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3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世界政治与经济
    城市与区域
    产业与布局
    文化与社会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世界政治与经济
    地缘安全视角下的中国国际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
    钟苏娟, 毛熙彦, 黄贤金
    2022, 31(3): 466-47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2.03.2020858
    摘要 ( )   HTML ( )   PDF(598KB) ( )  

    全球地缘政治竞争回潮与资源环境危机推动国际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成为影响国家地缘安全的关键变量。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国际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在“稀缺-冲突”范式下激化流域各国的矛盾,引发的水资源冲突联合域外势力进一步作用于国家地缘安全;在地缘安全视角下,中国国际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经历了从“弱安全化”到“强安全化”再到“去安全化”的演进;水环境治理、水量分配及水开发利益协调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核心议题,涉及的跨境水资源污染、水权分配以及水电开发争议等问题与国家地缘安全密切相关;东北、西北及西南三大国际河流密集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地域分异明显,在差异化的地缘环境下带来多元的地缘安全威胁;最后基于“一带一路”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背景对中国未来外交提出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国际河流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郭利丹, 井沛然, 张玉阔
    2022, 31(3): 490-50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2.03.2020710
    摘要 ( )   HTML ( )   PDF(1208KB) ( )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淡水资源紧张,国际河流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为探寻中国学者对国际河流问题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方向,基于CNKI数据库中1957—2019年的2391篇中文文献,运用CiteSpaceⅤ等工具进行文献分析和数据挖掘。结果表明:近60年来中国学者在国际河流领域的研究经历了探索起步、较快发展、全面增长、成熟发展四个阶段,研究规模和学术影响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主体研究力量集中于少数优势机构,跨地域、跨机构间的合作较少,机构间的联合攻关和合作网络有待加强;发文期刊从自然科学向综合社科领域扩散,国际河流问题研究的多学科、多维度、多视角特征日益明显;从地域范围上,中国西南、东北、西北三大地区的国际河流普遍受到关注,西南地区为持续重点关注区,西北地区关注热度明显上升。研究热点和前沿呈现“水电开发—次区域合作—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一带一路—澜湄合作”的演进特征,最近十年研究热点为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国际河流水资源和水生态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涉水合作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性别空间生产模式演化及动力机制研究
    袁媛, 侯越
    2022, 31(3): 503-51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2.03.2020781
    摘要 ( )   HTML ( )   PDF(854KB) ( )  

    借助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从社会性别视角探讨日本性别空间生产模式的演化过程,分析性别关系与空间生产之间的互构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日本性别空间生产模式演化分为四个阶段:基于自然分工的母权式性别空间生产、封建父权式“压倒性”性别空间生产、近代由“包容”转向“压制”的父权式性别空间生产、战后“男性限制”与“女性反抗”并存的性别空间生产。(2)性别空间生产呈现出“自然分工”“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三条路径交替或相结合的演化规律。(3)动力机制:以规训、沉默和反抗为主要方式的性别权力博弈是空间生产的主要动力;异质文化与男女主体利益的融合和对立改写了空间生产的性别秩序话语;战后美国作为外来权力主体打破了原有空间权力的内在平衡,强制性地干预了传统父权性别空间生产模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转换作为根本动力,促进了男女主体的空间流动,不断地推动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的结构性调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事件数据分析法的两岸关系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祺祥, 游小珺, 韦素琼
    2022, 31(3): 514-52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2.03.2020714
    摘要 ( )   HTML ( )   PDF(2440KB) ( )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从政治互动、经贸往来和文旅交流3个维度构建两岸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事件数据分析法和熵值法,对2000—2018年的两岸关系进行定量测度、演化阶段划分及影响因素分析,进而对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提出建议。结果表明:①21世纪以来,两岸关系经历了低谷波动期(2000年1月—2008年5月)、全面发展期(2008年6月—2016年5月)和冷却回落期(2016年6月—2018年12月),呈现整体周期性、局部突变性的演化特征;②两岸关系主要受区域地缘环境、大陆综合实力、台湾政党轮替以及非传统安全因素等4个方面的影响;③大陆应当持续优化两岸关系地缘环境、继续提升综合实力、推进两岸社会融合以及建立防范非传统安全风险的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区域
    黄河流域经济联系及其网络结构演变研究
    王瑞莉, 刘玉, 王成新, 李梦程, 唐永超, 薛明月
    2022, 31(3): 527-537.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2.03.2020602
    摘要 ( )   HTML ( )   PDF(1492KB) ( )  

    黄河流域经济联系的强化及其网络结构的合理化构建,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06、2010、2014和2018年4个时间截面,应用修正引力模型测度黄河流域90个地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分析其总体格局的发展演化,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其网络结构演变态势。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经济联系水平显著提升,但地区差异显著,且经济联系强度高值的空间分布相对稳定,逐步形成以三级经济联系串联多个网络高值集聚中心的“东北-西南”轴向分布格局;②黄河流域网络密度总体呈上升态势,东、中、西地区内部及区际经济联系发展较不均衡;③流域内各地市度数中心性整体有所提高,其高值覆盖范围不断向西、向北推进,西部边缘地带则形成连片中心性低值区;④研究时段内,黄河流域内部具有明显的集群现象,但各层级子群内部构成变化较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脱钩效应
    胡美娟, 孙萍, 李在军, 侯兵
    2022, 31(3): 538-54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2.03.2020491
    摘要 ( )   HTML ( )   PDF(2144KB) ( )  

    实现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的有效脱钩是经济、资源、环境、社会、人口等要素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构建资源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脱钩理论、结构分解模型分析2000—2017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脱钩关系及驱动效应,以期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整体尚未完全摆脱“自然消耗增加型”模式,且区域内部城市差异较大,大部分发达城市人均资源环境压力持续降低,其它城市资源环境压力仍随经济增长而加剧;②随着时间的延续,整体上大部分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资源环境压力增速,全区以弱脱钩类型占绝对优势,强脱钩区域范围先扩大后缩小,中心地区的城市实现了良好的脱钩状态,仅少数边缘地市资源环境压力依然呈现较快增长趋势,未实现有效脱钩;③结构分解模型表明经济增长效应是资源环境压力增加的直接效应,且边缘欠发达城市的经济驱动效应强于核心发达城市,而经济发达城市的人口驱动效应高于欠发达城市,技术效应驱动了资源环境压力的明显下降,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趋势预测
    张樨樨, 曹正旭, 张仁杰, 韩沅刚, 李旋
    2022, 31(3): 549-56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2.03.2020425
    摘要 ( )   HTML ( )   PDF(1245KB) ( )  

    水资源承载力是反映区域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是衡量水资源与经济、社会、自然是否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综合考虑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构建“承压-压力-协调-管理”四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组合赋权法测度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运用M-K趋势法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R/S分析法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指数呈缓慢上升趋势,整体数值偏低;(2)沿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较好,水资源承载力指数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承压指数、压力指数、协调指数、管理指数空间特征明显;(3)水资源承载力在莱州湾及黄河入海口部分县(市、区)显著改善,远海地区呈现显著恶化趋势,协调指数和管理指数有所改善,承压指数不容乐观,压力指数普遍恶化;(4)未来变化中,水资源承载力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呈现持续改善趋势,惠民县、阳信县、利津县、高青县等地区呈持续恶化态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杂网络视角下的成渝城市群网络结构韧性演变
    侯兰功, 孙继平
    2022, 31(3): 561-57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2.03.2020538
    摘要 ( )   HTML ( )   PDF(1460KB) ( )  

    城市网络结构韧性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分析城市网络结构韧性,找到结构薄弱环节,调整网络结构和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对促使区域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2014年与2018年的公路、铁路客运班次数据和百度指数大数据分别构建交通和信息联系网络,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借助Ucinet网络分析工具从网络整体完备度、网络结构特征、网络聚集性3个方面,网络密度、平均路径长度、度分布曲线斜率、“核心-边缘”结构拟合度、局部聚类系数和平均聚类系数6个指标对城市群网络韧性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交通联系网络的初始韧性弱于信息联系网络,后期韧性能力有所提高并强于信息联系网络,网络结构由松散、单极的弱连接状态演化为联系紧密、均衡复杂的稳定状态;信息联系网络的韧性能力相对于2014年大幅减弱,网络完备度下降,核心区域封闭性加剧,信息流传输路径单一,网络联系分布不均衡,网络结构抗干扰性弱;成渝城市群网络整体仍处于发展阶段,网络化程度较弱,韧性能力不足。最后对成渝城市群网络韧性现状进行了讨论,进而提出优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更新中的绿地感知与社区治理
    程国宇, 邓浩坤, 张隆龙, 付迎春, 黎键良
    2022, 31(3): 572-58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2.03.2020522
    摘要 ( )   HTML ( )   PDF(1004KB) ( )  

    随着城市更新的开展,市民在项目推进中的空间感知及参与程度日渐成为学者和城市管理实践者关注的话题。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更新项目实施阶段的广州市荔湾区的广钢新城为案例,通过遥感影像提取的绿地变化强度并结合深度访谈,试图探索广钢新城绿地建设的公众参与状况。研究发现:(1)广钢新城的绿地面积增加,空间可达性明显提升,然而与新进入居民的绿地空间感知没有呈现正相关联系;(2)随着更新项目的建设与空间主体的流变,建成区出现新的主体进入,而更新规划阶段主要以原有主体的意见开展,新旧主体公众参与程度参差不齐,从而造成空间使用的失序;(3)主体的变化是城市更新过程中应关注的动态要素,不同主体空间感知需要在社区治理过程中获得关注。本研究结合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绿地效益的感知作为切入点探讨社区治理,以期为城市更新建设阶段的公众参与及协作范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城市群联动研究综述与展望
    秦月, 徐长乐
    2022, 31(3): 582-590.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2.03.2020408
    摘要 ( )   HTML ( )   PDF(657KB) ( )  

    城市群联动直接影响并决定了区域空间联系的模式、路径与绩效。基于WoS数据库,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外有关城市群联动的主要文献进行了分析和综述,发现研究者对城市群联动发展的认识表现出由实践到理论的多元化与深刻化的特征,对城市群联动的演化趋势及其联动模式的探索成为城市群联动(尤其是多中心城市群联动)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内容。研究视角主要表现为城市群联动的阶段演化划分较清晰合理、主题路径集中且主路径突出、前沿趋势聚焦明确、联动模式符合实际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复制性等;研究设计主要从方法使用、指标确定以及数据测量等方面进行述评;研究方法大都偏重于设计并建构相关指标进行实证研究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与布局
    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陈艳萍, 刘畅
    2022, 31(3): 591-60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2.03.2020565
    摘要 ( )   HTML ( )   PDF(880KB) ( )  

    科学地评价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地区差异,对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水足迹作为投入指标纳入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分析框架之中,提出Shephard水资源距离函数,并依据2009—2018年我国大陆30个省份(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Shephard水资源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我国区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间,我国水足迹总量及其年增长率均有较大的波动,我国各省份的水足迹总量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2)东部、中部、西部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自东向西依次递减的区域分布特点;(3)经济发展水平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呈正相关,水资源禀赋、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均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呈负相关。研究结果有利于探寻促进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统筹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三省粮食主产区农业比较优势与增长 优势时空演变研究
    马晓蕾, 焦士兴, 张建伟, 刘洪妍
    2022, 31(3): 602-61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2.03.2020541
    摘要 ( )   HTML ( )   PDF(1445KB) ( )  

    采用区位商和增长商指数,对1990—2018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的农业,及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比较优势和增长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从比较优势看,黑龙江省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吉林省的畜牧业,以及辽宁省的渔业和畜牧业,在全国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东北三省的玉米、黑龙江省的大豆,及黑龙江和吉林省的牛肉生产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②从增长优势看,1990—2018年,东北三省的种植业经济增速迟缓,而畜牧业经济具有明显的部门增长优势和区域增长优势,且增长优势突出,发展潜力较大。③从空间格局看,东北三省有75%的地级市农业具有比较优势;72%的地级市畜牧业产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部门增长优势,优势突出。尽管东北三省种植业在全国的比较优势较强,但其产值增长速度相对迟缓。为推进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应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综合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族地区文旅产业融合的时空演变及影响 因素分析
    郑陈柔雨, 杨存栋, 任雯星
    2022, 31(3): 613-623.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2.03.2020537
    摘要 ( )   HTML ( )   PDF(986KB) ( )  

    文旅融合是中国旅游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基于内蒙古12个盟市2009—2018年的多指标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改进的容量耦合模型、标准差椭圆、重心模型和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内蒙古各盟市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向好,旅游产业区域差异明显;②各盟市处于中度失调向失调-协调过渡的优化发展阶段,融合协调度等级不高,大多数盟市一直处于旅游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③各盟市空间分异显著,协调度水平呈“蒙中>蒙东>蒙西”的局面,协调度水平相对较好的盟市呈分散分布,盟市间的文旅发展尚未形成合力;④政府支持是内蒙古文旅产业融合低值区的主导影响变量,消费水平是中值区的主导变量,基础设施是高值区的主导变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云南省边境州市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云涛, 陶犁
    2022, 31(3): 624-636.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2.03.2020513
    摘要 ( )   HTML ( )   PDF(1602KB) ( )  

    文章以云南省8个边境州市为研究单元,探讨2008—2017年云南边境州市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其影响因素,揭示因子作用机理。研究表明:①云南省边境州市旅游发展水平均不断提高,相对差异维持高水平且变化不大,但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空间分异显著。②云南省边境州市旅游发展水平由高至低的区域数量呈“纺锤”状分布演化。③云南省边境州市旅游发展水平逐渐呈“东南和西部高,西南平衡,西北低”的空间特征。④影响云南省边境州市旅游发展水平的核心因素是旅游资源禀赋、交通通达度和GDP。⑤各项影响因子对旅游发展水平的解释力呈非线性加强或双加强作用,且因子解释力统计具有显著差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与社会
    基于社会网络的城市疫情空间扩散及治理研究
    李文辉, 邱晓晴
    2022, 31(3): 637-648.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2.03.2020617
    摘要 ( )   HTML ( )   PDF(927KB) ( )  

    以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据信息为依据,借助数据挖掘方法、空间分析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城市疫情空间扩散特征及治理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从流行病学基本特征来看,疫情确诊病例人群结构复杂,来源地较广,延续时间较长,被传染病例发病滞后周期复杂。(2)从家庭内部及夫妻之间传播网络来看,疫情扩散具有强烈的空间聚集性特征。(3)从重点疫区和非疫区传播网络来看,疫情扩散具有明显的空间流动性特征。(4)从社交活动传播网络来看,疫情空间扩散具有私密性和不确定性特征。(5)从境外疫情空间蔓延的传播网络来看,疫情扩散具有国际性和不可抗拒性特征。(6)在城市管理中,应该优化城市空间效能,利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提高治理时效性和柔韧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人口家庭式迁移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蔡少燕
    2022, 31(3): 649-66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2.03.2020047
    摘要 ( )   HTML ( )   PDF(1105KB) ( )  

    随着“十四五”时期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家庭式迁移作为现阶段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模式,对加快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CiteSpace可视化技术对1996—2018年的452篇相关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绘制出研究的关键词、发文作者、发文机构的知识图谱,对国内家庭式迁移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表明:①国内家庭式迁移研究总体呈现良好态势。研究热点持续升温,研究主题趋向多元化,并呈现多学科交叉的趋势。②研究作者群体呈现出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已形成一批学术代表,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度不高,学术交流有待加强。③研究机构主要是全国各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机构之间的学术合作不够。④研究热点主要围绕家庭式迁移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因素,家庭式迁移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及家庭式迁移带来的子女教育和就业问题等方面展开。未来相关研究应以流动家庭为核心,融入空间与地方、身体、日常生活实践和流动性等多理论视角,进一步加强人口家庭式迁移的社会文化维度的探讨与本土化理论的创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边界效应下居民跨珠海-澳门边界活动特征与机制分析
    郑晴晴, 周素红, 文萍
    2022, 31(3): 662-672.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2.03.2020810
    摘要 ( )   HTML ( )   PDF(1122KB) ( )  

    作为跨行政等级主体的澳门,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之间存在制度与地理双重边界,跨珠海-澳门(珠澳)边界活动更具复杂性。以珠海拱北口岸的跨边界大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身份属性将其分为内地访澳旅客、内地通勤劳工、来陆娱购澳人以及在陆居住澳人四大类。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采用时空路径和2-模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探究在边界效应作用下居民跨边界活动的时空特征及社会交往特征,并对跨边界活动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边界效应下大湾区居民跨珠澳边界活动空间的交互性不足,个人活动主要集中在局部空间。在局部空间下,内地访澳旅客与来陆娱购澳人跨边界活动内容和交往对象单一,活动交往以工具性联系为主,缺乏信息与感情的传递;内地通勤劳工跨边界交往对象多样化,社会网络密度较大,但社会网络往往是由“强关系”创造的人情网,社会文化边界仍有待消融;在陆居住澳人跨边界社会网络密度以及联系多样性较大,具有良好的社会交互预期。居民的跨珠澳边界活动受到一国两制与通行制度制约、异质文化与梯度经济吸引以及社会心理与差异性政策调节的共同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