提出中国港口与东盟国家构建“双圈层”联通格局、建设南海先行区的发展建议。本文能为中国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集装箱运输的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口岸视角的中国门户城市体系分析
    郭建科, 秦茂森, 曹凡
    2023, 32(10): 14-2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0.20222069
    摘要 ( )   HTML ( )   PDF(2294KB) ( )  

    口岸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通过与载体城市互动,形成具有等级层次和功能分工的门户城市体系。基于2001年和2018年口岸数据,通过改造城市流模型测算口岸城市门户功能变化,从而揭示21世纪以来中国门户城市体系的演变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①21世纪以来门户城市外向服务水平显著提升,2018年客运、货运外向服务功能量和价值量较2001年均提升4倍和8倍,但从绝对量值看,货运外向服务价值量小于客运。区域尺度上,客运、货运虽均呈现东、西、中、东北逐级递减态势,但东部在货运中占比跌幅较大。不同运输部门的客运、货运外向服务在区域与城市尺度上也存在较大差异。②中国城市门户性形成了东部领先、中西部增强和东北减弱的区域演化格局,Dagum基尼系数测算表明城市门户性的区域空间差距缩减,地区间差异是门户功能空间分异的主要来源。③门户城市可划分为全国性门户城市、区域性门户城市、省级门户城市、地方门户城市4类,等级结构呈稳定的“金字塔”形。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名文化景观基因信息链与仿生模型构建
    王涛, 武友德, 李灿松, 李君, 陈长瑶, 葛旭瑞, 刘宇斯
    2023, 32(10): 28-4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0.20230103
    摘要 ( )   HTML ( )   PDF(1723KB) ( )  

    地名作为一种既可悟又可视的文化景观,是地域文化在地表的凝结与保留,为了延续南海蓝色地名文化,以南海诸岛地名为例,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在建立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编码信息链和基因谱系的基础上,构建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DNA双螺旋仿生模型。研究发现:①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类似于时空演化下的“遗传”优势,表现为基因信息链上自然类基因与人文类基因的融合,凸显中国多元文化基因的优势;②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谱系呈现独特的“琼人俗名”根性四维,印证了南海渔民在渔业生产和航海实践不断发展进程中海洋文化的赓续;③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分长时性遗传形DNA、暂时性变异形DNA和韧性复合形DNA,显示了中国地名文化景观基因母链DNA在遗传和表达上“名从主人”的原则。本文研究可为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信息有效传承和存储,以及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与安全提供理论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网络的层次结构及其时空演变分析
    许翔宇, 徐楚, 许培源
    2023, 32(10): 41-5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0.20230203
    摘要 ( )   HTML ( )   PDF(551KB) ( )  

    基于UNCTAD发布的班轮双边运输连通性指数和港口运输联通性指数,分别构建以国家/地区和港口为节点的复杂网络,分析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网络的层次结构及其时空演变,研究发现:(1)港口网络形成以中国、东南亚、东北亚、欧洲为中心的格局,整体呈现小世界性,符合“核心-边缘”理论;(2)在层次结构方面,当以国家/地区为节点时,可分为核心区、半核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四类,当以港口为节点时,可分为枢纽港、半枢纽港、干线港和支线港四类;(3)在港口网络时空演变方面,124个港口形成的八个子网络中,中国、东南亚、欧洲、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子网络与整体一致,呈现分散化、均衡化趋势,南亚、西亚子网络处于波动调整阶段,东北亚子网出现集聚化趋势,并且各港口子网络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强,中国、东北亚、东南亚的核心地位得到巩固;(4)港口网络演变受到港口合作机制、港口政策与战略、港口技术、枢纽港规模效应和极化效应等影响。该研究为推动海上互联互通、开展港口合作、优化班轮航线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运污染协同治理体系的构建
    陈继红, 康佳, 石嘉
    2023, 32(10): 52-6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0.20230236
    摘要 ( )   HTML ( )   PDF(1118KB) ( )  

    全球海洋运输污染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全面分析了全球性海洋运输污染国际合作治理体系的现状,发现其存在国际合作关系稳定性不足、合作治理体系结构失衡、治理内容不完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探讨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解决当前合作治理体系问题的作用,并构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运污染协同治理体系,说明了体系的基本架构和基本方案。同时,为保障该体系的长期有效实施,建立了相应的实施效果评估机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运污染协同治理体系的构建为当前全球海洋运输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绿色贸易格局的时空演变
    王来顺, 刘建忠, 张寅宝, 张欣佳
    2023, 32(10): 63-75.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0.20220445
    摘要 ( )   HTML ( )   PDF(1451KB) ( )  

    绿色贸易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延伸绿色产业链、引导绿色投资方向以及优化绿色产业布局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有序聚类、中心度、贸易竞合关系等方法与模型,对2000—2019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绿色贸易的地位及时空变化以及中国与域内国家绿色贸易竞争合作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地位和空间结构来看,2000—2019年沿线国家绿色贸易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有显著改善,区域绿色贸易的“多核心”空间结构进一步增强,东南亚一直处于“核心”梯队的主体地位。②从中国与沿线国家绿色贸易关系来看,中国长时期处于逆差状态,虽然竞争优势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但仍然较弱;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绿色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产品结构逐步趋向更加合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别与区域
    碳中和背景下俄罗斯环境政策的新发展及启示
    康喆文, 曹小曙
    2023, 32(10): 76-8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0.2021822
    摘要 ( )   PDF(692KB) ( )  

    俄罗斯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巴黎协定》的缔约方,该国在参与和推进全球环境治理议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介绍和分析《巴黎协定》后俄罗斯联邦政府颁布的主要环境政策,发现俄罗斯环境政策具有以下新特征: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生态理念;改组行政机构,强化企业、社会团体、公众等环境政策主体的共同责任;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现代化管理;着力发展与环境政策相配套的其他政策;重视联邦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建设。基于此,应加强中俄在绿色低碳宣传教育方面的交流互鉴,借鉴该国自然资源及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和管理经验,巩固提升碳汇能力,深化中俄在能源低碳转型领域的合作,扩展中俄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意大利旅华客源市场特征与疫后恢复研究
    席宇斌, 史文天, 杨文龙
    2023, 32(10): 89-9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0.20220033
    摘要 ( )   HTML ( )   PDF(693KB) ( )  

    意大利是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在南欧地区的重要客源国。本文以官方资料和大数据统计为基础,对意大利旅华客源市场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①在年际变化方面,意大利旅华客源市场自1980年以来历经波动增长和稳步发展两个主要阶段。②在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意大利游客以男性、青年以及商务型居多。③在年内季节性变化方面,旺季主要为3—5月、7—11月,平季为1月、6月,淡季为2月、12月。④在游客在华空间分布方面,意大利游客到访最多的区域是上海、浙江、北京、陕西、广东、云南等省份。⑤在航空旅客行为偏好方面,入境航空旅客主要通过零售旅行社预定,多选择经济舱,在华停留时间较长。⑥在人均总消费及构成方面,游客消费能力强劲,多以长途交通、住宿、餐饮、景区游览等基本消费为主。最后从中意文化和旅游年、商务旅游市场、游客便利化水平、入境旅游产业链等方面提出市场恢复对策,以期为后疫情时代我国入境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产业
    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
    王军, 李梦雅, 吴绍洪
    2023, 32(10): 100-10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0.2021659
    摘要 ( )   HTML ( )   PDF(763KB) ( )  

    在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等多重背景下,多灾种综合风险已成为人类社会必须面对的挑战。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是实施风险防范的基础。以成熟的单灾种风险研究为切入点,探讨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类型。其理论基础之一是多灾种的概念模型,用于刻画多灾种的组合方式;理论基础之二是风险系统框架,用于描述风险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多灾种风险评估的关键是实现对单灾种风险的综合,这种综合方法可分为累加式综合和过程式综合。未来既要密切关注灾害风险多要素的相互关系,更要高度重视环境变化对灾害过程和风险结果的影响。在深刻理解现有风险系统框架的基础上,以单灾种风险剖析为基础,以灾种间的关联性和组合特征为牵引,以情景分析思想为助力,有助于实现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三角城市技术关联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曹贤忠, 陈波, 郝均
    2023, 32(10): 110-12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0.20220067
    摘要 ( )   HTML ( )   PDF(1283KB) ( )  

    技术关联对区域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引起了经济地理学者高度关注,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正在加速推进,探究其技术关联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三角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利用2000—2016年发明专利数据,运用共存分析方法分析了长三角城市技术关联的时空演化特征,并重点探讨政府支持、大学能力和企业能力对技术关联演化的驱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市“技术空间”逐步显现,空间格局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且从相对孤立分散向以合肥-上海-杭州-宁波为核心的“Z”字形空间分布演化。②政府支持、大学能力和企业能力对城市技术关联密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政府支持的影响作用不显著,企业、大学对城市技术关联密度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企业能力的影响作用更强。③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企业、大学的正向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本研究有助于明晰长三角城市技术关联特征和影响因素,为长三角率先实现科技创新领域高质量一体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有利于丰富完善区域创新系统等相关理论体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渝城市群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格局演化研究
    肖钊富, 李瑞, 吕宛青
    2023, 32(10): 122-13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0.2021806
    摘要 ( )   HTML ( )   PDF(1298KB) ( )  

    以成渝城市群为例,基于DPSIR模型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熵权TOPSIS、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成渝城市群2006—2019年旅游生态安全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时间上,成渝城市群旅游生态安全系数在0.399~0.414之间变化,长期处于敏感期,大部分城市旅游生态安全等级提高缓慢;空间上,成都、重庆为旅游生态安全“双核心”高值区,城市群呈“核心、东部高,核心上下方低”的空间差异。(2)旅游生态安全空间分布格局呈东北-西南走向,移动路径呈“西北→东南→西北”变化趋势。(3)旅游总收入、旅游空间指数、人口密度、园林绿地面积、旅行社数、第三产业占比、城市污水排放总量等是影响旅游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旅游业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系统共同作用,推动旅游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亚市旅游休闲业态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凌旋, 马勇, 任洁
    2023, 32(10): 134-14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0.2021693
    摘要 ( )   HTML ( )   PDF(1162KB) ( )  

    以三亚市为案例地,通过爬取六类旅游休闲业态POI数据,综合利用最邻近距离指数、核密度估计、多空间聚类、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技术,深入挖掘三亚市旅游休闲业态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业态总体数量及特征空间尺度急剧上升,分布格局呈“极核-轴线-面域”分布形态;主要集聚于三亚湾度假区,散布周边临海区域,且集聚程度随空间尺度的增大呈先增后减态势;(2)各类旅游休闲业态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其中购物、住宿、餐饮业态与总体集聚特征呈现高度一致性,各类业态集聚分布特征显著不同且尺度依赖性明显,其中旅游景点业态集聚程度随时间距离的增加不断减小,其余业态均先增后减;(3)三亚市旅游休闲业态空间格局的形成是由政策引导城市发展决定的,即在旅游休闲需求升级与城市发展的转型升级的双向推动下,从经济水平、人口特征、交通条件及资源禀赋四个方面影响旅游休闲业态空间演变格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与社会
    场景理论下怀旧消费空间的建构与感知研究——以“长沙超级文和友”为例
    贺小荣, 徐海超, 任迪川, 秦俊娜, 张明雪
    2023, 32(10): 147-16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0.2021650
    摘要 ( )   HTML ( )   PDF(1229KB) ( )  

    随地理学“文化转向”“情感转向”的推进,更多学者开始关注城市消费空间中的消费者情感、认同、价值和意义表征等议题。基于新文化地理学视角和场景理论,以超级文和友怀旧消费空间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经营者的建构策略和消费者的空间感知。研究表明:①超级文和友空间的经营者力图构建“老长沙”室内布景,围绕场景三要素“地点、文化形式、人”塑造差异化建筑与空间。消费大众具有怀旧心理,在超级文和友内通过消费活动来实现身份证明和自我建构,其消费侧重于关注超级文和友空间的符号价值。②超级文和友构筑的传统街巷景象吸引巨大的流量,彰显了个体对于城市化过程中部分空间更新与置换的“反抗”以及对以往生活方式与消费场所的怀旧之情。③超级文和友布置的怀旧场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空间的原真性,以单一的新型消费方式取代了过去传统街巷中原本多元的社区生活方式,导致该消费空间有可能沦为只是具有部分地方性特征的商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居民休闲参与测度及其制约因素探究
    闫艺涵, 汪侠, 张颖, 沈丽珍
    2023, 32(10): 161-17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0.2021805
    摘要 ( )   HTML ( )   PDF(1299KB) ( )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中国居民休闲参与进行测度,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其空间分异的制约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2010—2017年中国居民休闲参与指数不断提高。从休闲类型看,除媒体消遣休闲参与略有下降外,其他维度休闲参与均有所改善。②2010—2017年中国居民休闲参与呈现“东部领先、中部一般、西南洼地、西北加速”的发展态势,其中京、津、沪、粤居民休闲参与水平较高,贵、蒙、皖则始终较低。③家庭经济条件、宏观休闲环境是居民休闲参与空间分异的主导制约因素,但制约作用逐渐减弱;休闲设施的制约作用不断强化,成为又一主导制约因素;休闲时间、休闲出行始终是次要制约因素。整体来看,各制约因素存在交互强化作用,说明居民休闲受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制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周星驰电影主创人员合作的区域空间网络结构特征
    胡晨晖, 姜海宁
    2023, 32(10): 173-18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0.2021248
    摘要 ( )   HTML ( )   PDF(2513KB) ( )  

    以1980年以来周星驰的98部影视作品为基础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电影主创人员合作网络及其形成的区域空间网络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影主创人员合作网络的发展呈现三个阶段,且周星驰在合作网络中由边缘走向核心;在空间上,基于主创人员合作的区域空间结构呈现由香港向中国内地及海外扩散的网络特征,其中香港为网络核心,度中心度最高,其次为广东、上海、北京和台湾;在时序上,区域空间结构表现为由香港逐步“北上”中国内地的过程,并伴随合作网络而逐步扩大,并且影视公司属地在空间联系中“北上”的特征更为明显。在此基础上,从空间邻近性、文化同源性、商业导向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