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过刊目录

    2017年, 第2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7-06-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世界政治与经济
    城市与区域
    产业与布局
    文化与社会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世界政治与经济
    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双边关系演进及形成机理研究
    梁茂林 骆华松 彭邦文 渠立权
    2017, 26(3): 1-11. 
    摘要 ( )   PDF(436KB) ( )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继续分化与重组,处于“边缘地带”的中南半岛地缘政治地位日益凸显,日渐成为域外大国争夺地缘利益的热点地区。中南半岛是中国倡导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战略支点,中国与五国双边关系的亲疏对“一带一路”的推进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文章首先采用事件数据分析法定量衡量2001年—2015年6月间中国与中南半岛五国双边关系,进而归纳其规律与特征,表现为:中国与五国双边关系总体呈现不同程度波动下降态势;双边关系最高峰值的出现均由同一类事件影响产生、中缅关系下滑与中越关系恶化基本同期、双边关系程度的地域空间格局分异较为明显。中国与五国双边的演进是域外大国的干预、国家利益驱使下“大国平衡外交”的推行、区域与次区域合作的推进、边境安全与稳定等作用机理下的共同结果;最后基于前文研究提出:着力提升与各方政治互信水平、妥善处理中越南海领土争端、积极敦促缅甸各方维持国内安全与稳定、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愿景在经济与文化领域的作用等中国与五国关系良性互动对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南亚-中国农林产品国际贸易流动研究
    徐增让 成升魁
    2017, 26(3): 12-18. 
    摘要 ( )   PDF(437KB) ( )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国际贸易日益广泛深入。构建了资源承载力-产品流动-贸易平衡的框架分析国际贸易流动。采用FAOSTA农林产品贸易矩阵数据,以东盟国家大宗农林产品净出口量为指标,刻画了2000、2010年东盟国家-中国稻米、天然橡胶、纤维板、纸及纸板和木浆的产品流动。发现近10年东南亚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明显提升,中国从泰国、越南、柬埔寨的稻米进口显著增加。中国对东南亚的天然橡胶的进口依存度大幅增加。东南亚对中国的纤维板、纸及纸板等林产品的出口量大幅下降,对我国林产品供应产生较大压力。东南亚-中国农林产品流动规模大、经济成本高、环境成本高、资源安全风险大。建议:完善公平、高效、顺畅的国际贸易流动机制,在更大范围内提高自然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升级国内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适度控制国际贸易流动规模,规避环境管理、地缘政治风险,保障国家资源安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克兰地缘文化特征及其影响
    麻洪川 丁梓越 刘绿怡 崔名赫 刘建忠1 张晶
    2017, 26(3): 19-28. 
    摘要 ( )   PDF(570KB) ( )  
    地缘文化是乌克兰危机的重要诱因,深刻地影响着乌克兰的内政外交。作为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乌克兰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其对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进意义重大。研究乌克兰地缘文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对厘清乌克兰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特征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乌克兰(除基辅市、塞瓦斯托波尔市)为研究区域,使用2001年乌克兰人口普查数据,2004年、2007年、2010年和2013年乌克兰对外贸易数据,2004年和2010年乌克兰总统大选候选人得票率,运用空间自相关技术,对乌克兰地缘文化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并分析地缘文化对贸易联系、政治走向的影响。研究表明:①乌克兰地缘文化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从而在地理空间上将乌克兰割裂。②拥有众多的俄罗斯族居民的东部地区对外贸易联系较强;拥有极少的俄罗斯族居民的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联系较弱。③乌克兰族人口占绝对优势的西部地区是亲西方总统候选人的政治势力范围;俄罗斯族人口众多的东部地区则是亲俄总统候选人的政治势力范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6-2016年伊朗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
    代欢欢
    2017, 26(3): 29-38. 
    摘要 ( )   PDF(665KB) ( )  
    作为中东大国之一,亦是中国战略合作伙伴的伊朗是“一带一路”中“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交通枢纽,科学合理测度其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可提升对伊朗国内发展态势的认知,对加强中伊政治经济合作具有现实意义,也可丰富世界地理研究领域中东区域的典型案例。运用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人口重心分布、人口密度等指标,并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偏移-分享分析法等研判1986-2016年伊朗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伊朗人口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央高原西北部、里海沿岸平原;人口密度整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人口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伊朗的人口流动以邻域地区和城市之间的流动为主,主要流向经济发达的北部和西北地区,这也与人口重心在西北地区的空间路径依赖惯性趋势吻合;伊朗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演化分异呈显著空间自相关性,人口密度较高和较低的区域均出现空间集聚特征,密度高高集聚区位于北部、西北部山地和德黑兰周边与中央高原交界处,且逐渐向东南方向延伸,密度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山地和西南地区,且变化甚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海洋经济现状特征与区域海洋经济差异分析
    张耀光
    2017, 26(3): 39-45. 
    摘要 ( )   PDF(533KB) ( )  
    摘要:美国是世界上海洋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经济大国。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海洋GDP”概念。 论文分析了美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产业结构特点以及海洋三次产业构成。文中把8个海洋经济地区,划 分为东部、南部、西部三大海洋经济区。论文中应用了变差系数、集中化指数(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等 定量方法,对美国海洋经济的现状特征与区域海洋经济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DSR模型的中国海洋战略资源安全的评估和预测
    陈秀莲
    2017, 26(3): 46-58. 
    摘要 ( )   PDF(6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区域
    发达国家都市区研究的实践与中国的借鉴
    张欣炜
    2017, 26(3): 59-71. 
    摘要 ( )   PDF(648KB) ( )  
    都市区的概念自1910年由美国提出后,西方各国纷纷学习借鉴,建立了各自的都市区统计体系。其作为经济和社会分析、管理的空间单元,不仅在政府层面展开讨论,而且在学术层面的研究也逐渐繁盛起来。伴随着郊区的出现、填充、蔓延以及计量革命、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都市区研究的重点与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相较之下,我国学者对于都市区的概念、界定以及机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然而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官方都还未对全国范围的大都市区进行具体界定。本文主要对西方发达国家都市区概念的起源与实践应用进行梳理与比较,并以时间维度对西方学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最后对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开展评述与总结,以期为中国都市区化的研究实践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密集区效率的时空差异与收敛性分析
    何则 何元庆 严永耀 钟少颖
    2017, 26(3): 72-83. 
    摘要 ( )   PDF(747KB) ( )  
    基于SBM-DEA模型分析了东部沿海地区的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和北部湾城市密集区113个城市效率的空间差异,然后用Malmquist 指数揭示了城市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的动态变化,并对其做了绝对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沿海7大城市密集区的城市效率普遍较低,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有效率的城市只有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和东莞市5个。各城市密集区中珠三角城市密集区效率最高,其次为京津冀城市密集区,其它依次为海峡西岸、北部湾、长三角、辽中南和山东半岛城市密集区。(2)7大城市密集区都存在投入要素冗余与产出不足。其中,资本和技术要素投入产出率较低,使用方式比较粗放;相对而言,人力和土地要素的投入产出的效率高,使用方式比较集约。各城市密集区投入冗余状况比较相近,而产出不足方面则差异较大。各城市密集区在总体经济效益和社会公众收益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3)2003-2014年,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密集区城市效率的TFP整体上为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城市效率TFP提高的贡献更大。北部湾城市密集区尤其应重视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4)辽中南、长三角、海峡西岸和北部湾城市密集区同时存在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除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密集区外,其他城市密集区城市效率TFP差异会逐步自动消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时空差异格局研究
    李小帆 付书科 卢丽文
    2017, 26(3): 84-95. 
    摘要 ( )   PDF(741KB) ( )  
    通过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分析等方法,采用我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长江经济带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的时空差异格局加以研究,发现:第一,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呈现出较为明显 “圈层”特征。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表现出较小的差异性,成渝城市群,黔中城市圈和滇中城市圈表现出首位城市具有较高的城镇化水平,城市圈内部的差异性较大的特征。第二,无论从常住人口看还是从户籍人口看,自2000年到2010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差异变小了,但是从各城市群分组的差异来看,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组间差异显著大于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组间差异,表明人口由西部向东部单向集聚的趋势。第三,从LISA集聚图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10年,在长江经济带的东部形成了城镇化水平的“高高”集聚类型区,在长江经济带的西部(西南部)形成了“低低”集聚类型区,同时2010年的集聚度要比2000年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港珠澳大桥驱动下珠江两岸经济关联格局演变
    黄振东 杨斌
    2017, 26(3): 96-104. 
    摘要 ( )   PDF(785KB) ( )  
    港珠澳大桥可有效弥补珠江两岸陆运交通可达性短板,推动两岸地区经济协同发展。考虑跨海大桥的通行费用准则和粤港澳海关查验延迟时间,通过修正引力模型和Tableau地图可视化功能测算和对比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前后两岸地区经济关联强度和格局的演变。结果显示,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会大幅提升珠江两岸地区经济关联强度,并有助于间接改善珠江两岸地区经济格局。聚类分析得出珠江两岸城市群可划分为三个群集,香港和珠海位于群集1,江门和深圳组成群集2,中山经济关联强度比澳门对通行费用更为敏感,而东莞和惠州属于群集3。进一步提出西岸地区应把握港珠澳大桥历史发展机遇,东岸地区要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以及珠江两岸地区政府应高度重视地区间经济协同发展等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0-2010年西安市人口空间布局和变化研究
    李梦雪 赵新正 冯瀚钊 李同昇
    2017, 26(3): 105-113. 
    摘要 ( )   PDF(785KB) ( )  
    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西安市为例,运用GIS、Geoda等空间分析方法来研究西安市人口空间布局与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西安市人口空间分布圈层差异较大,“东北-西南”轴向扩张特征明显。户籍人口的郊区化和外来人口的局部集聚同时存在。老龄人口的向心集聚特征明显。(2)西安市人口局部空间集聚造成“空间马太效应”不断增强,中心城区及相邻的部分近郊区街道共同构成了常住人口、外来人口和老龄人口的高密度集聚中心,东西两侧的远郊区则出现了集中连片的低密度人口洼地,且两类地区均呈现扩大趋势。(3)西安市人口空间布局的“多中心”特征不断增强,在钟楼为核心的中心城区之外,小寨、长延堡和电子城也逐步发育为西安市的人口次中心。(4)园区开发、大学城建设、行政中心迁移、老工业区转型以及城市更新改造等因素共同推动了西安市人口布局的演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与布局
    中国酒店业效率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
    胡宇娜 梅林 魏建国
    2017, 26(3): 114-123. 
    摘要 ( )   PDF(819KB) ( )  
    通过运用DEA模型对我国31省域2002-2013年酒店业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对其时空特征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从时序变化上,酒店业综合效率在波动中呈现增长态势,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始终占据主导;(2)从集聚特征看,酒店业效率的空间集聚性经过了先减弱后增强的变化过程,空间差异性更加显著;(3)从区域特征看,酒店业效率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东北部;(4)从分类特征看,高效率的省份在东部沿海和中南部地区形成一个“S”型集聚带,低效率、低稳定型的省份多集中于我国北部一线;(5)旅游业整体发展规模、市场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对酒店业效率产生的正向影响依次减弱,共同驱动着区域酒店业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外电影产业网络研究综述
    辛晓睿 海骏娇 朱贻文
    2017, 26(3): 124-133. 
    摘要 ( )   PDF(749KB) ( )  
    我国电影以“产业”形态发展的时间较短,学者们对电影产业的研究较为匮乏。国外经济地理学者关于电影产业的研究主要从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地方网络和价值链、全球生产网络为核心的全球网络视角出发。理论层面,从网络视角出发对电影产业的研究与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一致,核心关注点是生产这一单一环节的网络构建、发展、空间演化特征等,对发行、放映等其他价值链环节的系统性研究不足。案例层面,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电影产业,然而社会、文化和制度因素对网络发展影响较大,因此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电影产业的网络研究亟待展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旅游产业集聚对区域旅游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姝姝
    2017, 26(3): 134-146. 
    摘要 ( )   PDF(823KB) ( )  
    旅游产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选取2005-2014年全国31省份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分别使用DEA法测算旅游业效率、运用区位熵法衡量旅游产业集聚程度。其次基于面板数据对旅游产业集聚与区域旅游业效率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如下:(1)中国旅游业效率、旅游产业集聚程度整体上呈现递增趋势,但是仍然处于较低水平;(2)旅游产业集聚对提升旅游业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对全国旅游业效率的提升产生正向效应,而单一的旅行社、旅游饭店的数量增长对提升全国旅游业效率表现为负向效应;(3)从各区域看,旅游产业集聚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旅游业效率都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并且对各区域的影响程度不一;(4)进一步研究发现,旅游产业集聚对促进旅游业技术效率、旅游业规模效率的提升都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对推动旅游业规模效率的发展效果明显优于对旅游业技术效率的作用,表明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业效率的提升主要是通过促进旅游业规模效率值的提高这一途径实现。根据以上结论从旅游企业、政府两个角度提出提升旅游业效率的发展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与社会
    乌兹别克斯坦入境旅游者行为差异研究及其对丝绸之路旅游开发的启示
    左冰 Olga Kim
    2017, 26(3): 147-156. 
    摘要 ( )   PDF(748KB) ( )  
    随着旅游活动的全球化,跨文化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地处丝绸之路黄金节点的乌兹别克斯坦为案例地,通过深入调研,分析了不同文化类别国家的旅游者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旅游行为和感知差异,并借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差异理论对其进行解释 。研究发现:1、乌兹别克入境旅游者普遍年龄比较大,受教育水平高,停留时间长,更愿意花钱,并想获得真正的深度体验,寻找真实性;2、不同文化类别游客在旅游目的、旅行方式、停留时间、游览空间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3、西方游客以精神性体验为主,关注文化体验和建筑,并希望在旅途中找到快乐;俄罗斯游客以世俗体验为主,追求休闲和美食;亚洲游客则两者兼而有之,表现为重视与本族群的关系、景点文化价值和关心服务质量。 研究对于了解丝绸之路旅游者的消费特征,推动中乌旅游合作和丝绸之路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印度旅华客源市场特征与拓展分析
    席宇斌 张瑾
    2017, 26(3): 157-166. 
    摘要 ( )   PDF(763KB) ( )  
    印度是我国在南亚地区最重要的客源国。基于大量官方统计数据,对印度旅华客源市场的人口统计学、时空结构和消费行为特征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人口统计学特征显著,男性、青年、商务游客占据较大比重;②年际间游客人数总体呈增长态势,月际演变表现为双峰型,在华主要分布于北京和江浙沪地区,离境多以回到本国为主;③入境方式多样,散客比例高,人均总消费较高,尤其以购物所占比例较为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旅游合作、旅游产品供给和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等相关的市场拓展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息技术影响下休闲研究动态与展望
    尹罡 甄峰 汪侠
    2017, 26(3): 167-176. 
    摘要 ( )   PDF(735KB) ( )  
    作为一种发生在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任意性活动,休闲既包括人们在其居住地的日常游憩与娱乐活动,也包括人们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开展的相关旅游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与价值观的转变,休闲的价值内涵正逐步由人们的身心健康扩展至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及城市的发展质量。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的迅猛发展给包括休闲在内的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采用文献信息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就信息技术对休闲的影响从休闲时空行为、休闲产业及休闲研究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与总结,结果显示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对休闲影响的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研究侧重点上均存在差异。在信息技术支撑的大数据时代,应更多地应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分析人们的休闲行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休闲行为的空间效应及信息技术对不同休闲方式的影响加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