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32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3-11-15
    上一期   

    世界政治与经济
    国别与区域
    城市与产业
    文化与社会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世界政治与经济
    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化特征与模式
    金凤君, 冯瑜满, 姚作林, 陈卓
    2023, 32(11): 1-1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1.20230028
    摘要 ( )   HTML ( )   PDF(2110KB) ( )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性转折点上,采用重心模型、位序-规模模型和弹性系数等方法,对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经济地理格局演化的模式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全球经济地理格局呈现增长态势阶段性放缓、经济重心东移、经济发展极化程度下降以及以贸易为主要动力的发展态势,形成了区域性经济一体化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以及产业链关联等演化模式。未来,全球性与区域性经济治理、地缘关系等因素将持续影响全球经济地理格局演化,全球经济重心将持续东移,全球经济格局演化和国际秩序变革将加速推进,各国应携手应对全球性问题,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脱钩视角的中国与其他G20国家贸易关系时空演变
    李娜, 葛岳静, 胡伟, 黄宇, 李彦征, 冶莉
    2023, 32(11): 13-2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1.2021729
    摘要 ( )   HTML ( )   PDF(1799KB) ( )  

    基于2001—2019年中国与其他G20国家贸易数据分析双边贸易格局演变,利用贸易强度指数和HM指数剖析双边贸易相互依赖程度,利用脱钩模型和追赶脱钩模型分析中国与其他G20国家贸易脱钩态势。研究表明:①中国与其他G20国家呈非对称贸易相互依赖,中国对其他G20国家贸易强度大于其他G20国家对中国贸易强度,而其他G20国家对中国的市场依赖度更高;②中国与其他G20国家贸易脱钩关系从弱负脱钩转变为扩张性负脱钩,贸易敏感性先降后增,经历了弱负脱钩、扩张性负脱钩、相对脱钩Ⅰ、扩张性负脱钩4个演变阶段;③美韩实现对日本的绝对追赶,大部分国家实现对日本和沙特阿拉伯的相对追赶,中国与其他G20国家经贸关系长期上趋于负脱钩。中国与其他G20 国家经贸关系“相对脱钩”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会“全面脱钩”。中国应当深化同贸易脱钩国家的低敏感性领域合作,挖掘同贸易连接国家的合作潜力,积极构建以“互动关系与依赖关系调整”为核心的“脱钩”话语体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东地缘环境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分析
    陈俊华, 苏敏, 李澳, 梁嘉玲, 王美君, 杨晓璐
    2023, 32(11): 30-4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1.2021978
    摘要 ( )   HTML ( )   PDF(1121KB) ( )  

    中东是“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的节点地区,深刻分析其地缘环境及驱动机制,对于维护中国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提高中国“大国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构建地缘环境评价体系分析中东地缘环境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剖析其演变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以2010年“阿拉伯之春”事件为转折点可将中东地缘环境演进过程划分为温和波动期(2000—2009年)和剧烈波动期(2010—2020年)两个阶段。(2)空间上,地缘结构从伊拉克处于优势地位的“一核”空间结构演变为伊朗独大的“一核”结构。地缘环境从“西高东低、中突出”的空间格局,演变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东进”趋势明显。2020年地缘环境高值区分布在伊朗、土耳其、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东部和北部地区国家,地缘环境低值区集中在也门、叙利亚、伊拉克、约旦和黎巴嫩等南部和西部地区国家。(3)从驱动机制上来看,中东地缘环境演变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条件是支撑力,地缘政治军事关系、地缘经济关系和地缘经济结构是驱动力,地理空间结构是摩擦力,美俄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博弈是推动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别与区域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与不透水面变化对水资源消耗的影响分析
    洪萍, 蒋雪中
    2023, 32(11): 43-5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1.2021737
    摘要 ( )   HTML ( )   PDF(1915KB) ( )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间发展不平衡,加剧了人口和不透水面变化的复杂性,影响跨境流域水资源分配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运用遥感影像和LandScan数据库提取流域不透水面和人口数据,通过构建强度差异指数、脱钩指数模型,从多空间尺度探究流域1995—2015年人口和不透水面的变化及脱钩类型,并分析两个要素对流域内工业-生活用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流域层面和国家层面不透水面扩张强度高于人口增长强度,省域层面人口和不透水面配置存在空间错位现象。②流域尺度下,人口和不透水面关系始终是弱脱钩型;国家尺度下,泰国部分由弱脱钩变为强脱钩,其余五国一直是弱脱钩型,但人口与不透水面增速差距减小;省级尺度下,各省(市)经历了“弱脱钩”为主到“弱脱钩、强脱钩”为主的变化过程,脱钩合理型的省(市)增加。③人口增长和不透水面扩张加快了流域工业-生活用水消耗,在流域的中国部分、老挝部分、缅甸部分,人口增长是工业-生活用水量增长的主导因素,在越南部分不透水面扩张则是主导因素,在泰国部分和柬埔寨部分,人口和不透水面对用水量的影响强度较弱。流域各国应当加强合作,协调人口与不透水面的规模和增速,调整用水计划和产业结构,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尺度地缘政治要素推拉作用下的印度尼西亚迁都计划研究
    潘玥, 宋涛, 李富玉
    2023, 32(11): 57-6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1.2021718
    摘要 ( )   HTML ( )   PDF(619KB) ( )  

    印度尼西亚是东盟人口第一大国和最大的经济体,亦是建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倡地。2019年,印尼政府正式启动迁都计划,将首都从雅加达迁往东加里曼丹省的北佩纳扬巴塞尔县和库泰卡塔内加拉县。本文尝试运用全球-国家-地方的多尺度地缘政治分析框架,并借鉴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对印尼迁都的背景、动因和影响进行分析,探究印尼迁都对本国、东南亚地区及中国-东盟全面合作的地缘政治影响。研究发现,印尼迁都旨在贯彻“全球海洋支点”和“海洋强国”战略,满足国土空间均衡发展的诉求,缓解雅加达城市建设问题等。同时,迁都也面临着资源环境、资金筹备、社会舆论、法规机制、疫情影响等多方面的阻力与困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欧盟邻近区域战略逻辑与趋向:从规范导向到安全导向
    解楠楠, 胡卫东
    2023, 32(11): 69-8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1.20222008
    摘要 ( )   HTML ( )   PDF(620KB) ( )  

    长期以来欧盟将自身定位为一个和平项目,旨在超越地缘政治和现实政治的传统束缚,以价值观和规范为导向参与邻近区域社会改革与治理。但随着“阿拉伯之春”和乌克兰危机的爆发,邻近区域演变成“火圈”,欧盟邻近区域战略理念和实践也发生了重大转向。本文主要采用政策文本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欧盟邻近区域政策文本和政策实践分析,认为欧盟对邻近区域战略叙事从规范导向转向安全导向,并以地缘政治思想为指导,呈现出等级秩序地缘政治模式,对邻近区域采取差异化战略,更加直接地追求自身地缘战略利益,且增加在邻近区域遏制和防范其他行为体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约束条件。从整体上看,欧盟邻近区域治理理念和实践的转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基于规范联合的相关性,而排他性竞争的做法不仅不利于邻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损害了欧盟的整体信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产业
    数字经济与城市空间网络发展及治理挑战
    朱文晶
    2023, 32(11): 82-9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1.2021185
    摘要 ( )   HTML ( )   PDF(776KB) ( )  

    数字经济以其强渗透性和泛在化特点,不断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通过对学界、政府、媒体、行业关于数字经济研究和发展的回顾,揭示了数字经济理论研究滞后于应用实践的现状;结合其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提出微观技术、中观产业以及宏观经济活动三个层面的理解及四个方面的认识。对数字经济是否减少“面对面”以及导致“距离的死亡”两个话题进一步探讨,按照数字经济可达性网络与城市空间、数字经济产业与城市空间、数字经济与城市网络的脉络对数字经济与城市空间的网络发展进行研究,并分析了治理安全与网络公平两个挑战。研究认为:没有证据表明数字经济一定会导致“面对面”减少和“距离的死亡”;可达性网络、数字经济产业及城市网络等内容成为数字经济与城市空间发展和研究的新内容;数字经济时代治理安全和网络公平的挑战不容忽视。本文还展望了网络空间地理学发展以及城市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融合及数字经济科技伦理治理等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老工业基地城市收缩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丁晓明, 王成新, 张宇, 李梦程, 王瑞莉, 金振兴
    2023, 32(11): 94-10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1.2021421
    摘要 ( )   HTML ( )   PDF(1539KB) ( )  

    当前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增长与收缩并存的现象,而城市收缩又以老工业基地最为典型。以中国老工业基地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2009—2018年各城市人口和经济变化,分析城市收缩状况及类型,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从城市收缩类型来看,总体上老工业基地城市以经济收缩型为主,人口-经济收缩型次之,而人口收缩型占比较少,在空间分布上经济收缩型、人口-经济收缩型城市多呈现连片的空间分布特征,而人口收缩型城市呈“点”状分布特征;②从城市收缩路径来看,经济下滑先于人口流失现象是多数老工业基地城市出现收缩的一个首要表征,较少部分老工业基地城市为早期的人口流失进一步导致后期经济下滑,符合前一个转变路径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省区和东北部分地市,遵循后一个转变路径的城市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东北老工业基地;③分析老工业基地城市影响因素可见,出生率水平、工业就业、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科技投入多个因素以不同形式和程度影响城市人口与经济的增长和收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南岛户籍人口城镇化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妍, 程叶青, 王平
    2023, 32(11): 108-11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1.20220061
    摘要 ( )   HTML ( )   PDF(1214KB) ( )  

    基于2000—2018年海南岛18个市县经济社会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4年和2015年是海南岛户籍人口城镇化发展的两个转折点,可以分为2000—2003年、2004—2014年、2015—2018年三个阶段,整体上,海南岛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呈“几”字形缓慢提升;空间上,集聚特征以显著性离散分布为主,空间布局和集聚类型变化较大;户籍人口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趋向工资待遇高、民营经济发展快、教育资源集中、环境质量优、非农就业机会多的地区。自贸港建设过程中应完善人口户籍管理、关注乡村就地城镇化、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保障居民生产生活水平,综合提高城镇化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网络特征对吸引国内投资的影响
    程雯雯, 杜雅优, 郑曼欣, 高鹏, 何丹
    2023, 32(11): 119-12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1.2021903
    摘要 ( )   HTML ( )   PDF(1844KB) ( )  

    投资是塑造区域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之一,城市在区域网络中的地位和组织关系对投资吸引力存在重要影响。基于企业投资联系数据,本文分别构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城市网络和吸引区外的国内投资联系,并刻画了其网络特征和投资空间格局;采用负二项回归方法回答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特征如何影响国内其他城市对该区域投资”的这一研究问题。研究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呈现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轴-辐”式网络空间结构,省际存在着明显的壁垒,城市网络特征各项指标的时空分布存在明显的异质性;(2)长江中游城市群吸引国内投资的来源地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格局,投资吸纳地集中在武汉、长沙、南昌三大省会城市;(3)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特征和区位因素共同对城市投资吸引力存在影响,网络特征中象征城市威望权的入度和权重入度,以及象征城市控制权的出度对国内投资的吸引力起到显著正向影响,然而由于网络发育尚不成熟,网络结构指标对投资吸引力的影响尚不显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渝城市群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吴小妮, 管卫华, 张惠, 吴连霞
    2023, 32(11): 130-14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1.20220363
    摘要 ( )   HTML ( )   PDF(1197KB) ( )  

    为深入探讨区域网络关注现状,以成渝城市群16个城市的抖音粉丝量为测度指标,采用空间关联、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分析城市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分异格局,运用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从空间分异格局看,整体城市网络关注度分布不均衡,呈现出双核结构凸显、中部地区塌陷的特征;关注度层级划分较为清晰,呈上下对称分布;②从空间关联格局看,关注度总值和平均值的LL区在西南部连绵分布,显著LH区围绕成都和重庆分布,人均水平的高值区为连接成都和重庆的资阳;③从空间集聚格局看,关注度总值和平均值的空间格局与分异格局类似,人均水平的空间结构为“核心-外围”结构;④从影响因素看,网络关注度与经济、网络、交通发达程度、城镇化进程、人口构成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作用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本研究可为促进成渝地区城市活力、虚拟经济的提升提供科学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与社会
    行政区“制度距离”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机制及其测度
    王雨, 张京祥, 王玉洁, 杨洁莹
    2023, 32(11): 141-154.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1.20220012
    摘要 ( )   HTML ( )   PDF(1397KB) ( )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都市圈、城市群等区域空间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载体,但阻碍我国区域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区制度壁垒仍待打破。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距离”概念引入区域经济空间研究中,将行政区制度距离分为“边界”与“资源”两种类型,构建了制度距离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机制。首先建立了制度距离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了人口迁徙与跨市投资等多源大数据,构建了制度距离与要素流动水平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基于长三角城市群42组相邻城市的实证研究发现:(1)边界制度距离对资金要素的阻碍作用通常高于对人流要素的作用,而资源制度距离则没有明显差异;(2)两类制度距离的空间格局较为相似,都市圈内的耦合协调水平普遍高于都市圈外,呈现明显的都市圈格局;(3)都市圈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上海都市圈的制度距离阻碍强度普遍较低,而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则依次较高。通过柔性的区域制度空间的建构,削弱要素跨行政区流动的制度距离阻碍,是破解“行政区经济”等区域分割难题、推动区域经济空间联系加强的有效治理路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袁荣, 曹贤忠, 曾刚
    2023, 32(11): 155-16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1.2021515
    摘要 ( )   HTML ( )   PDF(1039KB) ( )  

    科技创新效率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是经济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而关于科技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尚未形成共识。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了科技创新效率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采用超效率SBM模型结合Malmquist指数、变异系数和空间基尼系数、莫兰指数、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等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2007—2017年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和三省一市的创新效率总体均呈现增长的趋势,技术进步对于城市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②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空间分异程度有所减弱,不同城市之间的空间差异逐渐减小,科技创新活动趋于均衡。但是空间自相关性不稳定,存在部分地区的跃迁和正向或者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③每百万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互联网使用率、客运总量等因素均对科技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对长三角科技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通过本文研究,探明了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康养旅游研究的国内外对比与展望
    朱冬芳, 钟林生, 虞虎
    2023, 32(11): 167-18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3.11.2021671
    摘要 ( )   HTML ( )   PDF(719KB) ( )  

    康养旅游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健、康复、疗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两大数据库,从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我国康养旅游研究起步晚、相关研究较为滞后,与我国蓬勃发展的康养旅游发展实践存在较大差距;基于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的文献梳理,本文提出未来我国康养旅游研究应重点关注中国康养旅游理论体系建构、康养旅游者的动机差异与需求特征、康养旅游发展的要素构成与产品模式、康养旅游的功效评估、康养旅游介入地方的机制和社区发展等研究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