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过刊目录

    2017年, 第2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02-16
    上一期    下一期

    世界政治与经济
    城市与区域
    产业与布局
    文化与社会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世界政治与经济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演化特征研究
    高菠阳
    2017, 26(1): 1-11. 
    摘要 ( )   PDF(4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重返亚太及中国的战略应对-基于南海海上战略通道的视角
    梁甲瑞
    2017, 26(1): 12-21. 
    摘要 ( )   PDF(449KB) ( )  
    美国二战后一直控制着南海的战略咽喉,中国战略利益的延伸威胁到了美国在南海长期形成的控制地位,在这个背景下,美国提出了重返亚太的战略,目的在于加强对南海的控制并防范来自中国的挑战,维持其全球霸主地位。本文从南海海上战略通道的视角去研究美国为何重返亚太。研究发现,美国介入南海问题是基于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内在动因是美国的大战略决定了必然要控制海上战略通道以及美国欲把南海变成其全球第17条海上战略通道;外在动因是中国在南海的活动挤压了美国的海上战略通道空间。对中国来说,在不影响国家大战略以及海洋战略的前提下,应该合理地规划战略应对之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印度自由经济区的发展类型及启示
    王雪 孟广文 隋娜娜
    2017, 26(1): 22-31. 
    摘要 ( )   PDF(575KB) ( )  
    摘要:自由经济区不仅是各国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物,而且是推动城市化发展及制度创新的平台。印度是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之一,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具有战略性地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印度自由经济区整体的发展类型及其发展的动力-阻力机制研究较少。文章采用文献归纳法总结出印度自由经济区发展经历了出口加工区、科技园、经济特区、自由贸易区四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国际、国内、区内三个方面总结了印度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动力-阻力机制;最后,探讨了印度各种类型自由经济区的发展对国内自由经济区的启示。文章对完善印度自由经济区整体演化规律的理论探索和国内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区域
    职住空间关系研究的比较述评与展望
    张学波 窦群 赵金丽 宋金平 王曼曼
    2017, 26(1): 32-44. 
    摘要 ( )   PDF(566KB) ( )  
    职住空间关系因其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要素关系而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虽然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是职住关系研究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学科背景的差异各学科关注了职住关系问题的不同方面,其研究立场和结论也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梳理职住关系相关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观点以及存在的争议,从学科背景这个全新的视角探寻了研究结论差异性的根源,进而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分析发现:社会学侧重于社会政策和个体属性差异影响下的弱势群体职住空间错配研究,对“职住空间错配”假说的存在有较大争议;城市经济学强调市场对职住空间关系的决定性作用,认为职住分离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阶段;城市规划学者试图通过测度城市通勤验证职住平衡的有效性,虽然备受争议,但其仍是城市规划的理想模型和指导思想;城市地理学则从宏观的空间测度和微观的个体行为变化洞悉城市空间重构及职住分离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总结认为,地理学者应在借鉴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宏观方面要加强基于大数据和全要素信息的职住空间关系集成模型构建和精细化模拟研究,微观上,基于后现代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职住关系对个体或特殊群体的影响及其响应的系统研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主要城市旅游要素网络关注空间演化特征
    汪秋菊 刘宇
    2017, 26(1): 45-55. 
    摘要 ( )   PDF(687KB) ( )  
    旅游要素发展水平,是衡量旅游产业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建立旅游“六要素”搜索关键词选取、搜索数据剥离及合成的技术方法,结合2011-2015年我国24个主要城市旅游要素网络关注度数据,采用变差系数、赫芬达尔系数等指标和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城市旅游要素的网络关注指数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11至2015年,“吃、住、行、娱”四要素网络关注指数城市差异呈“V”字趋势波动,“购”要素差异越来越大,“游”要素差异则越来越小;旅游“六要素”网络关注指数的赫芬达尔系数变化不大,各城市度集聚程度低,关注较为分散;旅游“六要素”网络关注指数在空间扩展上具有极大相似性,呈现出东北—西南格局,向正东—正西方向转变的趋势。但“吃、住、行、购”等旅游要素网络关注指数标准差椭圆的中心呈现向西南偏移的趋势,而“游、娱”旅游要素则呈现出向东北偏移的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城市紧凑性研究历程与对我国的启示
    韩刚 袁家冬
    2017, 26(1): 56-64. 
    摘要 ( )   PDF(703KB) ( )  
    紧凑城市的核心思想是:土地混合利用,高密度开发和改善交通。被誉为能够限制城市无节制蔓延,减缓能源大量消耗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本研究对19世纪末延续到20世纪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流变进行了评述,引出紧凑城市理念,从可持续性、城市交通、城市密度和生活质量四个方面完整介绍了西方国家对紧凑城市理念的讨论,并对日本、英国、美国的紧凑城市规划实践案例进行了评述。最后提出中国城市应以更精明的土地增长方式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实施切实有效的公共交通规划和政策,全面推行邻里与社区的发展规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滇中城市群交通网络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研究
    刘安乐 杨承玥 鲁芬 明庆忠
    2017, 26(1): 65-76. 
    摘要 ( )   PDF(763KB) ( )  
    滇中城市群交通网络与旅游发展的协调动力机制是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内生互馈动力机制—交通网络演化对旅游发展的驱动效应、旅游发展对交通网络演化的反馈效应实现滇中城市群交通与旅游发展内生耦合发展;同时,又通过外部激励驱动机制—自然地理环境“约束—吸引”机理、政府政策导向机制、社会经济发展聚集—扩散机制刺激滇中城市群交通与旅游发展耦合发展。实证研究表明滇中城市群县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发展水平相互作用强度较高,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发展水平整体协调性较好,处于良好协调阶段。并提出建立交通旅游相协调的旅游空间发展格局、构筑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格局、完善与交通网络相协调的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建设等交通网络与旅游发展协同演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兴高铁枢纽城市可达性格局演变及响应策略研究—以上饶市为例
    钟洋 冯兴华 胡碧松
    2017, 26(1): 77-84. 
    摘要 ( )   PDF(688KB) ( )  
    以新兴高铁枢纽城市上饶市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软件,运用栅格分析方法,对上饶市的可达性格局演变进行研究,通过将上饶市可达性格局划分为尚未开通高铁前(2013年)和成为高铁枢纽(2015年)这两个时间段面,继而研究发现上饶市可达性格局演变明显具有以下4个特征:(1)可达性改善非常显著(2)可达性拓展方向大致呈“十字架”分布(3)可达性改善明显侧重“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4)可达性改善同样受到路面公路交通工具和空中交通工具的影响。基于上饶市可达性格局演变的特征,本文也提出了上饶市在成为新兴高铁枢纽城市后如何利用这一优越的交通地位优势来谋求自身飞速发展的响应策略与建议,以期为上饶市的崛起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与布局
    “快时尚”企业空间扩张路径及演化特征研究
    高士博 谷人旭 王春萌 许树辉
    2017, 26(1): 85-93. 
    摘要 ( )   PDF(771KB) ( )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快时尚”企业逐步成为服装零售行业的主流支撑力量,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随着国际竞争格局日益激烈,“快时尚”企业纷纷涌现并不断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空间扩张计划。本文基于企业空间扩张理论,采用案例分析法,以优衣库为研究对象,对“快时尚”企业空间扩张路径及演化特征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在空间尺度上,优衣库按照“企业区域内空间扩张、企业跨区域空间扩张、企业跨国空间扩张、企业全球化空间扩张”四个阶段进行空间扩张,并且在不同的扩张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扩张特征,在企业发展早期主要以“接触式扩张”或“等级式扩张”单一扩张方式为主,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出现“接触式扩张+等级式扩张”兼顾的多元化方式,这种空间扩张战略对我国“快时尚”企业走出去具有战略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eview and Prospect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Evolution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吴爱芝 李国平
    2017, 26(1): 94-101. 
    摘要 ( )   PDF(690KB) ( )  
    从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机理机制、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布局演化、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等方面,对纺织服装产业的整体布局及演化进行了回顾、梳理、归纳。分析认为:面对全球化发展,未来研究要关注部分中西部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以及在从全球视角下解读新时期空间布局的调整和优化;缺乏在全球层面、国家层面以及其他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区域层面上对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系统、全面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钢琴制造企业空间格局分析
    姜海宁 陈秋羽
    2017, 26(1): 102-111. 
    摘要 ( )   PDF(791KB) ( )  
    运用Arc GIS 9.3软件,通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指数以及Ripley’s L指数等方法,对中国钢琴制造企业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空间分布呈显著集聚状态且不断加剧,并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川、鄂等沿江部分地区也有集中分布,总体呈现“T”字型集聚格局,这与钢琴普及率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吻合性;在小空间尺度,企业集聚强度与规模均逐渐增大,而随着空间尺度的扩大,集聚强度尽管继续增大,但其集聚规模尺度则呈缩小趋势;最后将企业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归纳为能人效应、政策支持、外资驱动和集聚经济效应4个方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与社会
    跨国宗族网络与侨乡地方意义的建构研究——以前美村为例
    王敏 江荣灏 朱竑
    2017, 26(1): 112-123. 
    摘要 ( )   PDF(814KB) ( )  
    基于跨国宗族网络与地方意义营造的视角,以汕头市澄海区前美村为案例,试图挖掘充满地方意义的侨乡在外部政治经济体制和地方文化社会相互作用下的地方社会建构和营造过程。研究使用文本分析、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揭示了作为“地方”的侨乡所具有的丰富的地方意义,以及地方意义建构过程中以跨国宗族网络为主社会关系之不断演替的机制所在。研究发现,前美村的空间和地方意义被不断地重构,而作为空间表征的“侨乡”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关系的空间实践下表达出不同的文化意义和地方意象。相较于以往各学科的侨乡研究,本文重视以往长期为学界所忽视的侨乡的空间和地方意义,从空间、地方和人的动态关系这一重要的地理纬度对侨乡内在的深刻社会文化进程进行了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NS社区空间交流特征与教育社会资源理论的地理解释——以百度贴吧的“高考吧”为例
    路紫 张秋娈 张佳卿 白龙
    2017, 26(1): 124-133. 
    摘要 ( )   PDF(871KB) ( )  
    我国教育基础设施的地域差异显著并形成地域鸿沟,但是网络环境及其应用却在均衡发展,那么Web.2.0时代教育主题SNS社区人际节点空间交流特征是怎样的,以及个人信息交流有什么效果,进而对消除教育发展地区差异能否发挥特殊作用,需要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和针对整体区域的地理解释。选择百度贴吧中“高考吧”代表性教育主题帖为案例,以行动者地点和回复量体现人际节点空间交流,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SNS社区人际节点空间交流的特征,进而运用教育社会资源理论解释该特征的形成,旨在说明SNS社区人际节点空间交流对行动者学习效果的影响及其地理学规律。研究发现:目前我国SNS社区人际节点空间交流整体表现为稀疏的类星型和线型结构,由低聚类系数表征出高扩散连接特性,点出度和点入度空间不对称形成围绕中心节点的局部集聚交流态势;人际节点空间交流具有非距离衰减性,较少依赖地方行政-经济中心,较大程度上突破了行政区划界限,行政区域内部的连接弱于跨行政区的连接;行动者个体特征在SNS社区交流中的作用较强。以上空间交流特征可以通过教育社会资源理论的个体、个体间和区域(位置)等观点进行地理解释。基此对改善我国地区间教育资源空间不平衡提供一种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大都市郊区古镇保护性开发模式探索——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古镇为例
    陈思雨 曾刚
    2017, 26(1): 134-145. 
    摘要 ( )   PDF(964KB) ( )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古镇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原住民文化流失、城乡功能定位模糊等问题,并提出应根据文化-经济-生态协同发展的保护性开发模式,以多产业联动方式,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激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重塑地方文化认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优化新场古镇功能,将古镇保护融入区域综合发展的顶层设计之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众休闲背景下展览展示类公共文化空间公众感知价值研究——基于广州市中心城区场馆个案的调查
    丁瑜 李爽 伍艳慈
    2017, 26(1): 146-157. 
    摘要 ( )   PDF(1007KB) ( )  
    摘要: 公共文化空间感知价值是评测公众对其使用的文化设施及其环境和服务等感知体验的重要手段。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大众休闲的时代背景,运用描述性统计和因子分析法,从顾客体验的角度,对广州市中心城区展览展示类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8个场馆进行调查,分析和提取公众体验感知价值维度和构建感知价值评价体系。研究发现展览展示类公共文化空间感知价值评价体系由9个维度(场馆价值、成本价值、人员服务价值、辅助设施价值、资源品质价值、休闲价值、配套服务价值、基础设施价值、资源管理价值)和38个评价细项构成。通过重要性-绩效分析(IPA)方法,找出公众对展览展示类公共文化空间感知价值评价因子的期望与绩效表现的差异,客观评价广州市中心城区文化场馆服务绩效,并得出研究结论和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灰色关联的贵州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曾勇 徐长乐
    2017, 26(1): 158-167. 
    摘要 ( )   PDF(872KB) ( )  
    贵州是全国贫困面积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对连片特困地区的致贫因素进行分析具有典型意义。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自然环境条件、劳动人口素质、生产经营投入、就业转移等因素与贫困的关联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贵州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的因素,按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劳动力人口素质、自然环境条件、农业生产资金投入、农民转移性就业,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反贫困的相关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与测评体系
    唐承财
    2017, 26(1): 168-176. 
    摘要 ( )   PDF(885KB) ( )  
    构建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体系是推动旅游地节能减排中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首先界定旅游业能源消耗的概念与介绍资源流理论的基本内涵。其次,运用资源流理论,分析能源在区域旅游系统的横向流动与纵向流动,从能源生产与运输过程、能源消耗过程、能源消耗后效应过程三个方面分析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第三,从界定原则、地域范围、产业范围三方面界定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的系统边界。最后,设计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框架,从直接能源消耗与间接能源消耗两方面构建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