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Regional Studies ›› 2019, Vol. 28 ›› Issue (5): 141-152.DOI: 10.3969/j.issn.1004-9479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Renfeng MA1(), Tengfei WANG1,2
Received:
2018-05-07
Revised:
2018-08-01
Online:
2019-10-15
Published:
2020-03-27
作者简介:
马仁锋(1979-),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经济地理学与城市演化、海洋经济与港城人居环境变迁,E-mail:marfxf@126.com.
基金资助:
Renfeng MA, Tengfei WANG.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on the location of emerging industry in China[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9, 28(5): 141-152.
马仁锋, 王腾飞. 城市空间结构对新兴产业区位影响研究动态与展望[J]. 世界地理研究, 2019, 28(5): 141-152.
Add to citation manager EndNote|Ris|BibTeX
时间 | 哲学流派 | 学者代表 | 主要内容 |
---|---|---|---|
1920年代至1950年代末 | 古典学派 | Burgess[ | 根据城市空间的社会属性抽象城市内部空间分异的部分特征,没有考虑到空间联系,典型模式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中心模式。 |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末 | 新古典主义学派 | Alonso[ | 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探讨自由市场经济的理想竞争状态下的区位均衡,以及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模式,形成竞租曲线理论等。 |
1970年代初以来 | 人文主义、行为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 Tuan[ | 空间是通过意念与象征性的文化符号体系而被生产出来的,它是一种社会关系。因此,空间结构本质上代表特定的社会关系、权力、文化情感及记忆表征,逐渐走向空间综合人文与社会科学。 |
Tab.1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research schools and its content
时间 | 哲学流派 | 学者代表 | 主要内容 |
---|---|---|---|
1920年代至1950年代末 | 古典学派 | Burgess[ | 根据城市空间的社会属性抽象城市内部空间分异的部分特征,没有考虑到空间联系,典型模式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中心模式。 |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末 | 新古典主义学派 | Alonso[ | 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探讨自由市场经济的理想竞争状态下的区位均衡,以及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模式,形成竞租曲线理论等。 |
1970年代初以来 | 人文主义、行为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 Tuan[ | 空间是通过意念与象征性的文化符号体系而被生产出来的,它是一种社会关系。因此,空间结构本质上代表特定的社会关系、权力、文化情感及记忆表征,逐渐走向空间综合人文与社会科学。 |
社会背景 | 主导产业 | 产业依托资源 | 匹配性空间要素 | 城市空间特征 |
---|---|---|---|---|
农业社会 | 第一产业 | 自然资源与环境、市场 | 城市中心主要是政府机构、住宅区、商业点、广场、图书馆等基本空间要素 | 较弱单中心,城市规模较小且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布局混乱 |
工业社会 | 第二产业 | 物质性资源、市场、交通设施 | 城市特定地域成片出现工业区和工业住宅区、铁路、仓库、货运站等与工业生产匹配的空间要素 | 较强单一中心,且出现较弱的多中心,布局清晰而纯粹 |
后工业社会 |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 知识、创意、信息、技术、文化、制度等隐性资源 | 出现新型产业园区、城市综合体、SOHO、创意街区、“街头空间”、赛博空间等与新兴产业相匹配的空间要素 | 扁平式多中心网状成为主流,全球-地方化特征愈发明显,布局复杂多变 |
Tab.2 Leading industry and its matching spac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social development
社会背景 | 主导产业 | 产业依托资源 | 匹配性空间要素 | 城市空间特征 |
---|---|---|---|---|
农业社会 | 第一产业 | 自然资源与环境、市场 | 城市中心主要是政府机构、住宅区、商业点、广场、图书馆等基本空间要素 | 较弱单中心,城市规模较小且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布局混乱 |
工业社会 | 第二产业 | 物质性资源、市场、交通设施 | 城市特定地域成片出现工业区和工业住宅区、铁路、仓库、货运站等与工业生产匹配的空间要素 | 较强单一中心,且出现较弱的多中心,布局清晰而纯粹 |
后工业社会 |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 知识、创意、信息、技术、文化、制度等隐性资源 | 出现新型产业园区、城市综合体、SOHO、创意街区、“街头空间”、赛博空间等与新兴产业相匹配的空间要素 | 扁平式多中心网状成为主流,全球-地方化特征愈发明显,布局复杂多变 |
1 | 邓仲良, 张可云. 产业-空间匹配问题的研究回顾与最新进展. 经济问题探索, 2017(11): 165-176. |
2 | Salvati L, Ferrara A, Chelli F. Long-term growth and metropolitan spatial structures: an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urban patch size under different economic cycles. Geografisk Tidsskrift-Danish Journal of Geography, 2018,118(1): 56-71. |
3 | Frick S. Urban structur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aggregate growth: empirical evidence and policies. London: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2017. |
4 | 唐子来.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规划学刊, 1997(6):1-11. |
5 | 冯健. 西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及其启示. 城市规划, 2005(8):41-50. |
6 | Burgess E W. The growth of the city: an introduction to a research project. In Urban ecology. MA:Springer,2008:71-78. |
7 | Hoyt H. The Structure and Growth of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s in American Cities. Development, 1941, 19(3):453-454. |
8 | Harris C D, Ullman E L. The Nature of Citie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 Social Science, 1945, 242(1):7-17. |
9 | Alonso W.Location and Land Use: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Land Rent.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
10 | Smith D M.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Geographical Studies of Industrial Location. Economic Geography, 1966, 42(2):95-113. |
11 | Tuan Y F. Humanistic Geography: A Personal View.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0, 25(2):1-7. |
12 | Cox K R.Man, loca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geography.London:John Wiley & Sons,1972. |
13 | Lefebvre H, Nicholson-Smith D.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1991. |
14 | Harvey D. 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Athens, Georgia: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10. |
15 | Massey D B. Towards a critique of 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 Antipode, 1973(5):33-36. |
16 | 官卫华, 陈雯. 大都市现代服务业空间组织机理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3): 341-353. |
17 | 赵群毅, 周一星. 北京都市区生产者服务业的空间结构. 城市规划, 2007, 31(5): 24-31. |
18 | 刘曙华, 沈玉芳. 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研究进展及其评述.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4): 498-503. |
19 | 马仁锋. 大都市创意空间识别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12,31(8): 1013-1023. |
20 | 张蔷. 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布局及发展对策.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8): 1227-1236. |
21 | 冯健, 刘玉.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4): 93-106. |
22 | 蒋丽. 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及成因研究. 经济地理, 2014, 34(3): 106-113. |
23 | 张纯,王敬甯,陈平,等.地方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对城市文化创意活动的影响.地理研究,2008,27(2): 439-448. |
24 | 吕斌. 南锣鼓巷地区的空间格局与历史文化价值. 北京规划建设, 2013(1): 98-103. |
25 | 唐承丽, 吴艳, 周国华. 城市群、产业集群与开发区互动发展研究. 地理研究, 2018, 37(2): 292-306. |
26 | 吕蕊, 石培基, 聂晓英,等. 河西走廊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机理研究. 地理科学, 2017, 37(5):718-727. |
27 | 吴加伟, 陈雯, 袁丰. 新时期产业区理论视角重构及相关实证研究进展. 地理研究, 2015, 34(3): 487-503. |
28 | 马仁锋, 王腾飞, 张文忠, 等. 文化创意产业区位模型与浙江实证. 地理研究, 2018, 37(2): 379-390. |
29 | 王海文. 服务业地理空间研究进展与文献综述.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2): 199-207. |
30 | 崔大树, 杨永亮.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异的动因与表现. 学术月刊, 2014, 46(3): 94-102. |
31 | 王海江,苗长虹,茹乐峰,等.我国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外服务能力的空间格局.人文地理,2014,136(2): 83-89. |
32 | 张旺, 申玉铭. 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6): 742-749. |
33 | 王鹏, 魏超巍. 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征. 城市问题, 2016(8): 14-22. |
34 | 陈建军, 陈国亮.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管理世界,2009(4): 83-95. |
35 | 毕秀晶, 汪明峰, 宁越敏. 软件产业发展的经济地理学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6) : 658-669. |
36 | 胡丹, 宋玉婧, 申玉铭, 等.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及其空间结构.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2): 264-270. |
37 | 焦新颖,李伟,陶卓霖,等.北京城市扩展背景下产业时空演化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0) : 1332-1341. |
38 | 秦波, 王新峰. 探索识别中心的新方法.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6): 43-48. |
39 | 田光进, 沙默泉. 基于点状数据与GIS的广州大都市区产业空间格局.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4): 387-395. |
40 | 王铮, 毛可晶, 刘筱, 等. 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形成的区位因子分析. 地理学报, 2005, 60(4) : 567-576. |
41 | 邱灵. 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 经济学家, 2014(5): 97-104. |
42 | 王聪,曹有挥,宋伟轩,等.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的城市网络构建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13,32(7):1051-1059. |
43 | 朱华晟,吴骏毅,魏佳丽,等.发达地区创意产业网络的驱动机理与创新影响.地理学报,2010,65(10):1241-1252. |
44 | 陈汉欣.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瞻. 经济地理, 2008, 28(5): 728-733. |
45 | 王志成, 谢佩洪, 陈继祥. 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 2007(8): 49-57. |
46 | 文嫮, 胡兵. 中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研究. 经济地理, 2014, 34(2): 101-107. |
47 | 厉无畏, 于雪梅. 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 上海经济研究, 2005(8): 48-53. |
48 | 杨永忠, 黄舒怡, 林明华.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路径与演化机理. 中国工业经济, 2011(8): 128-138. |
49 | 文嫮, 吕惠燕. 网络结构对中国区域电视剧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15(12): 88-102. |
50 | 赵继敏, 刘卫东. 文化创意产业的地理学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4): 503-510. |
51 | 苗长虹, 魏也华, 吕拉昌. 新经济地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
52 | 刘振锋, 薛东前, 庄元, 等. 文化产业空间尺度效应研究. 地理研究, 2016, 35(10): 1963-1972. |
53 | 袁丰, 魏也华, 陈雯, 等. 苏州市区信息通讯企业空间集聚与新企业选址. 地理学报, 2010, 65(2): 153-163. |
54 | 黄鲁成. 北京研发产业发展研究. 技术经济, 2008, 27(3): 32-37. |
55 | 王承云, 秦健, 杨随. 京津沪渝创新型城区研发产业集群研究. 地理学报, 2013, 68(8): 1097-1109. |
56 | 李蕾蕾, Dietrich S. 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 人文地理, 2003, 18(6): 20-25. |
57 | 刘会远, 李蕾蕾. 德国工业旅游与工业遗产保护.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
58 | 王缉慈, 梅丽霞, 谢坤泽. 企业互补性资产与深圳动漫产业集群的形成. 经济地理, 2008, 28(1): 49-54. |
59 | 方忠权. 广州会展企业空间集聚特征与影响因素. 地理学报, 2013, 68(4) : 464-476. |
60 | 褚劲风, 高峰. 上海苏州河沿岸创意活动的地理空间及其集聚研究. 经济地理, 2011, 31(10):1674-1679. |
61 | 马仁锋. 文化创意产业动态及其空间效应.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
62 | 戴伟辉,肖小云,倪伟.软件产业的价值链分析及我国软件园区的发展策略.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5): 63-66. |
63 | 周尚意, 杨鸿雁, 孔翔. 地方性形成机制的结构主义与人文主义分析. 地理研究, 2011, 30(9): 1566-1576. |
64 | Amiti M, Pissarides C A. Trade and industrial location with heterogeneous labo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5, 67(2): 392-412. |
65 | Melo P C, Graham D J. Testing for labour pooling as a source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14, 93(1): 31-52. |
66 | Coll Martínez E, Moreno Monroy A I, Arauzo Carod J M. Agglomeration of creative industries: An intra-metropolitan analysis for Barcelona.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17. |
67 | Liu H, Silva E A. Simulating the dynamics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 agent-based model. In Planning support systems for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Berlin:Springer,2013,51-72. |
68 | Huggins R, Thompson P. A network-based view of regional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14(3):511-545. |
Viewed | ||||||
Full text |
|
|||||
Abstrac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