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过刊目录

    2016年, 第2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8-16
    上一期    下一期

    世界政治与经济
    城市与区域
    产业与布局
    文化与社会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世界政治与经济
    外交事务中控制力模型及在中国外交中的应用
    吴殿廷 王永明 吴迪 赵林
    2016, (4): 1-7. 
    摘要 ( )   PDF(356KB) ( )  
    构建了双边外交、多边外交的控制力模型,计算了中国典型外交圈层的相对控制力,指出中国外交工作的关键点。在双边外交中,中国的控制力与日本、俄罗斯大体相当,比韩国略高,比印度、巴基斯坦比高很多,但比美国低很多。在三方外交中,中-日-韩关系中,中国占据相当大的主动权,而日本被动;但中-日-美关系中,中国被动;在中-美-俄关系中,中俄合作使美国优势地位削弱;中-印-巴关系中,巴基斯坦的进入会大大增强中国的控制力。在四方和更多方的关系中,中俄合作对中国有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京都议定书》附件一国家履约相关状况及其驱动因素初步分析
    曾静静 段晓男 曲建升 刘莉娜
    2016, (4): 8-16. 
    摘要 ( )   PDF(513KB) ( )  
    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国际能源署的相关数据,评估了《京都议定书》附件一国家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进展情况。研究发现,受金融危机等经济活动的影响,2008—2011年期间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动态变化的趋势。从国别排放看,伞形国家的碳排放量自1990年始,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实现减排目标基本无望;欧盟国家整体完成了8%的减排目标,但各个国家完成情况不尽相同;经济转型国家减排幅度最大。通过能源利用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两个指标分析减排力度较大国家的排放轨迹,发现欧盟国家主要通过能源结构的调整(表现为煤炭比重下降和天然气比重上升)和外贸转移排放实现排放强度的降低,而经济转型国家的排放变化主要缘于其经济社会的变化。总体来看,附件一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和利用方式基本稳定,能源利用强度与碳排放强度降低趋缓,在现有能源消费结构下减排潜力有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边缘海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程桂龙
    2016, (4): 17-28. 
    摘要 ( )   PDF(485KB) ( )  
    海洋政策是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国家总体战略制定的重要指向。边缘海由于其地缘范围的特殊性,在海洋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国家海洋战略的构建及海洋安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中国边缘海政策的演变与发展具体来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949-1978年的探索初创阶段,1978-1996年的变革推进阶段,1996年至今的稳定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按照近岸防御、近海防御、远海作战的顺序,以维护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为主线,遵循海洋安全为主,海洋经济先行,海洋安全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60多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了现代化的综合性海洋安全观,为海洋强国的建设积蓄了力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日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差异分析
    王志宝
    2016, (4): 29-39. 
    摘要 ( )   PDF(646KB) ( )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始于2005年,目前还处在初期阶段,而日本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就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目前已经步入超老龄社会阶段。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明显依赖于地区经济发展,而日本则相反,更多的依赖于社会保障条件的地区均等化程度。通过对比、分析中日两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演变特征,本文发现:在不同阶段,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的一般特征和主导因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1)在人口老龄化的初中期阶段,地区经济发展对其区域演变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在人口老龄化的中后期阶段,社会保障条件则成为老龄人口地区集聚的主导因素;(2)地区经济发展对于人口老龄化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劳动力的地区间迁移,而社会保障条件则更多的表现为顶部老龄化,即迁移性老龄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对缅甸直接投资及未来展望研究
    宋涛
    2016, (4): 40-47. 
    摘要 ( )   PDF(602KB) ( )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不断加深。作为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合作的桥头堡,缅甸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对外投资的热点区域。自军政府统治以来,由于和缅甸的传统友好关系,中国是缅甸的最大的投资者,投资主要集中在油气资源、矿业资源、水电资源开发等资源相关领域,投资主体为大型的央企、国企等。地处地缘破碎地带,物产资源丰富,缅甸历来为战略要地。民主化改革后,众多大国势力进入对缅甸的投资和贸易,客观上对中国的对缅直接投资形成了竞争和挤压;缅甸国内边境战事的逐渐升级,中国企业对缅投资风险加大;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未能更好融入当地,由此引发的群体性排华事件,也恶化了对缅的投资环境。未来中国对缅直接投资应进一步拓宽投资领域,融入多元的投资形式,着重对缅甸经济特区进行投资,并且在投资过程中兼顾各方利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经济地理的总体格局和研究趋势——基于海外经济地理代表性学者的研究
    周洲 王琛 郭一琼
    2016, (4): 48-57. 
    摘要 ( )   PDF(635KB) ( )  
    摘要:在学术界,代表性学者和机构对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其总体格局和研究趋势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该学科的认识和理解。文章对1980-2014年海外经济地理代表性学者、机构、热点问题和研究趋势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从研究结果中我们发现:(1)30多年以来的经济地理代表性学者和机构主要来自于英、美和少数几个欧洲发达国家;(2)亚洲经济地理学者的总影响力在国际上并不突出,在59位经济地理代表性学者中,亚裔学者仅有4位;(3)近年来的研究趋势呈现出明显的演化转向,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区域弹性和有关亚洲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成为热点问题。总的来说,经济地理学不仅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其产生和发展与特殊时期和特殊地域背景密不可分,虽然目前的全球经济地理学仍由欧美等发达国家主导,但亚洲经济的崛起让拥有海外教育背景的亚裔学者崭露头角,或将打破垄断的僵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缘环境单元划分方法及实例研究
    周秋文 杨胜天
    2016, (4): 58-66. 
    摘要 ( )   PDF(657KB) ( )  
    中国处于亚洲东部中央,邻国众多,周边地缘环境极其复杂,需要开展以空间分异为基础的地缘环境分析与研究。然而,现有的地缘环境研究并没有提出完整的地缘环境区划方法,也没有给出相应的地缘环境单元划分方案。本研究综合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地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参考地理学中传统区划方法的思路,构建地缘单元划分方法。该方法包括地缘环境单元划分原则、地缘环境单元划分流程、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三个部分。应用于南亚四国后,将南亚四国划分为四级地缘环境单元,其中三级地缘环境单元有19个,四级地缘环境单元有9个。南亚四国地缘环境单元分区的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有助于快速把握周边地缘环境的总体格局,加深对重点地区地缘环境态势的认识,能为周边外交和周边地缘环境分析提供技术方法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发克拉运河的VRTS分析及启示
    刘会远
    2016, (4): 67-72. 
    摘要 ( )   PDF(640KB) ( )  
    在“一带一路”与“两洋战略”背景下,基于各种目标的战略与工程被大量提出,并进行了论证。其中关于开发克拉运河的提议,被认为具有破解“马六甲困局”的重大意义。对此,本文运用VRTS分析法,从战略价值、战略风险和开发时机、开发(时序)策略四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指出该提议存在战略价值高估、战略风险低估,以及战略时机误判和战略时序安排不够合理等问题,建议暂时搁置,并探索其他可行替代方案。本文关于开发克拉运河的分析,对于其他战略项目论证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区域
    德国汉堡城市转型的产业-空间-制度协同演化研究
    林兰
    2016, (4): 73-82. 
    摘要 ( )   PDF(747KB) ( )  
    摘 要:世界上著名的港口城市大多都经历过因港而兴又因港而衰,但再次因港而兴的城市并不多,汉堡则是港口城市成功转型的典范。本文构建了德国汉堡城市转型的产业-空间-制度协同演化分析框架,研究揭示:汉堡城市转型紧紧围绕着港口功能和港口区域展开;城市产业转型过程中需要空间载体支撑和政策与协调机制保障;继承性地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实行可持续的空间开发计划、注重政策的系统性与协调性是城市转型成功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出了服务于我国大城市转型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路交通可达性视角下山东省区域空间重构
    何丹
    2016, (4): 83-92. 
    摘要 ( )   PDF(8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度的测算与比较研究
    赵娟
    2016, (4): 93-101. 
    摘要 ( )   PDF(755KB) ( )  
    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后,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区域对外开放面临新的机遇,尤其是西部地区作为国家向西开放战略实施重点,通过加快互联互通、大通关和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积极走进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主动适应新常态。本文从经济、文化、社会、政策这四个方面建立对外开放度测算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加权平均法,分别从时间和地域尺度上对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度进行测算和比较,最后根据测算结果分析各区域的对外开放发展趋势,为扩大对外开放格局提出相关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DMSP/OLS与NDVI的江苏省碳排放的空间分布模拟
    郭忻怡
    2016, (4): 102-110. 
    摘要 ( )   PDF(796KB) ( )  
    该文结合江苏省经济结构和自然环境情况,选择合理的碳排放模型进行核算得到江苏省各区县的碳排放量,综合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和NDVI数据,再结合人口、GDP和工业生产总值数据,构建碳排放的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并开展江苏省碳排放的空间分布模拟,得到大小为1km?1km的碳排放空间格网,并对模拟结果纠正,用以研究江苏省各区县的碳排放量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江苏省碳排放清晰地呈现出“苏南>苏北>苏中”的格局,苏南地区分布着以苏州、无锡为中心和以南京市区为中心的碳排放高值集聚的“热点”区域;在各区县内部,碳排放的空间分布与人口、GDP产值等密切相关,明显集中于人口、工业聚集的市区和县城区域。该研究的模拟结果,可以为江苏省各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政府政策的实施提供重要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与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空间发展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傅钰 钟业喜 冯兴华
    2016, (4): 111-121. 
    摘要 ( )   PDF(847KB) ( )  
    在Mann-Kendall方法基础上对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行突变点分析。结合传统数理统计方法及空间分析模型,在ArcGIS、GeoDA等软件支持下,以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关联性、驱动因子等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经济总体呈快速发展趋势,东中西部发展差异显著,但总体差异逐步减小;我国经济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北-西南格局,主半轴方向上表现为收缩趋势,辅半轴方向上则为波动扩张格局;我国经济发展高水平区不断增多,低水平区不断减少,最终消失,总体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根据关联性分析得出扩散型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坍塌型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东西差异依旧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以消费为主,投资为辅的“双轮驱动”逐步转向由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势头良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效应——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
    高晓光
    2016, (4): 122-131. 
    摘要 ( )   PDF(849KB) ( )  
    首先借助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的多产出随机前沿模型估算出2008-2013年中国30个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继而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研究了企业规模、市场结构、政府投入及研发支出结构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30个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存在空间正自相关性;企业规模、市场结构及研发支出结构对创新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而政府投入阻碍了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各影响因素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均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稳定存在。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与社会
    华侨聚居区邻里空间演化的个体化现象——以广州华侨新村为例
    王敏 赵美婷 朱竑
    2016, (4): 132-143. 
    摘要 ( )   PDF(9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教育地理研究回顾与借鉴
    杨颖 孙亚玲 孙俊
    2016, (4): 144-155. 
    摘要 ( )   PDF(795KB) ( )  
    教育地理研究作为地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出现于20世纪中叶,早期教育地理研究主要是借助地理学的视角和工具解决教育的空间问题,包括教育规划、教育土地利用、学校选择以及与居住地相关的教育机会和结果差异等;1990年代以来的教育地理研究注重从社会空间的角度来解析教育,关注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的内在联系,并建立起了以尺度为框架的研究体系。在最初的研究中,教育空间被当作既定的客观空间;1990年代以来,受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影响,教育空间被看成是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相互塑造的空间。当前,教育地理研究已经建立起了知识体系和研究框架,研究尺度包括微观(学习者、学习空间、学校与社区等)、中观(区域、国家等)和宏观(国际)的空间尺度研究,教育地理的研究范围得到扩展。国内教育地理研究可以从不同尺度上加强空间的研究以及空间之间的联系讨论,扩展非正式教育这一广阔的领域,加强教育公平的社会空间解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类世界遗产特征与价值研究
    周睿 钟林生 刘家明
    2016, (4): 156-165. 
    摘要 ( )   PDF(822KB) ( )  
    世界遗产缺乏对乡村类型遗产的划分导致对此类遗产特征与综合价值的把握不甚明确。乡村是由其所在地的自然基底要素、硬质要素和软质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记录了乡村人类活动的历史,表达了特定乡村地域的独特精神。文章在筛选了28处独立且仍有人类活动的乡村世界遗产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归纳了不同地域的乡村世界遗产特征,并且总结了乡村规划布局、文化艺术、杰出建筑和土地利用4大核心价值。进而指出,我国的乡村世界遗产申遗工作起步较晚,且地域局限、类型单一,未来乡村世界遗产申报可尝试从其他遗产亚类或者双遗产角度开展,发掘乡村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手工业生产方式等价值,丰富我国乡村世界遗产类型和价值。并且,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当格外注重对乡村世界遗产的保护。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西省宗教场所时空格局及演变模式研究
    宋丽 钟业喜 冯兴华 黄洁
    2016, (4): 166-176. 
    摘要 ( )   PDF(910KB) ( )  
    摘要:基于江西省宗教场所数据,以市县作为基本研究单元,以佛教、基督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传统数理统计方法、ESDA以及空间分析方法,对江西省主要宗教场所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宗教发展阶段演变模式。结果表明: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宗教在时间和空间上发展皆不均衡,时间上表现为改革开放以来四大宗教场所总量攀升,佛教数量增加最为明显,基督教增长速率最快,佛教和基督教在空间呈现正的相关性,并形成集聚趋势;空间上,优势宗教的区域空间格局变化明显,优势宗教在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并且形成多种优势宗教共同占优区域,同时四大宗教密集区从南往北扩散形成南北带状分布;宗教发展阶段演变模式表明宗教的发展演变有其内部动力机制,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宗教之间的竞争融合和相互制衡使宗教的发展演变经历宗教离散阶段、优势宗教集聚阶段并最终形成宗教大融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